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瓷器鑒定那些事兒——什麼是槎窯?

瓷器鑒定那些事兒——什麼是槎窯?

在景德鎮東郊湘湖的蘭田村附近的山上,有數座龍窯遺址,2014年春,景德鎮考古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學院進行了挖掘工作,通過對發掘出的遺物進行鑒定,判斷年代為唐末至五代初,窯址的大致年代也不會晚於這一時期,這也是目前為止在景德鎮發現最早的窯場。

明代湖田地區槎窯遺址(民窯)

宋代至元代近400年的時間裡,景德鎮的窯場主要集中在湘湖、湖田等地區,以用龍窯燒制「影青」釉小件瓷器居多,也不乏其他顏色釉瓷器。到了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的問世,給燒制帶來了新挑戰,因原有的窯型無法滿足鈷元素髮色所需要的溫度,若要繼續生產高品質青花瓷器必需要有能燒更高溫度的窯爐。

景德鎮的制瓷工匠們便發揮才智將圓窯與龍窯相結合併加以改造,創造出了新式窯型,叫「槎窯」,原意為燒制次等木材的窯,由於它外型及內部與葫蘆十分相似,所以又稱「葫蘆窯」。新窯型在燒造瓷器過程中,氧氛更加充足、火焰更旺、溫度更高,更適合燒制以氧化鈷為主要發色的青花瓷器。窯場也從原先的丘陵地區遷到昌江河東岸落馬橋一帶人稱「羅漢肚」的平原地區,不久便成功燒制出了精美的高品質青花瓷器。並且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與深入,青花瓷器迅速征服了全球。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槎窯遺址

明洪武二年在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窯廠位置在現今景德鎮珠山路附近。2002年相關部門對此地進行過考古挖掘,其中發現槎窯有6座,已深埋在地下,現今只存有窯基。2010年在槎窯消失約400年後,景德鎮市政府決定在古窯博覽區內復原此窯型。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槎窯遺址

同年6月中下旬組織市考古所、市窯爐公司、負責建窯的攣窯師傅、燒窯看火的把樁師等十幾人,再次對景德鎮市區內湖田附近昌江河支流的槎窯遺址、明代御窯廠遺址等槎窯遺址進行實地考查,經過近3月的設計與建造,終於復原了槎窯。

復建的槎窯長約8米,由火膛、兩個窯室和煙筒組成。兩個窯室貫通,窯頭的內部直徑和高度相同,約3米,為高溫區,是專為燒制青花以及所需溫度較高的瓷器品種而設計的;後面的窯室從連接處到窯尾,寬度和高度逐漸變窄變低,最窄處約1.2米,高度從連接處的2米降到約1.5米的高度,這一部分為低溫區,可燒制霽蘭釉、天青釉、紫金釉等品種;最後是煙筒,整體高度與窯身長度相同,目的是讓火焰在窯身內停留的時間和煙囪的拉力相適應,使窯室內的作用力達到平衡,提高成品率。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槎窯遺址

9月下旬進行了第一次試燒,除了試燒各品種的火照外,同時也進行了由我負責生產的仿成化青花器、霽蘭釉、釉里紅釉等瓷器品種的試燒。在此過程中由景德鎮市窯爐公司提供的用來檢測窯溫的儀器竟被燒壞,最後還是由把庄師憑藉經驗,以傳統人工看火的方式完成了實驗。從這一事件中也看出,現代監測儀器在管控燒窯時,還是很難達到傳統人工控火的地步。

明代景德鎮御窯廠槎窯遺址

自元代槎窯的出現,改變了自商代以來一種窯型只能燒制單一釉色瓷器、由於還原氣氛很難把控而造成的品質及合格率偏低以及釉色不穩定的局面,使得在一窯內可以同時燒出多種釉色的瓷器。由於窯內溫度的增高,使瓷器胎體更加堅硬、潔白細膩、瓷化程度更高;窯位的增加,能讓各種釉水在其相對應的溫區內熔化,釉色更加光潤、透明,玻璃感更強。槎窯的出現,使瓷器的生產、燒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更高品質的瓷器從此而誕生。

簡易槎窯側視圖

目前在景德鎮只有古窯博覽區內有一座復原的明代槎窯,每年10月陶瓷節定期燒制瓷器。因專門研究窯型的書藉非常少,目前只能在燒窯的過程中與老藝人老窯工近距離接觸,從而可以對古代陶瓷燒制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原文作者:何國森 口述 殷鵬 整理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2月刊《瓷器鑒定那些事——窯與瓷的關係(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趣談歷史」秦國這筆買賣太划算,五張羊皮換一個宰相!
春秋戰國文物賞——禮崩樂壞 諸侯混戰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