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砂泥料,所謂的「原礦老泥料」指的真是「老」嗎?

紫砂泥料,所謂的「原礦老泥料」指的真是「老」嗎?

//

泥料的目數

//

紫砂礦料磨製成粉後,必須過篩。篩網的網眼大,過篩後的粉就粗;篩網的網眼小,過篩後的粉就細。

區分篩網規格,國際通用的是「泰勒制」:把篩網每英寸長度(25.4毫米)上所具有的網眼數量稱為「目數」,簡稱「目」。例如說「是60目的泥粉」,即表示該泥粉,是用每英寸有60個篩孔的篩子篩過。

目數少,網眼大,粒度粗;目數多,網眼小,粒度細。

紫砂泥料目數過大,團粒尺寸過小,制坯時可塑性低、變形率高;目數過小,團粒尺寸過大,燒制時型變率高、成品率低。目數的大小,還會直接影響成品的透氣性和吸水率。

現代手工製備的泥粉,目數一般控制在60目左右。60目左右的泥料制壺,燒成後壺表既細膩又有砂質感,泡養包漿後的光澤度也好,吸水率約在3%~5%,所含石英、雲母、赤鐵礦等物質結晶相多而玻相少,有較佳的抗震性、透氣性和物理強度,經得起驟冷驟熱,透氣不透水,泡茶不發生化學反應而只發生相宜的物理反應。

紫砂泥料是如何陳腐的?

陳腐亦稱「陳化」,俗稱「睏料」、「睏泥」,古稱「養土」。陳腐並不是單純的「長時間放置」,把濕泥塊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氣的窖窯或陶缸內,還要控制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以利於腐植酸的生成和發揮。

陳腐時間大多需12個月才能成為水分均勻分布、有機質充分分解、可塑性增強、成型不易開裂的「腐泥」,俗稱「生泥」。

>>>>

「原礦」、「新泥」、「老泥」、「老塊」有什麼區別?

有的制壺者說自己的製品是採用了「原礦老泥」。準確地說,紫砂礦是沒有「原來」和「後來」區別的。只要是紫砂礦,埋藏於地下的時間都在數億年以上,都是「原來」的。所謂「原礦」的說法,主要是強調泥料未經拼配,是純料。

紫砂礦製成紫砂泥需經過陳腐,陳腐期的長短造成了「新」與「老」的區別。

陳腐期長的泥俗稱「老泥」,制坯時可塑性相對高,燒成後色澤相對溫潤,短期泡養即光潤古雅;陳腐期短的泥俗稱「新泥」,制坯時可塑性相對低,燒成後色澤相對澀滯,長期泡養亦乾澀沉悶。

泥料的陳腐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越久越好,但陳腐期太長的泥,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

所謂「老塊」,是指「砂性重」的礦料,其石英顆粒多,成泥後用於制壺,成型難、燒結溫度高。

泥塊的分化

泥塊磨細

水中浸泡

經常攪和

撈出鎚和

放入缸中,蓋好備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壺知識 的精彩文章:

我想買紫砂壺,卻不知道買什麼樣的好?
紫砂壺到手,你是怎樣看待這把壺的?

TAG:紫砂壺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