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人真正為你好 父母偉大 但沒有那麼偉大

沒人真正為你好 父母偉大 但沒有那麼偉大

父母總是為了子女好?

很多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同,父母永遠為子女好。略微有一點思考能力的人,會以為父母的出發點確實是為子女好,但有時容易「好心辦壞事」。不過之所以偶然給子女形成困擾,也僅僅是由於方式辦法的問題。

父母這種生物,跟「對子女好」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邏輯關係。通常,父母都會儘力將子女撫養到有獨立才能為止,不過,這樣就足夠偉大了嗎?這種行為在鳥類或者哺乳動物中也很常見,是嵌入基因中讓種族得以順利延續的一種天性,非人類獨有。

假如硬要將這種行為說成「愛」也可以,但這是一種初級的衝動,一種沒有多少理性成分、沒怎樣經過思考的「愛」,跟我們通常說的愛是有區別的。就像你的天性就是要進食,若是由於你的進食行為從而讓某些物種得以更好地生存,那麼該物種就應該以為你偉大了嗎?顯然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但同樣的道理,子女作為受惠的一方,性命得以保全,在智慧未開化的時候,我們不斷將其視為高層次的「愛」。

不過在子女有了獨立才能以後,很多父母還是會繼續盡心儘力地撫養,顯然不能再用天性來解釋了,而是依據社會現實分為多種緣由。比方父母遭到社會的道德壓力——「由於周圍人都這樣,所以我不得不這樣,否則會被人指指點點」;比方父母有攀比需求——「誰的孩子更牛,誰就更牛」。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父母用近乎變態的方式逼孩子生長為他們想要成為的樣子,這背後除了「為孩子好」以外,可能有本人的攀比心在作祟吧。比方父母在長期撫養中構成了「默許價值觀」,那就是「撫育孩子理所當然」「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致於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構成了巨大的沉沒資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以至是生命,於是一旦根孩子的關係斷開,就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再比方養兒是為了防老,「我如今這麼做,是給我的將來買一份保險」……

我們普遍為以為的「愛」里就有很多種其實是「非愛」的。當然還有一大堆我們一眼就是看出來的,比方賣孩子、把孩子當出氣筒等等。

親子「天性」並不天然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很複雜,但有時又不像是有目的的,這一點我想很多為人父母的人都深有感觸,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我們會對某個老物件有感情,我們會對某個玩了很久的遊戲賬號有感情,我們會對某個人有感情,這些感情的對象是什麼,是老物件、遊戲賬號或者是人本身嗎?

人與世界的互動中,不斷進行著塑造與反向塑造。我們不時地將自己的某些信息加到他人或物的身上,同時也通接收他人或物的信息來改造本人。所以當我們對某人或者某物做出某種行為之時,我們就將這些內容全部加在了對方身上,對方能夠歪曲拒收,但那是在對方的世界裡。在我們自己的世界裡,就是不論對方收不收,我們的大腦都會以為我們已經加上了。

於是,不論老物件、遊戲賬號有沒有意識,對我們而言,那些曾經令我們印象深入的記憶是存在的。不論孩子領不領情,對父母而言,曾經含辛茹苦撫育孩子的行為是存在的。

我們根這些東西的一切交集,構成了我們的情感來源,而非這些東西自身。所以,所謂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是什麼?很遺憾,世俗認知的親情是虛擬的,真實存在的只有父母與自己那麼多年付出的心血、精神、勞動之間的情感 。就像那些從一出生就與父母素未謀面的孩子,幾十年後相認,他們之間是基本沒有親情的。假如看似有,那一定是諸如「孩子是我生命的持續」「不認爹娘就是不孝敬」等社會壓力在起作用,這不是情感 。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對父母又有哪些「天性」?

孩子確實有印刻和跟隨的天性,但並非對父母,而是出於生存的需求。中國人有句古話,叫「有奶便是娘」。這句話對於孩子來說是對的,是不是親生的,不重要,在沒有能力獨立生存的時期,生存最重要。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單向的,父母想方設法討好孩子,但孩子不一定領情,所以僅僅是父母把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那麼自然父母對孩子有感情,由於父母對自己的心血有感情。但孩子卻並沒有。

因而假如父母希望跟孩子之間可以長期地保持一個相互有感情的友好狀態,就得多提供孩子為父母做事的場景。不要以為這是壓榨孩子,其實一味對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

end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先生bakery 的精彩文章:

TAG:F先生bak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