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文 慢下來的情懷

圖文 慢下來的情懷

他們都說,玩膠片是在玩情懷。也許。

從時間的概念上,我們這一代人,曾親眼見證了膠片時代的衰亡。

誰家小時候沒有一台膠片相機呢?我還記得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家裡那台銀色的膠片機,牌子是記不清楚了,爸媽讓我拿去拍,我就看著取景器,把快門按的咔咔響。家裡還有好幾袋的底片,和沖洗出來帶著濃濃時代感的照片。

後來膠片就慢慢銷聲匿跡了,後來我也長大了,再接觸攝影,手上的相機也完全不一樣了。

機緣巧合,我淘到了一台膠片機,奧林巴斯OM-1,鏡頭是50mm 1:1.8

選這台膠片機的原因有二,首先它是一台全機械的膠片機,除了單獨的測光系統需要電池,快門,光圈什麼的,完全是純機械控制,更像是以前的感覺。然後就是它還有全金屬的機身和背部的一整塊飾皮,機身、撥盤、軍艦部的尖頂細節都打磨得很好,簡而言之就是,好看。

我拿到手裡的這台成色很贊,除了肩帶連接處有些使用的劃痕外,其他部分都舊的恰到好處。我無從得知我是他的第幾任主人,這款相機30多年前就停產了,如今還完好的、被使用的少之又少,他可能去過很多國家,可能曾伴隨不少像我一樣的無名之輩,也可能見證了很多偉大的瞬間,我無從得知。

拿在手上,金屬的分量很足,就像他的那份厚重的歷史感。

我不斷的驚嘆於這個老物件的精妙的工業設計,緊湊的五稜鏡反光結構,過片撥桿、快門的位置恰到好處,光圈、焦距轉盤順滑的阻尼感,倒片搖桿、測光、膠片艙門令人忍不住讚歎的操作方式,甚至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倒計時撥桿,那聲音就像小時候的發條。

我被這種「古人的智慧」折服,那是一種創造的智慧,冰冷冷的鋼鐵,被奇妙的創意拼湊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精確、穩定的系統,上一點機油,就保證幾十年如新。今天的人估計無法做到,我們太過依賴晶元的智慧,雙手和大腦,或許有些愚鈍了。

膠捲是很珍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廠家停止生產膠捲,可供選擇的越來越少。

一點唏噓。

▲第一卷裝了富士的c200,彩色負片,相對便宜,被稱為「平民卷」。

第一卷送給華科。

▲NO.001

拍照、送洗、掃描,這些照片最終到我手裡,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時間。

膠片色確實很難描述,有色偏,像這卷c200就偏冷,但讓人很舒服。可以看出有許多顆粒,像數碼的噪點,但卻並沒有不和諧,賦予了照片一種質感。與數碼相機相比,135畫幅的膠片在像素(清晰度)上已經沒有優勢,這種膠片色也可以在後期調出來,那膠片還有什麼意義?

▲200的iso基本是不能玩夜拍的,這張也看出來相機老化,有點漏光的問題

三點感想:

1??當你認真拍的時候 拍完一卷36張其實要很久

2??機械快門賦予了拍照更多神聖感,電子快門按了快一年也沒明白曝光的藝術是啥,現在有了些感觸。光圈、快門、測光、調焦,你會感覺這些東西和你融為一體,會有想表達些什麼的衝動,謂之鏡頭語言?

3??所見即所得,不存在回放一說,流逝的光影在膠片那層溴化銀上起的化學作用,抓不住,所以回味無窮。

所以,就是一種情懷吧,攝影慢下來了。

當以前慣用的高速快門、HDR、臉部對焦、自動光圈、降噪演算法統統不見,我終於有機會把自己融入畫面和環境,感受光流的變化與生命的脈動,一點一點的轉動不同的撥盤,讓取景器里的畫面清晰鮮艷起來,快門貼在手指上,過了很久,被咔噠一聲按下。

我看過一部電影,片名是《白日夢想家》,撇開劇情,劇中一個關鍵人物Sean說的話讓我印象很深,他也是一個膠片攝影師。

深感得之,坦白說我遠沒搞懂攝影的倫理,但有一點我想應該是明白的——攝影絕不能代替感官,成為第一性的體驗。而這樣的傾向,是存在的。

《白日夢想家》中,Mitty所在雜誌社的motto我很喜歡,在此共勉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一首自己的詩 的精彩文章: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你說呢?

TAG:寫一首自己的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