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分散式知識生產協作模式」再探討

與「分散式知識生產協作模式」再探討

前兩天的文章發出後,一些朋友後台留言及私信,希望進一步探討「飛輪效應」和「分散式知識生產協作模式」。

「飛輪效應」比較簡單,希望這一次探討完,下次就不用說啦,而「分散式知識生產協作模式」是一個值得長期討論的話題,也希望大家多提問題。

關於「飛輪效應」,我們這裡特指,一個平台型公司,找到三個齒輪,相互配合,就可以把平台帶動起來,剛開始非常慢,但是,以後會越來越快,快到一定程度,就再也沒有人能追得上啦。

亞馬遜的例子非常簡單,三個齒輪是會員系統、第三方網上平台和基礎設施,帶動的戰略目標是:「同時提供」無限的選擇、頂級的購物體驗和最低的價格。

得到目前還只是一家產品型公司,不具備「飛輪效應」,但是,如果其夢想是「建設一所終身大學」,那麼,也是可以找到三個齒輪的:一個是好老師和好課程,這個不用說,得到已經做到啦;第二個是學員網路,也就是說,一個個孤立的學員是沒什麼用的,必須讓學員之間彼此認同最好能達成合作才行;第三個是認證體系,就是說在你這兒學完,社會上是認的,你說你學了多少知識,這個是沒法快速檢測的,但是,如果你拿出一張比較權威的證書,大家就默認說你沒問題,雖然這個也不是百分之百靠譜,但確實提高了別人評價你的效率。

這個也不違反我們的判斷,大學確實可以看成是一個平台,雖然不是公司,不過,如果一個公司想辦一所大學,貌似也是可以的,所以,我們只能祝福得到啦。而且,大學這個平台的三個齒輪,真的很容易找到。你想啊,你上大學,不就是為了三個東西嗎?一個是學知識,一個是和優秀的人同行,還有一個就是畢業證和學位證,不就是對應課程、校友網路、認證體系嗎?所以,這個特別好理解。

而我們說的知識網路,肯定是平台型公司要做的事情啦,當然要找到三個齒輪,一個是好內容,一個是社交,最後一個是幫助我們更好地使用這個知識網路的服務體系。

這裡面的關鍵點是:這裡的好內容,是通過「分散式協作」的方式打造的,這和傳統的知識生產方式大不相同,很多朋友留言,其困惑都在這兒,太不一樣啦。但是,一旦我們默認了這個前提,後面兩個齒輪是很好找到的,在學習中,社交永遠是非常重要的,而「分散式協作」,讓社交變得更加簡單。同時,「分散式協作」讓內容變得非常非常多,我們才需要「精準搜索」和「智能推薦」,幫我們組合出真正適合我們的個性化學習方案。這三個齒輪也是缺一不可,而組合之後,威力巨大。

所以,「飛輪效應」這件事,理解起來並不難,如果每個人都在思考,自己所在的公司,是否具備成為平台的潛質,如果具備,其三大齒輪是什麼,這將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接下來,再說說「分散式知識生產協作模式」,這個東西簡直太好啦。很多人說,學習反人性,為啥呢?你想啊,把別人的東西硬塞到自己的大腦里,能開心嗎?沒辦法,過去就這樣,別人是專家,你是小白,你就只能接受,不能創造。但是,「費曼技巧」告訴我們,你聽明白別人講了什麼,根本不算學會,你用自己的話給其他人講明白,才算學會啦。這說明,只吸收不創造,根本不算學習。「分散式知識生產協作模式」讓你有了創造的機會,你也可以生產一點知識,丟到網路里,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覺得,自己參與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特別興奮,慢慢地,學習就變成了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可能有人擔心,每個人都能生產知識,網路中豈不是充斥著謊言和劣質信息,這確實值得擔心,但絕非無解。很顯然,這不能成為反對「分散式知識生產協作模式」的理由,恰恰相反,這是我們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知識網路必須要有篩選和凈化機制,這對誰都是好事兒,不僅對用戶好,對生產者也好。創造知識的人,真的希望自己創造什麼,都能被知識網路接受嗎?那還有什麼意思?知識網路,一定要能夠給他反饋才行,東西寫得好,被接受,寫得差,被diss,這樣才能不斷進步。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我們把知識網路看成一個巨大的社區,那麼,這個社區一定要有一些基本共識,然後,你捍衛社區共識,就可以增加在這個社區的權重,而如果違反共識,就會被降權。比如,有人提到,百度百科錯誤信息很多,而維基百科就好上很多倍,事實上,百度百科有更多審核,而維基百科更開放,但維基百科就是做得更好。這是因為社區的共識機制不同,我們問問自己:如果百度百科出錯了,你是不是覺得很正常?而維基百科錯了,你是不是覺得很難受?難受就對啦,難受就會有人去改正,然後,維護這個共識。如果我們就是要做一件靠譜的偉大的事情,我們就是要衝著「比不列顛百科全書做得更好」去的,那麼,誰破壞這個事業,就會有正義之士站出來阻止。而如果我們無所謂,反正是別人家的東西,不好的話,罵幾句就算了,犯不著阻止,自己都不肯維護,又怎麼指望社區主動變好呢?至於維基百科有沒有權重這種說法,我還真不知道,但我覺得,這個很重要。你捍衛了社區,就應該有更大的許可權,而如果破壞了社區,就應該被降權,所謂能者多勞,你讓人家多勞,就得讓人家有更大的權利,一票頂普通人一百票一千票甚至一萬票,從而保證社區維護者對破壞者的壓倒性優勢。

說到這兒,很多人可能會問:社區共識機制,怎麼感覺像是從區塊鏈那兒借來的名詞呢?其實就是的。而且,我認為,區塊鏈的很多思想確實會用到知識網路的打造的,但是,要注重多元化激勵,尤其在金錢激勵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一定有人會問:steemit是不是未來?我的回答是:目前看來,不是。他們的共識機制有問題,有錢者有權,在知識的世界裡,是行不通的,這個話題太大,如果有人有興趣,下次再討論吧~

其實,我非常願意,把「如何打造知識網路」這件事引入深水區,但目前看來,對這件事感興趣的人實在太少,而且,隨著我這幾天發文較勤,我的粉絲是在不斷減少的,說多了都是淚啊。??

最後拜託大家一件事:為什麼我的文章那麼不受待見,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看法~

當然,更重要的是,留下你想交流的話題,看文章的人特別少,某種程度上反而成了好事兒,這樣,你可以認為,我的文章,就是專門為你寫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輯 的精彩文章:

TAG:羅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