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不讀書了嗎?2016年人均讀書近8本,2017年已不到1本了!

中國人不讀書了嗎?2016年人均讀書近8本,2017年已不到1本了!

最近兩年,文化類綜藝節目逐漸升溫。

在過去經常被認為是陽春白雪的高冷文化節目,依靠互聯網時代的知識共享,改以觀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傳承,收穫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一貫以「文化」綜藝為標誌的央視推出的眾多文化類綜藝節目和紀錄片。

比如,婊姐之前推薦過的《朗讀者》和《國家寶藏》等節目。

而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央視又推出了一檔紀錄片。

書迷 Being A Book Fanatic

豆瓣8.4,目前看過的人還很少。

顧名思義——

這是一部獻給愛書人的紀錄片。

紀錄片只有短短4集,每集20多分鐘,僅僅相當於一部電影的時長。

導演組分別從四個角度切入,圍繞做書、開書店、淘書、販書展開,用鏡頭紀錄下書迷們對書的痴狂,對生活的熱愛。

紀錄片的第一集,講的是「一本書的誕生」。

讀書在當下,已是一件奢侈的事,這裡說的當然是紙質書。

看書的人正在減少,更不用說了解書籍的製作和裝幀設計的紙質書重度愛好者了。

紀錄片的主人公朱贏椿,便是痴迷紙質書半生的老書迷。

他是國內知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由他負責設計的書多次被評為——

中國最美的書。

朱贏椿大學最開始學習的是國畫,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

但在那個年代的畫家生存並不容易,朱贏椿選擇了到出版社工作,成為了一名書籍美編。

他的日常就是負責教輔書的裝幀設計,並且一干就是十幾年。

但作為一個書籍設計師,最不願意見到的是自己的作品被丟棄:

沒有人喜歡教輔書。他們考完試就把這些書撕了,扔到樓下。

於是,朱贏椿下定決心,要做點像樣的設計。

在此之後,他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書衣坊」。

他在工作室成立宣言寫道:

士為知己者死,書為悅己者容。

從那以後,做出讓每一個愛書人喜歡的書,成了朱贏椿的畢生追求。

他不再什麼活都接,而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然後為其「量體裁衣」。

三年後,一本書名《不裁》的書榮獲2007「世界最美的書」稱號,

該書的設計十分創意大膽,在書的中間,每兩頁是連在一起的。

而在書的扉頁藏有一把用紙做的刀,閱讀時需要讀者看一頁裁一頁,毛邊的質感和讀者產生了極為有趣的互動。

還有這本《蟲子旁》,記錄的是他在書坊院子里觀察到的各種昆蟲。

整本書以文字加手稿和圖片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小蟲子世界裡的大故事。

有被枯枝砸斷腰的螞蟻,有騎著金龜子逃跑的蝸牛,還有能把葉子切成圓形的單身母親切葉蜂.....

在設計上也頗具新意:

拉開封面,可以完整看到躲在裡面的一隻只小蟲子。

因為蜈蚣太大,又很逼真,害怕嚇到小朋友,所以他做了一個拉頁,上面寫了警示。

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在圖書的封底,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可以聽到蟲鳴聲。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設計,覺得吃力不討好。畢竟身處快餐文化和電子書時代,還會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去賣這樣一本紙質書嗎。

但朱贏椿卻固執的認為——

紙質書永遠都不會被替代。

除了對自己的書進行大膽又貼心的設計之外,朱贏椿從來不會過多的利用自己的設計來佔據書的主要內容,讓大家的關注點回歸到內容本身:

一本書最終成形,是作者、編輯與書籍設計師相互合作、相互博弈的過程。

而作為書籍裝幀設計師,他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設計理念融入到選材用料、字裡行間一些更見功底又不喧賓奪主的工作中。

做到這樣的遊刃有餘,他用了多少年?

1993年從業至今都還在不斷摸索,足足25年過去了。

當一本書誕生之後,它就會送去書店進行售賣,賣給需要的讀者。

紀錄片的第二集,講述的就是「書店風景」。

在昆明錢局街的街角,坐落著一家不足17平米的小書店。

這間小小的麥田書店,卻早已是很多文藝青年心中的城市地標,甚至被評為——

全國最佳小書店。

2001年,店主馬力放棄了自己在北京的高薪工作,實現了很多書迷心中的理想,獨自來到昆明開了這家小書店。

馬力對於這間書店的經營理念算得上很「佛系」:

別人忙著賺錢,這家店不到中午12點不開門。

店裡所有的書,都是由馬力精心挑選出來的;

選擇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每一部作品可能只有一兩本,賣完了就沒了。

店裡的書籍也沒有明確的分類,所以來到這裡的很多客人,有的不知道買什麼,馬力都會主動介紹。

後來很多顧客都成了他的朋友,每周還會在書店內組織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

在馬力看來,以後實體書店的發展,一定不再只是提供一個買書賣書的交易點,而應該是一個城市的複合型文化生活空間,擁有各自獨特的模式和特色。

這也是實體書店不能被取代的地方——

書店的價值就是縮短書與大眾的距離。

買書的人在書店裡相遇,彼此以書會友,書店成了書迷的精神角落。

馬力說:

我想和這個書店一起慢慢變老。

當然,對於每一個愛書如命的書迷,都避免不了被問到一個尷尬的問題:

買這麼多書看得完嗎?

對此,紀錄片的第三中,著名編劇史航對此便做了一個詩意地回答:

我頭頂上的星空我沒有數過,我也不都看得見。

有的書看好幾遍、有的書是看一遍的交情、有的書是看幾頁的交情、有的書是在書店摸一次的交情。

史航的身上有太多標籤:

他是著名編劇,作品有《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還是著名網紅,做過奇葩說辯手,活躍在文化圈。

但對於史航來說,多重的身份中他最喜歡的身份還是——

讀書人。

史航的生活一半時間都離不開書,淘書、買書、看書、藏書、分享書。

為此,不買房的史航還專門在北京租了兩間房子,安置他從各地淘來的上萬本舊書。

GIF

史航痴迷的是各類舊書、古籍,為了買書史航經常活躍在各大舊書市場。

每逢周末的潘家園「鬼市」,是淘書人最固定的活動,用最低的價格淘到最心儀的舊書便是一個書迷最大的樂趣。

凌晨三點,在大家呼呼大睡的時候,史航就已經出發去潘家園淘書。

對於淘書人來說,每一次淘書就像是一場艷遇。

與一本本書邂逅,在得書與失書之中產生愛恨痴纏,這些書承載著不同的回憶,成為人生的註腳,並保存著著一個讀書人的信仰。

紀錄片選取了我們平日里關注不到的關於書籍的故事,紀錄了每一位普通書迷那不為人知的精神世界。

片中記錄的每一位主人公,不管是還在閱讀的讀書人、還是在精心製作圖書的設計者,都是憑藉著對傳統紙質書的熱愛還在堅持的人。

表姐曾經看過一張照片,深受震撼和感動。

在二戰中轟炸過後的倫敦,三位紳士在變成廢墟的圖書館中繼續閱讀,在書籍的世界中尋找安寧。

根據資料統計,2016年,中國人均讀書近8本;到了2017年,人均讀書已不到1本。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電視,電腦,手機充當了各種載體,提供了太多快餐類的娛樂。

讀書,已經成為了一種奢侈的精神寄託。

最後,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多久沒有看過書了?最近看了什麼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表姐電影 的精彩文章:

1980年上映的恐怖片《閃靈》,不但嚇壞國外幾代觀眾,至今還被無數大師模仿致敬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72歲老導演斯皮爾伯格,拍出9.2分科幻神作!

TAG:表姐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