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為山:互聯網時代,美術館要學會「借力」

吳為山:互聯網時代,美術館要學會「借力」

館藏活化各有辦法

文/本刊記者續鴻明武文龍陸靜劉禮福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讓館藏「活起來」,講好蘊藏在裡面的故事,是近幾年博物館、美術館界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以往受限於各方面因素,大量館藏只能在庫房「睡大覺」,隨著公眾對知識要求增多,講解員「背書」式的解讀已不能適應需要,公共教育面臨「同質化」「碎片化」「淺薄化」等問題。如何拓展「活化」的廣度和深度,使博物館、美術館的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得到全方位發揮,這既是業內關心的問題,也是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宗旨所在。就此,本刊記者採訪了幾家有代表性的博物館、美術館相關負責人,聽聽他們的看法。

吳為山

Wu Weishan

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館

互聯網時代,美術館要學會「借力」

中國美術館建館半個多世紀以來所積累的11萬件收藏,是自古以來無數美術家智慧創造的結晶,飽含著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強烈的中國精神。十八大以來,中國美術館通過一系列藝術展覽項目的實施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將中華民族的瑰寶展現給大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們針對館藏大師經典作品的梳理、研究,策劃主題性展覽,讓『躺』在庫房、養在『深閨』的作品走進展館,接受觀眾驚嘆、仰慕的眼光,讓藝術家心慕、理論家研讀。這是向人民『獻寶』的舉措,也讓大師與觀眾進行跨時空交流,讓歷史與現實對話。比如,我們以『人民的形象』為主題策划了大型館藏作品展,許多作品庫藏幾十年才第一次與觀眾見面,反響熱烈,也有不少作者遠道赴京,在自己作品前熱淚盈眶。重溫美術史,重溫創作,重溫幾代藝術家的情懷和人民的情感,展覽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道。

3年前,中國美術館將主樓六層的內部資料室改造成「藏寶閣」,將20世紀大師的經典之作,分期分批展覽。展廳小,作品小,但含金量高;小展廳、大視野,小作品、大境界,被譽為中國美術館皇冠上的明珠。前不久,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美在新時代」經典作品展,觀眾在數九寒冬花幾個小時,排隊兩公里看展覽。可見人民對美的渴望,這也說明了經典作品是超越時空的。

「中國美術館的空間相對於大量的藏品,其遠遠不能滿足展覽需要。但我們將藏品無償送到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舉辦巡展,在新疆、重慶、廣西、寧夏、陝西等地舉辦典藏活化展,國寶送到了人民中間,觀眾如潮,好評如潮。當地觀眾表示:這是一輩子第一次看到國寶送到家門口。」吳為山說,中國美術館還在各地區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配合展覽組織相應的公教活動進行互動,用經典作品化育人,提高全民素質。

近年來,「互聯網+」可以說是各行各業高度關注的領域,博物館、美術館也在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切實可行的方法,力爭在藏品、展覽數字化,公共教育等方面加強內容建設,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的網路化新平台。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加快數字美術館建設,努力使藏品、展覽、研究、教育等信息資源得以更廣泛、更及時地傳播,鼓勵廣大觀眾參與互動。

吳為山提出,新時代要有新觀念,在互聯網時代,博物館、美術館最重要的一是要學會「借力」,二是要加強內容建設。「以前孔子教學是靠周遊列國宣講仁義禮智信,現在已經不必要了,通過互聯網,通過一些網路直播平台,瞬間可以得到成千上萬的群體關注,互聯網的發展為知識的高效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傳播上的優勢,利用好社交媒體、直播媒體等新媒體平台,開拓思路,最大範圍傳播中國文化。」

---館藏欣賞---

任伯年《趙德昌夫婦像》中國畫 148.5×80cm 1885年 中國美術館藏

西班牙巴伯洛·畢加索 《帶鳥的步兵》畫布油畫 146×114cm 1971年 中國美術館藏

高二適《劉楨公?詩一首》書法 41×39cm 20世紀70年代 中國美術館藏

蔣兆和《流民圖》(局部)紙本水墨設色200×1202cm 1943年

吳冠中《春雪》紙本水墨設色69×137cm1983年 中國美術館藏

靳尚誼《塔吉克新娘》布面油彩 60×50cm1984年中國美術館藏

羅中立《父親》布面油彩 215×150cm 1980年 中國美術館藏

|微信編輯:舟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市縱橫 的精彩文章:

《藝術市場》「高峰之路」專題之山水篇
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曆數宋朝玉器

TAG:藝市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