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電影配樂中的現代音樂

電影配樂中的現代音樂

世上的作曲家可分兩種:一種為了作曲而作曲,一種為了應景而作曲。前一種,業內通常冠以「嚴肅作曲家」的稱號;後一種,則統稱為「做活兒的」。

當今世界,將前一種做到極致的是法國作曲家布列茲,他以高等數學式的思維創作了鋼琴曲《結構I》。將後一種做到極致的是美國作曲家霍納,他為《泰坦尼克號》而寫的電影音樂家喻戶曉。其實,和大多數電影音樂作曲家一樣,霍納博士也是學院派出身,假如不是偶然開始創作電影音樂,他應該會一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音樂理論。

詹姆斯·霍納(1953-2015)

My Heart Will Go OnJames Horner;Céline Dion - Titanic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My Heart Will Go On

Titanic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James Horner;Céline Dion

00:00/

「嚴肅作曲家」大抵看不起「做活兒的」,但有時迫於生計不得不屈尊兼職。上世紀,東歐社會主義各國藝術家窮困,不少作曲家的經濟收入主要源自電影音樂的創作,如施尼特凱、坎切利、古雷茨基、潘德列茨基等。他們的前輩肖斯塔科維奇在創作大部頭交響曲之餘,也寫過一些「小清新」的電影音樂,中國老百姓最耳熟能詳的是他為電影《牛虻》(1955)所作的《浪漫曲》。

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

從一個作曲家的風格演變歷程中可以看到,電影音樂與純音樂創作絕非互不影響的兩個世界——施尼特凱正是由於為紀錄片《今日的世界》配樂,在大量蒙太奇鏡頭的啟發下創作了拼貼音樂的代表作《第一交響曲》;當古雷茨基的《第三交響曲「悲愁之歌」》在1992年突然風靡時,想必會有不少人誤以為這是電影音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都市氣息鮮明的「簡約主義」作曲家們擁有更多粉絲。菲利普·格拉斯的簡約主義音樂最迎合時代潮流,以同一種方式創作的電影音樂使他成為最富裕的作曲家之一。

聽到一段電影音樂,就會想起這部電影的畫面,就像聽到一首歌,就會想起和這首歌有關的故人和往事。然而,有些古典音樂作品本是自成一體,誕生之初並不為襯托什麼畫面,卻成為受無數影視青睞的萬能配樂。馬斯卡尼的一首《鄉村騎士》間奏曲被數十部電影輪著用,從美國電影《憤怒的公牛》、《美國往事》一直穿越到中國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立春》,馬斯卡尼若能多活半個世紀一定能榮登作曲家富豪榜首位。

馬斯卡尼(1863-1945)

被用作電影配樂的古典音樂作品不計其數,也有前人整理過。相比之下,20世紀至今的現代音樂作品卻鮮有導演問津,無視同時代標新立異的音響萬花筒,可以說是電影藝術的一大遺憾。也有慧眼識珠的導演,就地取材新音樂融入到電影里,鑄就經典片段。接下來小編要介紹十部電影,其中用到的現代音樂作品都是經典,但具體運用的數量和質量參差不齊,這裡將從質和量這兩方面綜合評定Top10。

NO.1 禁閉島

質:5 量:5 總分:10

【美】馬丁·斯科塞斯:《禁閉島》(Shutter Island,2010)

將各派現代音樂的音效發揮到極致的電影,當屬《禁閉島》。全片配樂選自17位現代作曲家的作品片段,其原聲大碟就是一部現代音樂集錦。

《帕薩卡利亞》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 Krzysztof Penderecki

當禁閉島全景第一次出現在畫面里,撲面而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沉重的重複低音,出自潘德列茨基《第三交響曲》(1988-95)第四樂章「帕薩卡利亞」,這種心跳一般的重複低音被潘德列茨基用在多部交響作品的開篇,在這個「帕薩卡利亞」樂章中更是成為作為節奏動機貫穿全曲。隨著萊昂納多飾演的男主角乘車進入島上的精神病院大門,音樂剛好發展至最不協和的全奏高潮處。「恐懼源於未知」,島上所有人都知道正在上演的故事,唯獨男主角未知。

《為杜尚而作的音樂》

約翰·米爾頓·凱奇 / John Milton Cage Jr.

Music For Marcel DuchampVarious Artists - Shutter Island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Music For Marcel Duchamp

Shutter Island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Various Artists

00:00/

精神病醫生說出「精神分析模式」治療理念,講到虛構殺人犯瑞秋的故事並進入瑞秋的牢房時,都響起了詭異的預製鋼琴聲——約翰·凱奇的《為杜尚而作的音樂》(Music for Marcel Duchamp,1947),當初就是為一部超現實主義電影《用錢能買到的夢》(Dreams That Money Can Buy)所寫的配樂,這段富有東方調式色彩的單旋律是為杜尚拍攝的片段而作,這段音樂的創作年代恰好也和《禁閉島》故事所處的二戰後相一致。

《自然之光》

馬克斯·里赫特 / Mahler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Max Richter - Shutter Island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Shutter Island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Max Richter

00:00/

電影的最後,主人公做了一個夢,夢中湖邊的小屋灰燼飄零,他擁抱深愛的妻子,祈求她不要走,無奈鮮血流過雙手,妻子瞬間蒼白、化為灰燼散落在地,他在燃燒的屋子中間獨自佇立……這一段配樂來自馬克斯·里赫特的《自然之光》(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2004),綿長憂傷的弦樂催人落淚,這首樂曲還被其它多部電影用作配樂。

NO.2 2001太空漫遊

質:5 量:4 總分:9

【美】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

庫布里克的絕大部分電影配樂來自古典音樂,現代音樂同樣受他青睞,好萊塢的作曲家們根本無法壓住他的氣場。

《大氣》

利蓋蒂·捷爾吉·山多爾 / Ligeti Gy?rgy Sándor

電影正式開始前有五分鐘黑屏,播放的正是利蓋蒂的成名作《大氣》(Atmospheres,1961),此曲是先鋒派音樂的里程碑之作,利蓋蒂受電子音樂的啟發,將龐大的管弦樂隊分割為近百個聲部的微復調織體,產生了模糊的塊狀音響。這五分鐘實際上是當時電影院依照慣例留給觀眾入場的「垃圾時間」,庫布里克化腐朽為神奇,將遍布音簇、沒有一句旋律的《大氣》搬來,似是象徵宇宙形成之初的一片混沌。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小約翰·施特勞斯 / Richard Georg Strauss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Richard Georg Strauss - 背景音樂之旅·恢弘之章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背景音樂之旅·恢弘之章

Richard Georg Strauss

00:00/

這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宏偉神作至今仍被津津樂道,有人感嘆其中的科幻預言,有人驚奇其中的特效鏡頭,還有人誇讚兩部古典音樂的象徵意味——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展現人類進化史,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展現美妙的星際旅行。可惜,很少有人提及利蓋蒂的音樂在這裡不可替代的作用。

NO.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質:4.5 量:4 總分:8.5

【美】菲利普·考夫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Being,198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將昆德拉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剝去哲學層面的思索之後,是否只剩下兩性之間輕與重的永恆命題?不,還有亞納切克的音樂。

《弗麗德卡的聖母瑪利亞》

萊奧什·亞納切克 / Leos Janacek

特蕾莎的主導動機是美好至極的鋼琴旋律,選自亞納切克的鋼琴套曲《在雜草叢生的小徑》第一卷(Po zarostlém chodní?ku,1911)中的第四首《弗麗德卡的聖母瑪利亞》。伴奏音型如波光粼粼,夢幻旋律如出水芙蓉,托馬斯注視著泳池中聖潔的少女特蕾莎,注視著這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里順著水漂來的孩子」,他怎能拒絕?在這首小曲中,他哄她入睡。特蕾莎無法再向以前那樣專心游泳,她彷彿看到托馬斯在岸上調教一群裸體女人,樂曲沉重的展開段與她憤怒的目光同時出現。當他冒險穿越國界回來找她,開門的一瞬間音樂響起,她怎能拒絕?當特蕾莎以出軌的方式報復托馬斯的出軌,在被插入的同時,對於愛情的所有憧憬被徹底撕裂,小曲主題被處理為緩慢縹緲的效果,她真的成為漂浮在水中的棄兒。最後一個長鏡頭,是兩人在林中小路上,伴著這首小曲,兩人駛向生命的終點。

NO.4 卡廷慘案

質:3 量:5 總分:8

【波】安傑依·瓦伊達:《卡廷慘案》(Katyn,2007)

波蘭的悲情全被這個國家的作曲家記錄在了音樂里。19世紀,肖邦以鋼琴為武器鼓舞著周圍的流亡者。20世紀,潘德列茨基以交響合唱為臉書向世界傳遞著故鄉正在經歷的痛楚。

《波蘭安魂曲》

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 Krzysztof Penderecki

The Dream of Jacob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oroshima etc

The Dream of Jacob

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oroshima etc

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00:00/

《卡廷慘案》以四個波蘭軍官和家庭的故事為敘事線索,所用配樂幾乎全部采自潘德列茨基的作品片段。片頭畫面是持續的烏雲密布,潘德列茨基的弦樂彷彿是對歷史謎團的追問。烏雲散去,展現出一座大橋的兩端,一端是從德佔區逃來的難民,一端是從蘇占區逃來的難民,他們發現已經無處可逃,此時出現了潘式的沉重低音反覆(前面說過,這也是《禁閉島》開篇的配樂)。

電影的結尾處,漆黑屏幕上寥寥幾行文字敘述了卡廷事件的經過,背景音樂是潘德列茨基的《波蘭安魂曲》主題旋律——源自波蘭教堂聖歌《神聖的上帝》(?wi?ty Bo?e)。《波蘭安魂曲》各樂章分別題獻給「團結工會」領袖瓦文薩、波蘭首席主教維辛斯基樞機、馬希連·國柏神父、1944 年華沙起義中犧牲的波蘭將士、「卡廷慘案」中遭到屠殺的波蘭人、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這些題獻無一不是為了紀念在20 世紀波蘭歷史中為正義而獻身的人們,還有哪首樂曲比這部作品更適合祭奠卡廷森林的亡靈嗎?

NO.5 絕美之城

質:3.5 量:4 總分:7.5

【意】保羅·索倫蒂諾:《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2013)

意識流的敘事,中產階級的虛無,馬戲團的戲法,現代浮華對宗教信仰的衝擊,以及主人公對世界和自我的審視——這部絕美的影片,可以說是向其前輩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致敬。索倫蒂諾更進一步的,是對電影音樂的運用。

《第三交響曲「悲愁之歌」》

亨里克·古雷茨基 / Henryk Górecki

開篇的女聲合唱為影片鋪墊了聲音基調,與此同步的,竟是日本遊客在驚嘆羅馬的絕美時猝死。緊接酒吧DJ舞曲的狂歡,這是作家捷普的65歲生日宴會,在他進入上流奢侈生活的漩渦時,卻只能依靠回憶初戀情人的模樣來填補空虛。深夜,他獨自漫步在羅馬街頭,周圍儘是外國人在享用這座城市,此時響起古雷茨基《第三交響曲「悲愁之歌」》第三樂章的女聲詠嘆。

除了古雷茨基的名曲之外,還有阿沃·帕特的《我的心在高地》(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塔文納的《羔羊》(The Lamb)、普瑞斯納的《末日經》(Dies irae)分別出現過兩次,馬提諾夫的《八福》(The Beatitudes)出現了四次之多,最後一次出現在片尾沿著台伯河的景深鏡頭中,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Kronos Quartet)的演奏伴著不絕於耳的鳥叫聲、鐘聲,抵達絕美的歸宿。這些音樂通常會被貼上「神聖簡約主義」的標籤,而這部影片力圖表現的,正是古老神聖和現代簡約之間的碰撞畫面。

NO.6 大開眼界

質:4 量:3 總分:7

【美】斯坦利·庫布里克:《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 ,1999)

庫布里克在完成這部電影的最後剪輯後不久去世,這位傳奇導演在封筆之作中對社會關係中的婚姻作出了令人絕望的反諷。

《為混編樂隊而作的組曲》

肖斯塔科維奇 / Shostakovich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Waltz 2Die 12 Cellisten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Classical Wonderland (Classical Music for Children)

伴著肖斯塔科維奇的華爾茲,妮可·基德曼飾演的妻子脫掉了裙子,袒露出來的是曼妙魅惑,卻有一絲落寞與孤獨隱藏在音樂里。這段音樂來自《為混編樂隊而作的組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中的第七首「華爾茲之二」,本是肖斯塔科維奇1956年為一部電影所作的配樂。這套組曲長期被誤傳為《第二爵士組曲》,包括《大開眼戒》片尾字幕也將此曲錯標為《第二爵士組曲》。

《萊切卡塔》第二首

利蓋蒂·捷爾吉·山多爾 / Ligeti Gy?rgy Sándor

庫布里克再次選擇了利蓋蒂的一首樂曲作為配樂。這次出鏡的是利蓋蒂早期還在匈牙利時所作的鋼琴套曲《萊切卡塔》(Musica ricercata,1951-53)第二首,此曲只用三個音,第一段是兩個半音沉重的反覆膠著,中間突然插入第三個音,使人惴惴不安。這首樂曲成為《大開眼戒》的一條主線:第一次出現在湯姆·克魯斯飾演的丈夫在秘密聚會遭遇審問,被迫摘掉面具,等待周圍所有戴著面具的人們裁決;第二次出現在他再次來到秘密聚會門前,被攝像頭緊盯著,隨後收到警告信;第三次出現在他走在深夜街道,發現被人跟蹤;第四次出現在他躲避跟蹤進入酒吧,卻看到新聞報道「前選美皇后在酒店吸食毒品過量死亡」;最後一次出現在他回到家裡,竟然看到熟睡的妻子枕邊放著面具,震驚中嚎啕大哭,此時兩個音的反覆愈加振聾發聵。

NO.7 香奈兒的秘密情史

質:3.5 量:3 總分:6.5

【法】揚·高能:《香奈兒秘密情史》(CocoChanel & Igor Stravinsky,2009)

電影原名《香奈爾與斯特拉文斯基》,講的是香奈兒包養斯特拉文斯基全家之後,兩人趁機偷情的故事。歷史上,香奈兒確實將自己的別墅提供給斯特拉文斯基住了一年,卻並沒有證據表明這兩位才華卓越的藝術家曾是情人關係——儘管在香奈兒的自傳中有所提及,但斯特拉文斯基的家人堅決否認。

《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 /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

這部充滿華美紋飾和奢侈品牌的電影,最奢侈的場景是開端對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劇《春之祭》(TheRite of Spring)在香榭麗舍劇院首演時著名的騷亂場面的重現:史無前例的粗暴音響和原始野蠻的舞蹈形象,突然出現在這座教養良好的城市,演出開始不久,觀眾席里就謾罵抗議不斷,最後不得不出動警察進場維持秩序,首演成為醜聞。此時,鏡頭對準了坐在觀眾席里的香奈兒,她透出讚許的目光,決定出手相助。

事實上,香奈兒和斯特拉文斯基直到1920年才相識。那個時候,剛經歷過一戰災難的世人已經理解了《春之祭》中死亡藝術。如今,這部百年前不被接受的作品已被公認為是開創了現代音樂歷史的經典傑作。

NO.8 野戰排

質:3 量:3 總分:6

【美】奧利佛·斯通:《野戰排》(Platoon,1986)

有很多人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記住了一首樂曲:巴伯的《弦樂柔板》(Adagio for Strings,1936)。

《弦樂柔板》

巴伯 / Samuel.Barber

Adagio For StringsTi?sto - Best And New 2005

Adagio For Strings

Best And New 2005

Ti?sto

00:00/

整部電影沒有戰爭片慣常使用的緊張激烈的配樂,反倒自始至終貫穿這首緩慢悠長的柔板:片頭直升機飛過越南叢林時,主人公在星空下給祖母寫信時,美軍燒掉越南村莊時,伊利亞被隊友和敵軍追殺至死時,片尾直升機飛離遍布彈坑和屍體的越南叢林時,音樂一次又一次瀰漫,直到最後在硝煙里出現一行字幕:「獻給在越戰中死去的人們」。在這部以反思戰爭和人性為主旨的電影里,《弦樂柔板》化為一首輓歌。超脫的音樂與血腥的畫面並非相互背離,反而幫助觀眾站在更高的視角俯視大地上的暴行。

NO.9 輓歌

質:3 量:2.5 總分:5.5

【美】伊莎貝爾·科賽特:《輓歌》(Elegy,2008)

又一部依靠阿沃·帕特的音樂才變得美麗的電影,這裡使用的是帕特最著名的樂曲《鏡中鏡》(Spiegel im Spiegel,1978)。在我看來,《輓歌》值得一看的,也只有這個片段。

《鏡中鏡》

阿沃·帕特 / Arvo P?rt

Spiegel Im SpiegelTasmin Little - Fratres: Best Of Arvo P?rt (Inspiration)

Spiegel Im Spiegel

Fratres: Best Of Arvo P?rt (Inspiration)

Tasmin Little

00:00/

曾是情人關係的老人和少女多年後相逢,不幸的是,此時少女即將接受乳腺癌手術切除乳房。在老人眼中,少女永遠是一件藝術品,於是,在美麗即將消逝之前,她決定成全他的收藏。少女想起畢業酒會上他們曾一起欣賞戈雅的畫作:《裸體的瑪哈》。在老人的相機鏡頭下,她擺出和畫中女人相同的姿勢。

《鏡中鏡》這個標題顯現出帕特「鐘鳴作曲法」的奧秘,沒有人聲,也就沒有沉重,甘美至極。樂曲使這一刻如儀式般莊重,小提琴和鋼琴的線條融為一體,延伸至男女靈魂之間,在肉身之美坍塌之前映照出永恆……

NO.10 華氏911

質:3 量:2 總分:5

【美】邁克爾·摩爾:《華氏911》(Fahrenheit 9/11,2004)

作為一部紀錄片,《華氏911》主要採用了美國流行音樂作為配樂,理性而犀利。

《紀念本傑明·布里頓的聖歌》

阿沃·帕特 / Arvo P?rt

Cantus in memoriam Benjamin Britten (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Arvo P?rt;Cantillation;John Tavener;Antony Walker - Stillness: Music of Calm in a Changing World

Cantus in memoriam Benjamin Britten (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

Stillness: Music of Calm in a Changing World

Arvo P?rt;Cantillation;John Tavener;Antony Walker

00:00/

在播放到「9.11事件」的畫面時,採用了阿沃·帕特的《紀念本傑明·布里頓的聖歌》(Cantus in memoriam Benjamin Britten,1977),這是全片僅有的柔弱感傷處,但,依然犀利。

片頭出現導演姓名之後,黑屏整整一分鐘,只剩下紛擾混亂聲。一分鐘後,開始放映那一段傳遍世界的視頻——沒有飛機撞大樓的畫面,只有人們哭泣和呼喊的臉。隨之漸漸響起阿沃·帕特的鐘鳴聲,這是對無名喪鐘的最好註解。路邊的尋人啟事,仰天長嘆的消防員,心弦由高處向下滑落,襯著漫天飛舞的紙片,無限循環……

看完這些電影后,你或許會問:「為什麼有那麼多赤裸裸的性愛和血腥的鏡頭?」因為整個20世紀,是性愛解放的時代,是大規模殺戮的時代,是探索未知的時代,是信仰衰落的時代。所以這個時代的音樂,註定不會彬彬有禮,活在當代的作曲家要吶喊、探索、思考、祈禱。回過頭來再想想,這些電影如果僅僅配上典雅的古典音樂,只會產生兩種效果:或者虛偽,或者反諷。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路遙:「寫作明明是拚命。」
漢斯·季默:一個站在導演背後的男人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