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尤溪風物·飯甑

尤溪風物·飯甑

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片土地的深情、美麗和精彩

過去廚房的主角。

尤溪風情第35篇原創推文。

花宴

 古都漫步

屠穎 

00:00/03:39

— 01 —

飯甑,也叫甑子,尤溪人常用的煮飯工具,它構造精巧,用途很多,可以蒸飯、蒸菜、蒸米。過去,每戶人家都備有一兩個。

常見的飯甑,由杉木板拼接而成。呈桶狀,桶口比桶腳粗,直徑(桶口寬)略小於高度。由甑體、甑箅和甑蓋三部分組成。

甑體、甑箅、甑蓋

甑體。飯甑的主體,桶狀(上寬下窄),左右有拿手;外腰部,箍有竹篾花箍或者鐵絲;甑體內壁的下段三分之一處突出幾厘米,上面安放著甑箅。

甑箅。圓形,並帶有數個孔格,是飯甑受熱的關鍵部位。

甑蓋。置於甑體上,起密閉保溫的作用。也是圓形,有平蓋,和帶提手兩種。

飯甑大小不一,過去我們村多數人家,常備有兩個。

一個小的,用來日常蒸撈飯。直徑25厘米—30厘米(桶口寬度),可蒸3—5斤米,供5—10人食用。

平時蒸飯的飯甑

一個大的,用來蒸糯米釀酒,蒸粳米做白粿。直徑40厘米左右,可蒸15斤米。

再大的飯甑少見,聽母親說,拼大食堂時有超大飯甑,蒸的飯能同時供幾十人食用。後來,集體散了,飯甑也打破了,現在是看不到了。

不過,飯甑大小,用起來有所差異,做起來卻一樣,所謂「飯甑兩頭空,大小都一工」。而且做飯甑是技術活,得由專業的箍桶師傅來做。

— 02 —

做飯甑

箍桶師傅,過去是高級技工,要拜師,起早貪黑「錛、砍、刮、拉、鑿」苦學三年,方能出師。他們什麼桶都能箍,飯甑是其中之一。

師傅常年行走於周邊的鄉村,誰家要箍飯甑,就到他們家中做活,賺工錢。食宿、木料都由東家提供。

做飯甑的木料選擇很有講究。木質要硬又不能太大,一般選20-30厘米粗,內芯已經發紅的老杉木。

然後,師傅根據所做飯甑的大小,將圓木鋸成大小均勻的木塊,再用彎口鐵斧,將它們削平整,砍成弧形。

砍成弧形的杉木板

削砍好的杉木板,用刨子刨光。其中每塊板邊緣,師傅都會用長推刨,刨一遍。

這樣的木板,有一定弧度,組裝時兩頭合縫,兩板之間卻有頭髮絲般的空隙。飯甑使用時,蒸氣冒出來,板一脹合,中間的空隙就消失了。

不用長推刨,刨出來的木板,組裝時雖然很合縫,一受熱,兩頭就會翹開,反而不密封。

刨好的弧形板,師傅再鑽上小孔(每塊板鑽孔的位置一致),然後取一節離毛竹根部近的竹筒,做一把竹楔(竹釘子),開始釘甑體。

竹楔雖小,做法也有講究。師傅先用工具將竹筒剖、削、砍一番,做成精巧的小釘,再放到菜籽油里沸煮。

這樣做出來的竹楔,釘在桶板間,幾十年不變形,不腐爛。

竹楔(竹釘子)

釘好的甑體,還會搖動,需用竹篾雙花箍加固。

竹篾雙花箍也叫九束頭,用削好的細長竹篾編成,它掰開細看有兩朵花的圖案,很美觀。而且冷熱天,它的熱脹冷縮和甑體同步,牢固又養桶。

▲貌似只有這個小飯甑是雙花箍。其他的,都偷工減料。

也有用鐵絲加固的,效果較差。到了冬天,桶上的鐵絲常會掉下來,還容易損害甑體。

箍好甑體,飯甑的雛形就出來了,接下來做甑箅、甑蓋。

師傅把若干塊(根據桶大小)削砍、刨光好的杉木板,分別鋸出數個孔格。

孔的寬度以半粒米為宜,因為這樣的縫隙既不會使米粒漏出,又可讓沸騰的蒸氣無阻礙地進入。

然後,將這些板拼接起來,做成圓形托盤,再打磨一下,就是一個精巧的甑箅。

▲甑箅

甑蓋,也是用若干塊刨光好的木板拼接而成。一般平蓋,也有上面栓一道橫木,用作提手的。

甑箅、甑蓋做好,和甑體組裝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飯甑。

剛做好的飯甑,有一股「木騷味」,不能馬上使用。得燒一大鐵鍋清水,將木甑放入鍋中,加入金竹葉,猛火煮上一兩個小時,把「木騷味」去掉,方可蒸食。

飯甑蒸食,蒸汽不凝結,傳熱快,易熟。

還有,它無漆無異味,蒸出的食物,僅留有淡淡的木香,天然健康。

再就是,如此做成的杉木飯甑很牢固,用幾十年也不會壞,可以蒸飯、蒸菜,蒸米,反覆使用。

— 03 —

蒸飯、蒸菜

尤溪地處閩中,多數人家以土灶、飯甑做的撈飯為一日三餐的主食,我們家也一樣。

記憶里,母親總是家中起得最早的那個。每天,天不亮,她就起來燒火、打掃灶台、燒一鍋熱水、淘米煮飯。

▲蒸撈飯

不久,父親也起來,到菜地澆澆菜,除除草,順便摘一些新鮮的菜回來,揀好,洗乾淨。

這時,大鐵鍋里的米飯也煮到六七分熟,母親用笊籬將它們撈到飯甑。鍋里的米湯先盛一些起來,待會用來泡蝦米湯。其餘的舀到桶里餵豬。

然後,將大鐵鍋洗乾淨,加一些清水進去(水量憑經驗,以淹沒甑腳為宜)。往水裡放三兩個芋子或茄子,也可以是幾把黃豆。把飯甑置於水上,燒大火蒸飯。

▲笊籬

家裡的飯甑足夠大,除了米飯,還可以放些菜一起蒸。

常見的有豬肉。五花肉切片放大碗,往裡加醬油、米酒,一點水拌勻。

雞蛋。打在碗內,加入適量溫水和鹽打勻。

溪魚。收拾乾淨的小魚放碗里,加姜蒜、醬油、米酒、醋,還有一個黃椒調味(魚乾,田螺也一樣)。

把這些菜準備好,置於甑內的飯面,蓋上甑蓋,和米飯一起蒸就好。

▲飯面上放番薯一起蒸

還有,飯面上也可以直接放一些番薯、白粿、饅頭之類的乾性食物一起蒸。

蒸飯期間,母親一邊照看灶火,一邊抽空放出窩裡的雞鴨,伴些剩飯菜,把它們餵飽。還有準備好即將要煮的菜。

忙完這些,母親會摸一下甑蓋的中心,感覺熱乎乎的;再看看甑口,也已被凝結的蒸汽打濕,這時飯就全熟了。還有甑下、甑內的菜也熟了。

▲冒上來的蒸汽凝結,打濕了甑口

蒸熟的飯,鬆軟香甜,非常可口。甑里的菜更是美味。特別是溪魚,無比鮮美,最好下飯。

還有蒸肉,打開甑蓋,肉味的清香撲鼻而來,舀點肉湯伴著米飯吃,美極了。

飯蒸好,母親忙著做其他菜,父親來喊我們起床吃飯。

等我們起來,穿戴洗漱好,母親已把所有菜做好。我們上桌吃早飯,母親則忙著煮豬食。

吃過早飯,我們上學去,父親去幹活。而母親剛上桌吃飯。

中午,我們放學回家,還是吃早晨的飯,熱天直接吃,冷天蒸熱一下再吃。

晚上的飯是新做的,冬天吃撈飯,夏天吃稀飯。

這樣的一日三餐,我從小吃到大;這樣的飯菜,母親做了幾十年,直到前兩年,孩子們都外出,家裡也不養豬了,家裡才換成電飯煲。

大甑飯

俗語常說「大甑飯、小鍋菜」,大甑的飯最香,的確如此。

在老家,農忙割稻子、插秧時;還有做香菇、黑木耳上料的時候,常有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來幫忙,一次就是十幾個人。

▲大甑飯

中午大家吃的就是大甑飯,米飯還是均勻熟透,但量多,在甑內已被壓得實實的,吃起來格外香。還有人多熱鬧,吃飯也更香。

蒸糯米釀酒

釀酒是飯甑的重要用途。

糯米先加水浸泡6個小時左右。再用笊籬打一大勺到飯甑里,大火蒸20分鐘,待糯米呈透明狀,熟了,往甑里再加一勺繼續蒸。如此這般,蒸滿一甑再一甑。

▲蒸糯米飯釀酒

蒸好的糯米飯倒大竹匾上攤開,等涼了撒上紅粬,攪拌均勻,再放入準備好的大罈子里,然後加適量山泉水讓其發酵,釀成紅酒。

鄉親們釀酒一般是一次五斗(60斤)米,蒸熟如此大量的米,只有用飯甑才能完成。

蒸粳米做白粿,也是飯甑的重要用途。

白穀米先浸泡3小時左右。再放入大鍋開水裡燙一下。然後用笊籬,打到飯甑里蒸熟。

蒸熟的白谷飯,趁熱整甑抱起,倒入石臼,撒點鹽,用大木錘捶打,做成白粿。

▲蒸白谷飯做白粿

在老家過年、給長輩做壽,白粿是少不了的,還有二月十九、三月三也要做艾粿,這期間都要用到飯甑。

除了以上這些,飯甑的用途還有很多,比如蒸發糕、做粉蒸肉、清蒸鴨子等等。飯甑是過去廚房的主角。

如今,鄉親們都蓋了新樓,廚房和城裡一樣,全是現代電器,飯甑就用得少了。

但近年,不少飯店酒店興起木甑飯,我們熟悉的撈飯,成了大家桌上的美味佳肴。看來,無論時代怎樣變,好東西永遠不會被遺忘。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尤溪風情 的精彩文章:

TAG:尤溪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