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壯美昭陵】感恩父母

【壯美昭陵】感恩父母

壯美昭陵西部文化藝術微刊

︱第849期︱

感 恩 父 母

---寫在父母八十五華誕之際

馬宏茂

父母

 父母

肖亮 

00:00/03:48

歷經風雨八十五載,相濡以沫六十年,父親和母親,一生相提相攜,風雨同舟,用無私的大愛和智慧,描繪出了多彩的人生畫卷,書寫著生活的溫馨與幸福。

這裡,讓我們打開珍貴的記憶,追隨父母八十五年的足跡,去重溫那段難忘的歲月,感受那幸福美好的生活,感恩父母如山般巍峨、如海般深厚的恩情。

父親是一位有著60年黨齡、40年工齡的老幹部,他的一生豐富而多彩,平凡而偉大,他的勤奮、進取與執著,他對事業的無限忠誠與所取得的成就,讓我們做兒女的備受感動、備感自豪。

父親馬作棟,於1934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在烽火鎮躍馬村一個書香之家,九歲時開始在村上讀私塾,十五歲考入禮泉縣昭陵中學,1953年9月,十九歲的他考入西安建築工程學校,1955年的5月25日,年僅二十一歲的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去上海同濟大學建築材料專業學習深造。作為解放初期的大學生,父親當年英姿勃發,瀟洒幹練,毛筆字、鋼筆字寫的特別好,他的才情,他的勤奮好學,常為師生所讚歎。

1957年8月父親回母校任教,擔任校教師黨支部書記。1958年因工作需要,組織上派父親帶領6名教師赴青海西寧市,籌建青海建築工程學校。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作為該校最初的奠基者和創始人,父親他們邊基建邊招生,使學校很快初具規模。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父親帶領著百餘名師生到青海湖畔的天駿縣邊教學、邊開荒種地,度過了最為艱苦的一段歲月。因為出色的表現,1959年到1960年底,父親先後參加了全國勞動與生產相結合大會、國家科學技術大會和青海省群英大會,受到了表彰。

1962年8月,父親調回禮泉縣委工作,先後擔任縣委機關團委書記、青少部部長、紀檢委常委、政工組黨支部副書記、革委會接待室主任、安置辦主任等職務。

1966年,「文革」開始後,父親不畏艱險,勇挑重擔,時任縣委安置辦主任的他負責安排省、市下放幹部、居民落戶、知青插隊等工作,出席省、市三下放代表大會三次,安置下鄉知識青年3763名,下放幹部87名,下放居民33戶。雖然事情千頭萬緒,但他卻安排得井井有條。期間他曾先後帶領全縣20個公社的書記、社長及680名師生,分別去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參觀學習,去北京參加毛主席第10次接見紅衛兵檢閱活動,圓滿完成任務。

父親在擔任縣劇團團長,在他的主持下,排練了多部現代秦腔戲,招收並培養了康建民、張保衛、劉克忠、胡屯勝、趙勝利等一批國家級的秦腔藝術家。1971年至1980年,父親分別擔任禮泉縣第一中學、西張堡中學書記兼校長,在此期間,學校教學秩序井然,成績顯著,被縣上確定為重點高中。

改革開放後,父親擔任禮泉建築公司經理,在單位他大膽實行定額管理,使企業產值倍增;他現場蹲點辦公,建成了禮泉劇院、縣委辦公大樓等一批精品工程,受到了縣委的高度肯定。父親在建設局工作,獲得工程師職稱,參加了於1985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房工作會議和1991年在寧夏召開的全國城鎮建設會議,並在會上做了專題發言,介紹經驗。在此期間,他曾接待建設部及省市縣參觀團近百次、數千人。

「清風拂渭水,明月滿長安。」 2011年4月18日,長安大學迎來建校60華誕,父親作為資深校友嘉賓,應邀出席了母校校慶大會,與新朋故友共同追憶母校的滄桑歲月。

對待工作,父親認真負責,精益求精,是兒女們學習的好榜樣;在生活中,他和藹可親,無論長輩後輩,他關愛有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父親每月薪水僅有58元,每當發工資,他總是先給祖父母10元生活費,然後買袋麵粉,補濟家用。如今我們還清楚地記得,每到星期天父親回到家,就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洗頭、理髮、剪指甲、洗澡。最讓我們感到快樂的,莫過於父親給我們照像的難忘瞬間,現在家裡珍藏的多幅照片,都是愛好攝影的父親用120照相機留下的傑作。如今回眸童年往事,感到無比的愜意幸福,這正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可親可敬的好父親!

天寬地大,比不上父母恩情大。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人所能發出的最美的字眼,那就是媽媽。

母親劉芳賢,於1934年農曆八月初一出生在西張堡鎮興隆村一個大戶人家。劉氏家族,人丁興旺,家業昌盛,人才輩出。母親祖父劉永惠、祖母楊氏。父輩有劉文舉、劉文炳、劉文秀、劉文海、劉文德兄弟五人,姑母有劉穎菊、劉穎蘭、劉穎梅、劉穎竹姐妹四人。母親兄弟姐妹37人。

1950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母親與父親結婚。那天母親身著龍鳳衣,坐著「燕爾飛」的馬拉小轎車,伴隨馬脖子的銅鈴聲,被隆重地迎娶到我家。

此後的60餘年間,母親跟隨父親東奔西走,含辛茹苦,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分擔著生活的重擔。母親雖然文化不高,但她心靈手巧,通情達理,尊婆愛媳,誠待妯娌,樂善好施,人緣特別好。在隨父親到西寧市生活的5年間,無論是在青海建工局、還是在省科委家屬院,母親的熱心那是出了名的,鄰居誰家裡夫妻鬧矛盾了,她就去調解,誰家生孩子、做宴席,都喜歡叫她去幫忙。父親返回禮泉工作後,母親下放回到農村,她絞水拉車,推石磨磨面,樣樣農活都會幹。那個年代生活困難,大家缺衣少吃,儘管如此,母親還是將我家的衣物和糧食,拿去幫襯那些窮苦的鄉親。她的一手好茶飯,在鄉里和縣城頗有美譽。每遇工作組下鄉、親朋好友來家,母親都會為他們做各種可口的飯菜。不僅如此,母親的精明幹練也是人皆稱道。在縣城開店,幾百件商品,全靠腦子記,顧客買東西、打電話,她算賬一清二楚。說話辦事,待人接物,有理有節。

母親沒有進過幾年學堂,但中國女性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德在她身上得到很好地體現與弘揚。她的善良、她的賢惠、她的勤苦,給我們留下了做人的高標。正如舅父劉志斌在《敬愛的姐姐》一文中寫道:「姐,您在劉家中是一面旗幟。您是姐妹中待人接物的表率,是明事達理的模範。您是我們做人的榜樣、行為的楷模。 姐,您在馬家是一位功臣。您孝敬父母,誠待妯娌,勤勞持家,有德有才,教子有方,酷愛子孫,善待鄉鄰,熱情好客已成為您的本分。姐,您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您養育了六個兒女,既要操勞他們腹中饑飽,又要操心他們穿衣冷暖。您關切他們的就業,操辦著他們的成家,今天您更盼念他們子女健康成長。」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全家「農轉非」搬進縣城居住,等到把子女工作、婚事安排完畢後,父親也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2001年春天,年近七旬的父母,從縣城又回到了闊別20年的家鄉老屋。現在我們這個大家庭四世同堂,全家40多口人,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父母閱盡人間滄桑,一生中積累的最大財富,就是他們那勤勞善良的樸素品格,那寬厚待人的處世之道,那寬嚴相濟的樸實家風。所有的這一切,伴隨著他們經歷了八十五年蒼桑歲月,迎來了今天晚年的溫馨生活。

父愛如山,母愛如海。八十五年的風雨滄桑,歲月的年輪爬上父母的額頭,將兩位老人的頭髮早已染白。這裡,我們深情地感恩父母給我們的生命之軀,我們更深深地感恩父母給我們的做人之魂。

聖人孟子曾經說過,人生有「三樂」,其中第一樂就是「父母健在,兄弟平安」。琴瑟和鳴六十年,父母八十卓不凡;舉杯祝福慶長壽,幸福不忘養育恩;一脈相承情連理,合家歡聚同根生;和諧家園春常在,中華美德代代承!此時此刻,千言萬語難表感恩情,我們唯有衷心地祝福父母:永遠擁有開心的一刻,快樂的一天,平安的一年,幸福的一生!

作者簡介:馬宏茂,禮泉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 ,中國報告文學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紀實文學《豐碑》《綠色,那就是你》兩部文學專著。

往期精彩鏈接

壯美昭陵西部文化藝術平台編委成員風采錄

(點擊分享)

壯美昭陵西部文化藝術平台投稿須知:

本期編輯

編輯︱壯美昭陵

審稿︱洪雄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壯美昭陵 的精彩文章:

【壯美昭陵】我的外公

TAG:壯美昭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