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瀉下藥藥性大全,附中醫處方及背記歌訣

中醫瀉下藥藥性大全,附中醫處方及背記歌訣

中藥里泄下藥用以通導大便,消除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分為寒下、溫下、潤下等。瀉下藥中除潤下藥較和緩之外,其餘各類都較峻烈,年老及體弱者慎用,孕婦和月經期勿用。沒有實結癥狀的勿輕用。泄下中藥

潤下藥

1.火麻仁:別名大麻仁,麻子仁,甘、平,歸脾、大腸經,有潤腸通便之功。

2.郁李仁:辛、苦、平,歸大腸、小腸經,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之功。

火麻仁

攻下藥

1.大黃:別名將軍,川軍,錦紋。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之功。生大黃瀉下力較強,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用於瘀血證及不宜峻下者,大黃炭則多用於出血者。

2.芒硝,咸,苦,寒,歸胃,大腸經,有瀉下,軟堅,清熱作用,10-15克,沖入葯汁內或開水溶化後服。

3.番瀉葉,甘,苦,寒,歸大腸經,有瀉下導致滯之功,緩下1.5~3克;攻下,5~10克,用開水泡服,入湯劑後下。

番瀉葉

4.蘆薈,苦,寒,歸肝,大腸經,有瀉下,清肝,殺蟲之功,1~2克,宜入丸散,不入湯劑。

峻下逐水葯

1.甘遂,苦,甘,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本品有效成分不溶於水,宜入丸散,每次0.5~1克,醋制可減低毒性,外用適量生用。反甘草。

2.大戟,苦,辛,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有瀉下逐飲,消腫散結之功,1.5~3克,散劑每次1克,醋制以減低毒性,反甘草。

3.芫花,別名老鼠花,頭痛花,葯魚草,心,苦,溫;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有瀉水逐飲,祛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之功,1.5~3克,散劑每次服0.6克,外用適量,醋炒以減低毒性,反甘草。

芫花

4.巴豆,別名江子,剛子,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有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之功,大多數製成巴豆霜用,以減輕毒性,內服0.1~0.3克,多入丸散,外用適量。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服巴豆後如瀉下不止者用黃連黃柏煎湯送服,或食冷粥以緩解,體弱者及孕婦忌用,畏牽牛。

5.牽牛子,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有瀉下,逐水,去積,殺蟲之功,3~10打碎入煎,散劑1.5~3克,生用或炒用,炒用藥性較緩。

6.商陸,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有瀉下利水,消腫散結之功。5~10克。

商陸

7.千金子,辛,溫,有毒,歸肝,腎,大腸經,有逐水退腫,破血消癥之功,1~2克,制霜入丸散用。外用適量。中醫處方

通便四物湯

生白朮40克、肉蓯蓉20克、生地黃20克、炒枳殼10克。水煎取液,早晚分服,每日一劑。5劑為一療程,大便正常後再服1療程以鞏固療效。

功效;滋陰潤燥,增液生津。

滋脾更衣湯

炙甘草20克、淮小麥60克、白朮30克、黃精20克、大棗15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50ml。服藥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1月為一療程。

功效:滋養脾陰,潤腸通便。

白朮

枳實導滯丸

大黃9克、炒枳實9克、炒神曲9克,茯苓、黃芩、黃連、白朮各6克,澤瀉6克。上藥研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日1~2次,每次3~6克。

功效:清熱祛濕,導滯通便。瀉下藥助記歌訣

攻下苦寒瀉實熱,痞滿燥實腸阻寒。

芒硝軟堅外消腫,大黃攻積功顯赫,

潤下郁李火麻仁,補虛潤燥把腸滑,

便秘因於津液虧,恰當配伍效更佳,

峻下逐水應慎用,水飲內停服最佳,

巴豆性烈牽牛子,甘遂大戟與芫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