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0年汶川,不忍回想,不曾遺忘!

10年汶川,不忍回想,不曾遺忘!

汶川地震十周年回望。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8級特大地震,波及10省市、417縣、4600多鄉鎮近4.8萬個村莊及4000多萬受災人口,死亡及失蹤人數達8萬餘人,交通、通訊中斷,基礎設施全面毀壞。10年後,10多萬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如今重新錦繡一方。

這裡是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縣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十年後,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煥發勃勃生機。龍門山脈城鎮村落美麗和諧、山清水秀,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新華社

汶川大地震震區從瞬間「歸零」到物質重建、經濟重振、社會重構、文化重興、生態重塑,全面實現了發展水平提升30年;千萬顆受到創痛的心靈從毀滅走向新生;中國交出了讓人民滿意、世界驚嘆的「汶川答卷」。5月12日被確定為汶川「感恩日」。

有一種大愛叫八方支援

汶川地震後,黨中央、國務院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制度優勢,頒布恢復重建條例,建立「一省幫一重災縣,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的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形成科學的決策體系、強大的動員體系、有力的執行體系、完備的組織體系,確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高效運轉。

廣東—汶川,山東—北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來自中東部地區的19個省市與四川18個重災縣及陝甘重災地區結成對子定點支援。震後3年重建,平均每天有1所醫療機構、3所學校、1700多套住房在廢墟上建成。

10年來,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發展振興,也是對改革開放40年來綜合國力的一次特殊大考。抗震救災中,數十萬救災搶險人員調往災區,數百億救災資金撥付災區,上百萬噸救災物資運往災區;恢復重建中,中央財政和全國各地方的援助資金達到1萬億元。

災區如何振興?從恢復重建到發展振興,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點內容,在統籌城鄉的清晰思路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重要方向,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宏偉戰略中,發展呈現歷史性嬗變;堅持把「民生為先」作為恢復重建的重要標準,在讓災區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的執政信念中,發展凸現歷史性進步。

2011年8月,《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啟動實施。產業振興,民生改善,文化發展……四川災區駛入發展振興快車道。

例如,水磨鎮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城市設計項目,因「將災後重建與人們生活完美結合」,在「第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獲得「全球災後重建規劃設計最佳範例」稱號,現在成為國內外的參觀旅遊景點。美麗的羌藏村寨則被贊為「世界災後重建的燈塔」。

在災後重建中,水磨鎮沒有進行簡單的恢復性重建,而是在廣東佛山的援建下,立足長遠,強調整體設計、整體打造,確立「工業外遷、騰籠換鳥」的整體思路,提出打造「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的口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將主導產業從高耗能工業轉變為旅遊業、教育業,實現了華麗轉身。

「在安置和重建過程中,災區民眾才是重建家園的主體,他們的積极參与,尤其是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是災後社會復原與當地發展的根本動力。」《南都評論》認為。

重災區十年重建成就顯著

四川新聞網從四川省統計局了解到,10年來,地震災區著力鞏固和發展災後恢復重建成果,認真落實《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的各項要求,災區經濟發展振興成就顯著。

2009~2017年,39個重災縣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改善優化,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經濟增長速度始終高於四川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穩步擴大。2017年,39個國定重災縣地區GDP達到6829.7億元,總量是2008年的3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比四川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

在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的同時,災區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39個重災縣人均GDP達到42188元,是2008年的3倍,相當於四川全省平均水平的94.5%。2017年,39個重災縣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1.0億元,是2008年的4.3倍。

圍繞助農增收致富和全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災區從2013年開始實施新農村建設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災區一批重點中心鎮已建設成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旅遊、工業、商貿小城鎮,並成功申報全國重點鎮。

2017年末,39個重災縣常住人口1618.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7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7.8%,比2008年提升11.8個百分點。都江堰市、江油市、廣漢市、什邡市等2017年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9%、57.1%、52.3%、51.0%,均超過四川全省平均水平。

2009~2017年39個重災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5萬億元。其中,2017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23.8億元,是2008年的4.4倍,年均增長17.9%。災後恢復重建期間的2009年和2010年,10個極重災縣當年投資總額均超過千億元。

2008年,39個重災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0802元,2013年跨過2萬元,2017年跨過3萬元,達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年均增長12.4%。

國家應急防災減災能力要提升

在汶川地震後,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救援組織,都認識到了地震救援是個技術活,需要努力提高專業救援能力。2017年,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表示,全國已建成80多支、1.3萬餘人的省級搜救隊伍,數10萬人的市縣級搜救隊伍,3000多支、近30萬人的地震志願者隊伍。

據環球網報道,在汶川地震後,「災難醫學」開始被重視起來。2008年9月,中國高校首個災難醫學系在同濟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2011年12月,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在上海成立,並陸續組建地震、火災、水災、爆炸、科普等多個學組,開始為中國災難醫學儲備人才。這些都是汶川特大地震10年來緊急醫學救援的經驗。此外,在汶川地震後,災後心理援助在我國首次被納入制度化軌道。

據鳳凰網報道,「要想科學地實現風險防範與危機處置,從根本上落實防災減損的社會效果,不僅僅需要從社會治理的頂層設計上奠定基礎,在科學認知和經費投入上予以保障,而且需要在政府主導下多方共同參與災害防禦體制機制的建設,以及促進全社會防災防損意識的提升。」

「近期,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公布後,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設立這樣的國務院組成機構的目的就是為防範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相關專家這樣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發展網 的精彩文章:

禧天龍產品亮相美國芝加哥國際禮品和家庭用品展
杭州主城區收費員缺口達25% 正嘗試依靠智慧手段破解難題

TAG:中國發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