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蘇霍伊「側衛」家族,未了的傳奇

蘇霍伊「側衛」家族,未了的傳奇

原標題:蘇霍伊「側衛」家族,未了的傳奇


原創不易 認可價值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 以及來自空軍之翼


譯者註:本文由發表在2018年4至6月份的《作戰飛機月刊》《空軍月刊》《航空國際》等雜誌上的若干文章綜合編譯而成。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無疑,蘇-27重新界定了俄羅斯戰鬥機航空工業的標準——可以說它是俄羅斯當代航空史上最重要的機型。」


「紅色51號」是駐克雷姆斯克(Krymsk)空軍基地第3混成航空兵團的一架蘇-27SM3。上面這張照片攝於該機參加「航空飛鏢」(Aviadarts)演習期間,其每側翼下掛有一具雙聯裝B-8型80毫米口徑火箭發射巢


背景概述


1969年,作為對美國F-15「鷹」式戰鬥機的回應,俄國人開始研製蘇-27——今天,「側衛」已成為俄羅斯空天軍(VKS)部隊所有戰鬥機的「基準」。基本型蘇-27已經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型,特別是蘇-30和蘇-35多用途戰鬥機、蘇-33艦載戰鬥機和蘇-34「後衛」戰術轟炸機。


1977年5月20日,首架蘇-27原型機開始試飛。儘管如此,它在之後還要經歷無數磨難才最終成為修成正果的蘇-27。在項目主管設計師米哈伊爾?西蒙諾夫的監督下,對原始設計進行了徹底的修改——在此過程中,西蒙諾夫克服了來自多方面的阻力和官僚主義,單就這一點而言便值得對他特別讚揚一番。也正是因為如此,全面修改後的蘇-27在1981年4月20日迎來了更加成功的回歸,並於1982年夏季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開始了批量生產。



米哈伊爾·佩特洛維奇·西蒙諾夫


第一支裝備蘇-27的作戰部隊是一個殲擊航空兵團,駐紮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Dzyomgi空軍基地),這也是「側衛」生產工廠所使用的機場。經常被掩蓋的一點是,蘇-27實際上是在1992年至1993年間的阿布哈茲-喬治亞(Abkhaz-Georgian)戰爭中首次參加實戰的,當時俄羅斯與阿布哈茲軍隊進行了非正式的戰鬥。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3月19日,喬治亞防空部隊在蘇呼米(Sukhumi,編譯者註:蘇呼米是黑海東岸海港,為喬治亞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首府)附近擊落了一架俄羅斯的蘇-27,飛行員不幸陣亡。



1992年7月10日,第159殲擊機團的蘇-27黯然離開波蘭施塔加德空軍基地


蘇-27的設計師們在飛機外形上做出了兩個重要的抉擇:首先是採用翼身融合的空氣動力學外形,這就為飛機提供了更多的內油空間;另一個是在飛機縱向上採用靜不穩定設計,這種設計可以讓飛機具有更高的敏捷性。蘇-27最具創新性的特點之一就是在火控系統中集成了三種主要的感測器——N001雷達、OLS-27紅外搜索跟蹤(IRST)系統和「裂縫-3U」(Shchel-3U)頭盔瞄準系統。當頭盔瞄準具與R-73導彈配合使用時,「側衛」在近距格鬥中有出色的表現。


蘇-27的氣動布局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的成果


「側衛」的利爪


在2003年至2009年間,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工廠將48架蘇-27升級成了蘇-27SM多用途戰鬥機。由於使用了為出口中國的蘇-30MK2而開發的系統,因此俄方以相當低的成本就完成了將蘇-27升級為蘇-27SM的工作。實際上,這些蘇-27SM都是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了適度的性能提升:雖然雷達系統升級到了類似N001V的標準,但仍保留了標準的卡塞格倫天線;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採用了改進的OLS-27M型IRST;飛行頭盔是新研製的「蘇拉」(Sura)頭盔,其性能與烏克蘭阿森納(Arsenal)公司製造的「裂縫-3U」不相上下。



蘇-27SM 305號原型機,其出口型被蘇霍伊稱為蘇-27SKM


蘇-27SM最重要的新功能是新型N001V雷達增加了空對地模式,可以使用Kh-31A反艦導彈。新增的另一條計算通道可以讓該機使用Kh-29L/T/TD激光/電視制導導彈和KAB-500Kr或KAB-1500Kr電視制導炸彈。新蘇-27SM安裝了L-150-27.2「粉彩」(Pastel)雷達告警系統,而不是老式的「警笛」(Beryoza)系統,新系統能夠為Kh-31P反輻射導彈提供目標指示。部署在森特拉爾納亞?烏格洛瓦亞(Tsentralnaya Uglovaya)空軍基地的蘇-27SM採用了更強大的42系列AL-31F(「產品99M1」)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在全加力運轉時的推力為132.4千牛,比標準型AL-31F發動機多9.8千牛。


升級後的蘇-27SM被部署到了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和森特拉爾納亞?烏格洛瓦亞兩處空軍基地,每個基地24架。後來,當駐紮在這兩地的單位接收蘇-35後,原有的蘇-27SM便被移交給了位於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的貝爾貝克機場和芬蘭邊境附近卡累利阿地區的貝索維茨(Besovets)機場。



蘇-27SM的機頭光電瞄準系統右移,但由於涉及結構改動,沒有安裝空中加油探管

2009年,俄羅斯空天軍訂購了12架嶄新的蘇-27SM3戰鬥機,於是共青城工廠又重新開始為俄羅斯空天軍生產蘇-27系列。這批蘇-27SM3使用了存放在共青城工廠的一些現成的機身,這些機身原本是為中國生產的,但最終這份訂單未能成為現實。


2011年,俄方開始向克拉斯諾達爾南部的克雷姆斯克空軍基地交付蘇-27SM3。其他蘇-27SM3被部署到了利佩茨克(Lipetsk)作戰訓練中心。這批飛機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它們是歷史上製造的最後一批蘇-27戰鬥機,其中最後一架是在2011年12月20日飛上藍天的「62號」(機號c/n 41001)。據估計,蘇-27系列的總產量約為660架單座型和200架蘇-27UB/UBK雙座型,其中後者是在伊爾庫茨克生產的。


與蘇-27SM相比,蘇-27SM3採用了進一步升級的N001VM雷達、新型R-77-1中距空空導彈和L265M10「希比內-M」(Khibiny-M)電子對抗系統。俄軍方已經啟動了一項按照蘇-27SM3的標準升級現有可用的蘇-27的項目,首批完成升級的2架飛機(「63號」和「64號」)已於2014年5月交付克雷姆斯克空軍基地。2017年,在共青城工廠至少升級了另外2架飛機(最近確定為「紅色68號」和「紅色69號」),還有2架升級飛機的編號尚未得到確認。另有2架蘇-27被認為正在工廠中等待接受類似的升級。



蘇-27SM3可以從機背多出的一根天線分辨出


今天,在俄羅斯作戰部隊中仍有大約100架蘇-27在服役,其中約60架是蘇-27SM或蘇-27SM3。在頓河畔羅斯托夫以南的庫什契夫斯卡亞(Kushchevskaya)訓練基地還有十幾架蘇-27。


攔截「白羊座」


2018年1月29日,一架美國海軍的EP-3E「白羊座Ⅱ」電子偵察機在黑海上空執行「例行」任務時與俄羅斯空天軍的一架蘇-27「側衛-B」之間發生了非常「危險」的情況。據稱,這架蘇-27從EP-3E的前方航線上穿了過去,而且曾一度接近到距離美軍飛機5英尺(約1.5米)的範圍內,並用發動機噴出的氣流沖得美軍飛機左右搖晃。美國海軍對這一事件感到非常不滿,其公布了關於EP-3E遭攔截的視頻鏡頭和針對該事件的聲明。「這些視頻顯示俄軍的蘇-27是從非常近的位置上攔截EP-3的」,美國海軍上校比爾?埃利斯(CAPT Bill Ellis)這樣說道。「對俄羅斯戰機來說,這樣長時間地貼近美國海軍的飛機飛行是不安全的。攔截機飛行員哪怕有一點點注意力不集中或飛行失誤都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種錯誤沒有改正的餘地,因為我們的機組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或空間來採取規避措施。」



今年1月份蘇-27攔截EP-3事件的錄像截圖。在攔截期間,蘇-27據稱進行了一次「接近速率太高」的急轉彎,並接近到了距EP-3右翼1.5米的範圍內。不過這一幕沒有在公布的視頻圖像中顯示出來

兩個月前,在同一空域,一架俄軍的蘇-30戰鬥機在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戰略偵察機的航線上打開了加力燃燒室,猛烈地破壞了後者原先的飛行路線並迫使其側傾15度飛行。





2017年6月19日,一架飛往波羅的海的RC-135U作戰飛機被俄羅斯的蘇-27攔截,這是美國空軍發布的關於這一事件的視頻截圖


這些事件並不是最近在天空中發生的僅有的軍用飛機之間的緊急情況。2017年12月13日,美國空軍的一架F-22「猛禽」戰鬥機在敘利亞東部的幼發拉底河附近上空強行逼迫兩架俄羅斯的蘇-25「蛙足」強擊機改變了飛行航向——在2017年,幼發拉底河被作為「非衝突」的分界線,以便把俄美雙方的飛機分隔開。在軍事上,美軍的這一戰術是通過在對方飛機的航線上飛行,並發射熱焰彈或干擾金屬箔條作為讓對方退出的警告。



美國空軍的F-22在敘利亞上空迫近俄羅斯蘇-25的事件被廣泛報道。美國空軍的飛行員通過「頭錘」(head-butt,原意是「以頭撞擊」)機動來警告俄羅斯的「蛙足」離開


目前,與北約和俄羅斯飛機有關的空中攔截相當普遍。根據西方盟國的統計,2017年,在波羅的海上空北約飛機共攔截俄羅斯飛機130次,而在2016年則為110次。作為北約空中警戒任務的一部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高性能戰鬥機經常輪流進駐波羅的海地區的空軍基地。


在敘利亞上空作戰的西方飛行員非常清楚過於靠近俄羅斯戰機飛行的內在風險


在2017年6月的一起事件中,波蘭空軍的一架F-16攔截了一架俄羅斯的圖-154飛機,機上載有俄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等人,紹伊古一行當時正準備飛往俄羅斯高度軍事化的飛地加里寧格勒。一架護航的蘇-27戰鬥機飛到了波蘭戰鬥機旁邊,並進行了側傾機動,故意亮出了它翼下掛載的空空導彈。在太平洋地區,日本航空自衛隊在2017年攔截俄羅斯飛機的次數甚至超過了攔截中國在該地區的飛行活動的次數,俄羅斯方面活動的增加可能是由於在該地部署了圖-95MS「熊」和圖-22M3「逆火」部隊所致。


具有中國「血緣」的蘇-30M2


除了單座型蘇-27之外,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工廠還研發並生產出口標準的雙座型蘇-30MK2多用途「側衛」戰鬥機,這款機型最初是為中國生產的。為中國生產的早期批次的蘇-30MKK採用的是N001VE雷達,這其實就是在標準的N001型雷達的基礎上改裝了新型計算機和軟體,因此可以使用RVV-AE空對空導彈(「產品170」)。 此外,蘇-30MK2戰鬥機還擁有一套單獨的SUV-P1I火控子系統,用於使用激光和電視制導的空對地彈藥。在駕駛艙前方為飛行員配備了一部ILS-31型平視顯示器,每個駕駛艙內均安裝有兩個152毫米×203毫米的顯示器。最初為中國海軍航空兵設計的後續蘇-30MK2型採用N001VEP雷達,該雷達包括一個單獨的計算通道,可用於合成孔徑模式下的地形測繪、海面目標探測及指示Kh-31A反艦導彈。共青城生產的蘇-30MK系列戰鬥機完全採用了俄羅斯設備,由於這些設備不受出口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出售給遭受制裁的國家。



中國海軍的蘇-30MK2


有趣的是,俄軍也採購了少量多用途蘇-30M2戰鬥機,這些飛機基於最初為中國研發的出口型配置。2009年8月,在經歷了10年的出口生產之後,俄羅斯國防部下達了採購4架蘇-30M2的訂單,這種機型與蘇-30MK2非常相似,但為了符合俄羅斯國內的需求而進行了一些修改,主要涉及敵我識別和數據鏈中的新軟體。首批4架為俄羅斯空軍生產的蘇-30M2於2010至2011年間交付。2012年12月29日,俄軍方再次訂購了16架飛機,這些飛機已於2013至2016年間交付。



俄羅斯方面也採購了20架多用途蘇-30M2戰鬥機,作為戰鬥教練機使用


2016年春,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工廠停止生產蘇-30系列戰鬥機,相關的總裝線完全投入到了蘇-35S和蘇-57的生產上。除了為俄羅斯生產的20架飛機外,該工廠在2000年至2016年間共交付了177架蘇-30,分別出口到了中國(100架)、印度尼西亞(11架)、越南(36架)、委內瑞拉(24架)和烏干達(6架)。


2016年10月,共青城飛機製造聯合體向越南交付了第4批12架蘇-30MK2V中的最後2架(機號8593、8594),標誌著共青城蘇-30的停產


俄羅斯空天軍的蘇-30並未組成專門的中隊或航空兵團,而是分配給裝備其他類型戰鬥機的部隊,每支部隊都有幾架蘇-30。這意味著,這些蘇-30主要作為升級後的蘇-27SM和新型蘇-35S戰機飛行員的戰鬥教練機使用。共青城工廠的蘇-30是基於標準的蘇-27UB的機身製造的,其採用普通的蘇-27火控系統,只進行了少量升級。


具有印度「血緣」的蘇-30SM


伊爾庫茨克飛機廠生產的蘇-30系列戰鬥機始於印度的蘇-30MKI,該機後來演變成了俄羅斯國內版的蘇-30SM並在俄軍中服役。由於蘇-30SM採用相控陣雷達和矢量推力發動機,因此它們遠比共青城飛機廠生產的蘇-30M2先進。進入俄軍服役後,無論是在空天軍還是海軍中,蘇-30SM都為自己贏得了不菲的聲譽。



參加「航空飛鏢」演習的蘇-30SM,在每側機翼下掛載了一具B-8型雙聯裝80毫米口徑火箭發射巢


根據2012年3月開始的一系列合同,俄羅斯國防部已經訂購了116架蘇-30SM戰鬥機(北約代號為「側衛-H」),其中88架裝備俄羅斯空天軍,28架裝備俄羅斯海軍航空兵。2017年11月,俄羅斯宣布已在伊爾庫茨克工廠接收了第100架蘇-30SM戰鬥機——這架飛機將裝備給駐紮在庫爾斯克的部隊。



俄羅斯海軍的「藍色43號」蘇-30SM正準備首次接受伊爾-78加油機的空中加油

在多姆納(Domna)、米列羅沃(Millerovo)和庫爾斯克等空軍基地,俄羅斯空天軍幾乎完全用蘇-30SM取代了之前的米格-29。在 薩基(Saki)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克(Chernyakhovsk)等基地,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也正在用蘇-30SM取代之前的蘇-24。而對部署在北莫爾斯克-3(Severomorsk-3)基地的艦載航空兵團而言,一些蘇-30SM還可以作為蘇-33艦載機飛行員的先導教練機。



蘇-30SM將與蘇-35一道成為俄羅斯空軍的主力多用途戰鬥機,並一直持續生產到本世紀20年代


當目前訂購的全部飛機悉數交付使用後,蘇-30SM將成為俄軍中服役最多的現代化戰鬥機。這是一種令人驚訝的逆轉,因為蘇-30SM戰鬥機最初是為了出口而設計的,並且專門僅為外國客戶生產了10年之久——在這期間共生產了340架出口型蘇-30SM戰鬥機。


對於俄國人來說,蘇-30SM的主要優勢在於這款飛機的價格較為便宜(它比蘇-35還要便宜許多),這是由於它是一種出口產品的緣故;而且這款機型有著可靠的服役記錄。



俄羅斯空天軍已經裝備了88架蘇-30SM「側衛」戰鬥機


戰火中的蘇-30SM


2015年9月,多姆納空軍基地的4架蘇-30SM被派遣到敘利亞,意在為部署在那裡的俄空中力量編隊提供掩護。有人注意到,這些蘇-30SM在飛行時採用了典型的空對空掛載方案:4枚中程R-27R導彈和2枚近程R-73導彈。不過,蘇-30SM之所以能執行這一任務,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其航空電子設備,特別是在N011M-R無源相控陣雷達基礎上研製的「豹-R」(Bars-R)雷達。無源相控陣雷達的主要缺點是掃描角度很小,在機鼻兩側只有45度,這對高機動性的戰鬥機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豹-R」雷達的電子掃描陣列天線安裝在了一個液壓驅動的底座上,從而將其左右搜索角度增加到了70度。雷達天線陣列通常只在電子掃描模式下工作,而機械元件只在戰術情況需要時才啟動。在空對空模式下,蘇-30SM的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同時與4至6個目標交戰。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該雷達的迎頭探測距離為120至140千米(65至76海里),尾追探測距離為60千米(32海里)。在空對地模式下,該雷達對鐵路橋類目標的探測距離為80至120千米(43至65海里),對坦克集群的探測距離為40至50千米(22至27海里),對驅逐艦的探測距離為120至150千米(65至81海里)。


2015年10月,蘇-30SM在敘利亞作戰時在翼尖安裝了「希比內」-U干擾吊艙


到2019年,俄羅斯方面打算提升蘇-30SM的戰鬥力。升級後的飛機將配備一套新的計算機系統。此外,還計劃為蘇-30SM配備新式武器,可能是R-77-1和R-74M空對空導彈,以及Kh-31M、Kh-35U和Kh-38M空對地導彈等。俄軍方計劃分兩個階段對蘇-30SM的雷達進行升級:第一階段主要是用俄羅斯國產系統取代印度產的計算機;然後,俄方將採取措施提高雷達的性能,讓其具備更遠的探測距離、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新的使用模式。俄羅斯方面曾考慮用有源天線陣列取代原有的無源天線陣列,有源天線陣列與蘇-57戰鬥機使用的N036雷達天線是一樣的,但該想法最終沒有了下文。相反,俄軍將為蘇-30SM安裝新的L420「希比內-U」電子對抗套件和S-107-2通信系統。



俄羅斯海軍的蘇-30SM戰鬥機,採用了背部暗紫色和機腹藍色的塗裝方案。這些「側衛」與薩基的第43海軍獨立強擊航空兵團、契卡洛夫斯克(Chkalovsk)的第72空軍基地和第279獨立艦載機團一同在北莫爾斯克-3基地試訓


雖然實現了高度的國產化,但俄軍的蘇-30SM仍採用了許多國外系統,包括法國薩基姆(Sagem)公司研製的Sigma 95NAA慣性導航系統、SMD-55和SMD-66多功能顯示器、CTH 3022平視顯示器以及TLS 2020和NC 12戰術導航接收器——這些全部是由法國泰雷茲(Thales)集團製造的。「蘇拉-K」(Sura-K)頭盔是由位於烏克蘭基輔的阿森納公司設計製造的。由於和烏克蘭爆發武裝衝突後遭到西方的制裁,導致俄羅斯目前無法獲得上述系統,因此俄方把用國產設備替換上述設備視為優先事項。俄羅斯自主研製的BINS-SP-2型慣性導航儀、MFI-66顯示器、IKSh-1KI-1平視顯示器、VIM-95/VND-94戰術空中導航系統接收器以及NSTs-T-03頭盔瞄準具都已經被列入了議事日程。



2015年出現的第二批生產型蘇-30SM去掉了法制航電。在這批飛機上,來自蘇-35S的IKSh-1M平顯取代了CTH3022


印度也有對其蘇-30MKI進行升級的計劃,該計劃被非正式地稱為「超級蘇霍伊」或「超級30」,這一直是俄印雙方長期談判的主題。印度希望能對飛機進行改裝以掛載本國產的武器,包括「阿斯特拉」(Astra)空空導彈。2017年11月22日,很多人期待已久的俄印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A」(Brahmos-A)超音速空對地/對海巡航導彈完成了首次發射,這次發射是由一架蘇-30MKI完成的,導彈攻擊了孟加拉灣里的一個海上目標。


海航蘇-30SM的首次空中加油


2018年2月中旬,俄羅斯海軍黑海艦隊駐克里米亞薩基基地的第43海軍獨立強擊航空兵團和波羅的海艦隊駐切爾尼亞霍夫斯克第72航空基地的蘇-30SM被部署到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Krasnodar Krai)葉伊斯克市(Yeysk)的海軍航空作戰訓練中心進行空中加油訓練。俄羅斯國防部在2018年2月19日宣布,俄羅斯海軍航空兵(VMF)首次使用蘇-30SM進行了空中加油,這標誌著俄羅斯海軍的新型蘇-30SM首次在現役中隊中進行了這一操作。與這些「側衛」同時開展空中加油訓練的是同樣來自切爾尼亞霍夫斯克的波羅的海艦隊的蘇-24M「擊劍手」戰鬥轟炸機。


俄羅斯海航的一架蘇-30SM正準備進行空中加油訓練,其加油探頭剛剛伸出。前座飛行員頭部上方較大的框架狀結構用於安裝儀錶訓練遮光罩


空中加油是蘇-30SM訓練計劃中的一個預定項目,俄軍方從梁贊(Ryazan)調撥了一架原本駐該地的俄羅斯空天軍的伊爾-78M前往葉伊斯克以支援這些訓練飛行活動。這些飛機由波羅的海和黑海艦隊的機組人員駕駛,與空中加油機進行了100多次對接,對接時的飛行高度約為20000英尺(約6100米),速度約為300節(約555.6千米/小時,相當於154.3米/秒)。在這些訓練飛行中,俄軍飛行員還完成了40多次起飛和降落。


除了空中加油訓練工作之外,這次部署也被視為兩支部隊(「側衛」和「擊劍手」)協同訓練的理想機會,因為俄軍現在的「擊劍手」部隊正在逐步換裝蘇-30SM。單就海軍方面來看,「側衛-H」正在取代薩基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克基地的蘇-24。看起來,蘇-30SM將成為俄軍中服役最多的現代化戰鬥機。



蘇-30SM正在逐漸取代俄海軍中的「擊劍手」


除此之外,2018年1月25日,俄羅斯空天軍的第一架新型伊爾-78M-90A空中加油機完成了首飛,這次為期35分鐘的飛行是在烏里揚諾夫斯克市(Ulyanovsk)的「航星-SP」(Aviastar-SP)工廠完成的。這架伊爾-78M-90A(「產品478」)是根據俄國防部2012年12月簽署的合同在伊爾-76MD-90A(「產品476」)運輸機的基礎上研發的。該原型機最初計劃於2014年首飛。該項目於2013年7月獲得俄空天軍批准,並於2015年1月在烏里揚諾夫斯克開始生產第一架伊爾-78M-90A。預計俄羅斯空天軍將訂購約30架新型空中加油機,以取代當前梁贊-迪亞吉列沃(Ryazan-Dyagilevo)機場現有的伊爾-78。



俄軍首架伊爾-78M-90A首飛時的場景


老當益壯的「海側衛」


航母艦載戰鬥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載艦,由於目前俄羅斯只有一艘航空母艦,而且很少出海,因此蘇-33的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早在20世紀80年代,蘇-33艦載戰鬥機(北約報告名稱為「側衛-D」)就被認為對蘇聯而言非常重要,因為蘇聯海軍正計劃建造一支龐大的航母艦隊。然而,這些宏偉的計劃以孤零零的「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建成而宣告結束。俄羅斯在1993至1996年間僅生產了一小批(26架)蘇-33戰鬥機,另外還有9架蘇-27K測試飛機。在上述可用的戰鬥機中,共有5架在服役期間損失,之前還有2架原型機墜毀。



蘇-33機翼後緣的大型開縫襟翼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蘇霍伊設計局意識到蘇-33不會再進一步投產了,公司方面對這款機型也失去了興趣。不過,當印度為其「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亦有資料將其意譯為「超日王」號,原為「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號)尋求戰鬥機時,以及中國正在尋求為其未來的航空母艦「遼寧」號(之前未完工的「瓦良格」號)配備艦載機時,蘇霍伊公司針對其蘇-33項目做出了調整。然而,在2004年,印度選擇了米格-29K,中國決定研發國產的殲-15艦載戰鬥機,並以2004年從烏克蘭獲得的T-10K-7原型機作為參考模型。最近,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001型航空母艦「遼寧」號首次在南海地區進行了部署,「遼寧」號通常情況下搭載的艦載機包括24架殲-15;6架直-18F反潛直升機和4架直-18J,後者是根據許可證生產的法國SA321「超黃蜂」(Super Frelon)直升機的空中預警型號,裝有多模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有一個小型直-9分隊(按許可證製造的AS365「海豚」直升機)。



殲-15「飛鯊」戰鬥機


與標準型蘇-27相比,蘇-33具有鴨翼以減小起飛和降落期間飛機的迎角,龐大的襟副翼幾乎貫穿了機翼的整個後緣,襟副翼內側是兩段式開縫襟翼以減小進場速度。加強後的起落架帶有長衝程減震器,前起落架採用雙輪設計,尾錐下方是著艦尾鉤,無機尾阻力傘。「海側衛」大量使用了防腐蝕材料。為了便於在艦上裝載,飛機的外翼段、尾翼、天線罩(可以摺疊抬起)和尾錐都是可摺疊的。蘇-33採用兩台改進後的3系列AL-31F渦扇發動機,新發動機具有緊急加力燃燒功能,以及防腐蝕保護。


與蘇-27相比,蘇-33的火控系統略有修改,但在軟體方面則有很大的不同。蘇-33的火控系統整合了RLPK-27K(N001K)雷達、探測距離得到提升的OLS-27K(「產品46Sh」)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及「裂縫-3UM」頭盔目標瞄準系統。飛機的導航套件中還增加了「電阻器-K42-金剛石」(Rezistor-K42-Bort)系統,該系統可以全自動指令控制或手動控制飛機降落在航空母艦上。


蘇-33可以在12個外掛點上掛載高達6500千克的武器和載荷。「海側衛」使用的武器大致類似於蘇-27,包括R-27/R-27E(AA-10「白楊」)中距/擴展射程空空導彈和R-73(AA-11「射手」)近距格鬥導彈。單管GSh-30-1固定航炮也被保留。蘇-33是作為一款純粹的艦隊防空和空中優勢戰鬥機而研發的,無法攜帶空對地制導武器。



蘇-33可掛載S-25-OFM型火箭彈,用於對付加固目標


在其超過25年的服役生涯中,「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很少在大西洋或地中海進行長途巡航。儘管如此,該航空母艦於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地中海地區的第6次部署成了它的首次實戰亮相。當時這艘艦上至少搭載了9架蘇-33。


在部署到敘利亞之前,部分「海側衛」正要接受升級,準備加裝SVP-24-33導航設備,該設備最初是為蘇-24M戰術轟炸機而研發的。SVP-24(SVP是俄語「特殊計運算元系統」轉譯成拉丁文後的首字母縮寫)是一種低成本但非常有效的設備,由於配備了新的計算機和帶有衛星接收器的無線電導航系統,因此提高了導航精度。新系統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夠在複雜的機動過程中使用非制導武器——此前,蘇-33隻能在平直飛行時使用非制導武器。儘管如此,即使在升級之後,蘇-33仍然是一款用於航母防空的空中優勢戰鬥機,只能使用無制導武器開展非常有限的空對地攻擊。完成了在敘利亞的部署並返回母港後,用SVP-24-33系統升級蘇-33的工作又在繼續進行著。所有的蘇-33可能都會接受這一現代化改裝。



「紅色78號」是隨同「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部署到敘利亞的蘇-33之一。上面這幅照片攝於該機部署到敘利亞之前,此時該機正在接受SVP-24-33導航設備升級


2016年11月15日,「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上搭載的蘇-33用自由落體炸彈攻擊了敘利亞境內的目標。據報道,有4架蘇-33參與了空襲,每架「海側衛」都掛載了兩顆500千克重的「鐵炸彈」。這是「蘇聯海軍元帥庫茲涅佐夫」號首次在實戰中出動戰機。很難想像,這一舉動具有多麼大的實戰意義。大多數時候,蘇-33和米格-29K都是被部署到拉塔基亞(Latakia)附近的赫梅明(Hmeimim)空軍基地。俄軍蘇-33在敘利亞執行的任務中,約90%是從這個陸上基地起飛的。


2016年12月3日,「67號」蘇-33戰鬥機墜入地中海,原因是著艦時阻攔索斷裂,致使飛機未能停在甲板上並掉入水中。飛行員安全彈射。俄羅斯媒體援引俄海軍參謀部和航空工業的消息稱,這次損失是由飛行員失誤而造成的——飛行員顯然誤判了進場航線,這一舉動導致施加在阻攔索上的負載過大並「撕裂」了阻攔索。飛行員偏離降落軸線達4.7米,而正常情況下允許的誤差幅度為4.2米。最初人們認為,阻攔索斷裂的原因是生產缺陷。不過,阻攔索製造商拒絕了這種說法。


遊戲規則改變者——「超級側衛」


當土耳其的一架F-16在2015年11月擊落了俄羅斯的一架蘇-24戰鬥轟炸機後,俄方便開始加強其空中編隊的戰鬥機護航能力。2016年1月下旬,4架蘇-35S戰鬥機(北約報告代號為「側衛-E」)被部署到了敘利亞。


蘇-35S是俄羅斯現役作戰部隊中最先進的戰鬥機,並已經受了敘利亞戰火的錘鍊,這款飛機可視為俄羅斯最新航空技術的集大成者。除了可掛載R-27和R-73空對空導彈之外,蘇-35S戰鬥機還被認為可掛載最近投入使用的新型R-77-1中程空空導彈。蘇-35S偶爾也會掛載250千克重的「鐵炸彈」。雖然來自俄羅斯方面的消息稱蘇-35S已經在敘利亞使用過空地制導武器,但尚沒有照片等證據可證明這一點。在敘利亞作戰的蘇-35S通常會掛載「希比內」電子干擾吊艙。



蘇-35的拿手好戲——飛得又高又快,其機載N135「雪豹」雷達的探測範圍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該機還配備有先進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


在敘利亞參戰的俄空勤人員是不斷輪換的,旨在讓俄羅斯空天軍所有的蘇-35S飛行員都能獲得實戰經驗。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尤里?鮑里索夫(Yuri Borisov)在2017年8月告訴俄羅斯電視台說:「在敘利亞的戰鬥中,蘇-35獲得了最好的成績。」大概是為了解釋一下,鮑里索夫接著又補充評價說:「即使與第一階段的蘇-57相比也毫不遜色。」


在俄羅斯空天軍中,蘇-35S被定位為第五代蘇-57戰鬥機的低成本補充機型,此外,更便宜的蘇-30SM也是第五代蘇-57戰鬥機的低成本補充機型。


蘇-35S可以使用目前俄羅斯武器庫中所有類型的戰術空空導彈。未來幾年「超級側衛」將採用更多新式武器裝備。最近剛剛在俄羅斯進入服役的新型空對空武器包括遠程R-37M導彈、中程R-77-1導彈和近程R-74M導彈。在已經與蘇-35完成了集成的空對地/對海武器中,包括新型Kh-31PM和Kh-58USh反輻射導彈、Kh-35U和Kh-59M2A反艦導彈、配有各種導引頭的「通用」Kh-38M空地導彈,以及250千克、500千克和1500千克重的制導炸彈。



俄羅斯軍方已經訂購了98架蘇-35S,隨著蘇-57的研製進度放緩,蘇-35的採購數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最初,蘇-35隻是個由蘇霍伊公司及其合作夥伴獨家資助的項目。首架蘇-35-1「901號」於2008年2月19日首飛。俄羅斯國防部於2009年8月下訂單採購了48架蘇-35S,2015年12月又採購了50架。由於在航電集成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拖延了初期的測試進度。儘管從2014年2月起便開始向作戰部隊交付蘇-35S,但該機直到最近才成功完成了所謂的「第二階段國家評估」,這意味著它完全符合了俄羅斯空天軍的要求。相關的文件於2017年10月2日簽署。截至2017年12月,俄羅斯空天軍已接收68架蘇-35S實機(包括2017年交付的10架),其中在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部署有兩個中隊,在森特拉爾納亞?烏格洛瓦亞和貝索維茨空軍基地分別部署有一個中隊,其餘的部署在阿赫圖賓斯克和利佩茨克的評估中心。剩下的30架飛機將於2018至2020年間交付,平均每年交付10架。


蘇-35S是一款重型遠程多用途戰鬥機,是「側衛」家族的巔峰。蘇-35S保留了經典的蘇-27的氣動外形,但與蘇-27相比,蘇-35S的發動機的推力更大,單台發動機的最大幹推力為86.3千牛,加力推力為137.3千牛,應急推力為142.2千牛,內油量也增加了2噸。蘇-35擁有一台非常強大的N135「雪豹」(Irbis)雷達,採用無源相控陣體制。與其前身即蘇-30SM上配備的「豹」雷達相比,「雪豹」雷達的優勢包括更寬的使用頻率、更大的搜索區域角度(方位角可達正/負125度,原因是採用了改進後的天線,外加相位改變及天線轉動雙步驅動機制)、更大的搜索範圍(得益於更強大的發射器)、更好的抗干擾性以及精度更高的解析度。「雪豹」雷達的一個有趣的特點是所謂的「遠程探測」模式:當在狹窄的區域內使用高達20千瓦的峰值輸出功率(標準功率為5千瓦)進行探測時,雷達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可達350至400千米,尾追探測距離也可達到150千米。在普通搜索模式下,探測距離是上述特定模式的一半。4283MP型敵我識別問詢器具有一個位於機翼前緣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天線。蘇-35的光電系統套件包括兩種瞄準感測器:用於空對空任務的內置OLS-35紅外搜索跟蹤系統,以及用於空對地任務的吊艙式KOEP-35系統。早期的蘇-35戰鬥機使用烏克蘭研製的「蘇拉-M」頭盔瞄準具,在後來的型號中已被俄羅斯研製的NSTs-T-04裝置取代,該裝置最初是為雅克-130噴氣式教練機研發的。



「超級側衛」龐大的雷達罩內裝有大型N135「雪豹」雷達,該雷達採用無源相控陣體制,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探測能力


SOER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包含6台中波紅外感測器和2台覆蓋戰鬥機周圍360度完整球面的激光感測器。另一種感測器是L150-35雷達告警和導彈尋的系統,該系統可以在很寬的頻率範圍內工作。L150-35系統還可以為反輻射導彈指示目標。在檢測到威脅的情況下,飛機將啟動對抗設備,包括位於兩個翼尖吊艙中的L265M10-01「希比內-M」電子對抗系統(出口型採用的是L265M10-02型),以及配備有84枚50毫米誘餌彈的UV-50發射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兩台發動機尾噴口之間的「尾錐」上。



電子戰是俄軍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的領域之一。蘇-35的「希比內-M」電子對抗系統由掛載在翼尖的兩個可拆卸式吊艙組成


八一軍旗下的雄鷹——中國空軍引進的蘇-35


2018年2月初,中國空軍公開表示,其已經在這片緊張地區部署了幾架新式蘇-35「超級側衛」戰鬥機,用於聯合作戰巡邏任務。這一切源於最終於2015年11月19日簽署的合同(此前經歷了長期的談判),並於2017年1月簽署了第二份合同。



首批部署到中國南方的蘇-35戰機照片之一


在很多報道中,當談到中國購買蘇-35一事時,很多人對此幾乎難以置信。而且實際上,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對中國的蘇-35所知甚少,除了第一批飛機在2016年聖誕節後的幾天交付,隨後又有兩批分別在2017年7月和12月交付(共計14架飛機)之外。預計今年還會交付10架。


直到最近的演習之前,中國空軍似乎一直在隱藏這款最新型「側衛」的裝備細節。整個這場交易都籠罩在一片神秘的氛圍中。不過,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該型「側衛」的首個出口客戶,中國方面逐步證實,這筆交易價值約20億美元,相當於每架飛機的單價約8300萬美元。


這份蘇-35合同是近年來俄羅斯和中國之間最重要的軍用飛機合同,但是為什麼中國方面在發展本國的「側衛」系列——如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1D,甚至是更加本土化的殲-20——之外還要採購蘇-35,官方對此並沒有予以說明。此外,中國空軍還與觀察人士進行了習以為常的「貓和老鼠」遊戲。



有人猜測,中國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推力矢量控制技術而購買的蘇-35


在交付時,最初的4架蘇-35戰鬥機直接從它們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工廠機場起飛,並如預期的那樣降落在中國空軍位於滄州試訓基地,但只進行了短暫的停車加油後便繼續向南飛行。一些小而模糊的圖像隨後流傳了出來,但真正的部署基地和操作細節都沒有公布。


大多數解放軍空軍觀察家預計,這些蘇-35將被分配到一個測試單位,這樣就可以對推力矢量控制(TVC)技術進行評估,並在諸如2017年的「紅劍」等演習中探索「超級側衛」相對於解放軍空軍現有裝備的作戰效能。事實上,許多人很快便推斷說,中國只是對蘇-35的「產品117S」/AL-41F1S發動機感興趣;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考慮到中國自己的「側衛」研發計劃,這筆交易有政治方面的考量。



網上流出的中國空軍蘇-35S戰鬥機圖片之一


目前看來,出於唯一的原因(為了發動機)而購買蘇-35似乎不太可能——坦率地說這種想法太簡單了。這筆交易不可能單純是為了推力矢量發動機而進行的,很可能與中國自己的研發項目有關,例如計劃用於殲-20的升級版WS-10和WS-15發動機。


這筆交易最終為雙方都帶來了好處:俄羅斯方面終於獲得了蘇-35的第一個出口客戶,而中國空軍則獲得了可以稱得上是目前能夠裝備給一支完整作戰部隊的最有戰鬥力的戰鬥機——並且是現成的裝備。作為這筆交易的「副產品」,中國深入了解了俄羅斯最新的航空電子設備和推進系統,並有機會對推力矢量技術探索一番,發展相關的戰術,同時加深中俄合作。


據說,蘇-35全部進駐廣東湛江的遂溪空軍基地,用於替換最老的那批蘇-27SK/UBK和殲-11戰鬥機,這突顯了南海這片有爭議海域在中國國防建設中屬於優先重點考慮的區域。新型戰鬥機將作為轟-6K轟炸機和特種飛機的遠程護航兵力。



參加南海巡航的蘇-35


有趣的是,據報道,中國空軍採購的這款新型飛機的駕駛艙儀錶全部採用俄文。因此,中國飛行員必須能說或學會說俄語才能被指定為蘇-35飛行員。出售給中國的蘇-35採用了與俄羅斯自用版相同的推力矢量發動機、「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和數字式線傳飛行操縱控制系統。一個小小的外部差異是,中國的蘇-35在右側垂直尾翼後緣取消了導航天線。也有人觀察到,中國的蘇-35在翼尖上掛載了新式L265M10-2「希比內-M」出口型標準電子對抗吊艙,而不是空對空導彈。迄今為止,尚沒有出現中國空軍的蘇-35掛載著空空導彈的照片,但這筆交易被認為包括中程R-77-1導彈。



中國空軍蘇-35戰鬥機從翼下的火箭發射巢中發射80毫米口徑火箭彈


中國空軍在2018年2月7日正式確認裝備了蘇-35戰鬥機一事,宣布「空軍蘇-35戰機近日飛赴南海參加聯合戰鬥巡航任務,這是空軍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開展實戰化軍事訓練的務實行動」,還補充說「蘇-35戰機開展實戰化軍事訓練,有助於增強空軍的遠程遠海作戰能力」。這也表明,解放軍空軍手中的蘇-35S多用途戰鬥機現已具備了全面的作戰能力。公布的相關照片顯示,蘇-35已經參加了在南中國海舉行的聯合作戰演習。



隨蘇-35一起引進的R-77-1導彈


俄軍未來的採購計劃


2018年2月8日,根據負責採購的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尤里?鮑里索夫(此人是俄羅斯軍方採購新型飛機和直升機的官方消息的主要來源)透露,按照今年的生產計劃,伊爾庫特集團公司的下屬企業伊爾庫特航空工廠預計將向俄羅斯空天軍交付10架雅克-130高級噴氣式教練機和12架蘇-30SM重型雙座戰鬥機,另外還會向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交付2架蘇-30SM。


截至2月初,在該工廠中,共有17架飛機正處於最後的組裝階段。按照鮑里索夫的說法,這些裝備將如期交付給俄羅斯國防部。


目前,俄羅斯空天軍已有92架雅克-130教練機投入使用,鮑里索夫暗示說,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簽署後續訂單,新生產的飛機將從2019年開始交付。鮑里索夫還表示,目前俄羅斯空天軍和俄羅斯海航正在使用的蘇-30SM達100餘架,並且在當前的「國家軍備計劃2018-2027」(State Armament Programme 2018-2027)框架內還將簽署新的採購蘇-30SM的大宗合同。這些將裝備俄空天軍的飛機在生產時將採用顯著改進的「配置」——根據鮑里索夫的說法,這些「配置」將於今年進入研發階段。



交付給俄羅斯空天軍和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的蘇-30SM已經超過了100架,該機的生產將持續到2020年。截至2018年年初,俄軍已採購的蘇-35總量為68架


與此同時,俄羅斯「信號旗」國家機械製造設計局(GosMKB Vympel,實際為導彈設計局)的企業報紙報道說,2018年1月12日,作為一款升級後的具備了完全作戰能力的武器系統,蘇-30SM已交付俄羅斯國防部服役。這據稱是在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簽署的一項法令下進行的,但俄羅斯國防部或俄羅斯聯合飛機公司(該公司控制著俄羅斯所有的固定翼飛機設計局和生產工廠)沒有通過任何官方新聞發布渠道宣布這一點。


「信號旗」導彈設計局的報告中還指出,目前為俄羅斯國防部製造的蘇-30SM的「配置」包括UV-30MKR誘餌彈/干擾箔條發射裝置和R-77-1主動雷達制導超視距導彈。除此之外,蘇霍伊公司下屬的子企業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工廠今年還將向俄空天軍交付10架蘇-35S戰鬥機,此外還會交付6架進行了升級和延壽的蘇-27SM。該工廠還將向中國交付10架蘇-35,以完成共計24架的合同,其中首批已於2016年交付。最後,同樣也是蘇霍伊公司下屬子企業的新西伯利亞航空工廠計劃今年向俄羅斯空天軍交付不少於18架蘇-34戰術轟炸機,其中首批2架已於今年1月中旬交付。



蘇-34是俄羅斯空天軍前線轟炸機部隊的骨幹裝備,俄方預計將生產交付122架標準型飛機,相關工作將持續到2019年。到2020年可能會有新訂單


原創不易,喜歡這篇文章就請打賞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解放軍戰士們為何要把步槍放到開水裡煮?原來只為去除這個東西!
核爆炸時人類可能倖存下來嗎?真相絕對比你想的還要恐怖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