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方經濟增至全國六成

南方經濟增至全國六成

我國經濟已呈現出增長速度「南快北慢」和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在上月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8年會」上,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杜鷹介紹,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增速的差距由2013年的0.6個百分點擴大到2017年的1.4個百分點,2017年南方GDP實現52.5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61%左右,是1980年以來佔比最高的時期,相應的北方的佔比下降到39%左右。

而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也是中國經濟由北至南、不斷開發發展的過程。

重化工業奠定北方經濟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關係處於蜜月期,在蘇聯的幫助下,緊鄰蘇聯的東北地區,在已有的工業基礎上,建立了重工業基地。這個時期,我國的大項目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以及西北等地。

從自然資源角度來看,北方地區的煤炭、鐵礦石、石油等能源資源豐富,這也是重化工業在北方布局更多的一大客觀因素。同時,在鐵路布局方面,東北和華北的鐵路網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有不錯的基礎,到建國後計劃經濟時期,煤炭、鋼鐵等重工業對鐵路需求更大。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介紹,「當時的鐵路主要是貨運,鐵路建設也是為計劃經濟服務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量的資源、人才往哪裡集中,哪裡就發展得好。

相比之下,由於東南沿海地處海防前線,重工業、大項目的布局很少,浙江和福建尤甚。

研究表明,在不計港澳台的情況下,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以前,北方地區佔全國經濟總量的份額基本上在50%左右小幅波動。從1978年各省份的GDP總量來看,上海和江蘇位居前兩位,遼寧和山東緊隨其後,位居第三、四位,如今的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當時排名第五。

在不少方面,北方曾明顯領先於南方。例如在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城市化方面,上世紀90年代初,北方城區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明顯多於南方,其中包括鞍山、撫順、吉林、齊齊哈爾、唐山、包頭、淄博等北方非省會城市。現如今的廈門、蘇州、寧波等南方明星城市,當時不過是城區人口幾十萬的中等城市。

福建泉州的謝先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曾到遼寧做生意。他表示,當時遼寧的經濟發展水平比福建「高太多」,「那時候遼寧的城鎮化率很高了,生活水平也很不錯,福建這邊主要住在農村,生活條件差多了。」

但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楊國安表示,這一時期的經濟布局是行政命令的體現,並不符合經濟自身發展規律。例如,三線建設中的一些企業,到了改革開放後就逐漸轉移到自然發展條件更好、交通區位更好的大中城市去了。

也就是說,從更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經濟重心在南方的大趨勢並不會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股海口井 的精彩文章:

TAG:股海口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