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下周將上演歌劇《馬可·波羅》 丹麥男高音挑戰唱中文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下周將上演歌劇《馬可·波羅》 丹麥男高音挑戰唱中文

2018年5月10日訊,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剛剛作為第八屆廣州藝術節開幕大戲結束了在廣州的盛大首演,將於5月16、18、19日來到北京,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該劇採用中文唱詞,英文字幕,特別邀請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卡斯帕·霍爾滕執導,德國作曲家協會會長恩約特·施耐德作曲,國際華人指揮大師湯沐海執棒,雲集中國、丹麥和英國等多國著名歌唱家加盟主演。

歌劇《馬可·波羅》演繹了十三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與其父親叔父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的傳奇經歷,再現了宋末元初的風雲際會以及圍繞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而展開的各種較量,彰顯了絲綢之路的人文風采,抒發了對人類和平的祈願。該劇在廣州首演結束後,頗受好評,尤其多位外國演員能字正腔圓的用中文演唱歌劇,令人讚嘆不已。

多國頂級藝術家攜手打造

原創歌劇《馬可·波羅》由中國詩人韋綿和德國作曲家施耐德創作,並由中國、丹麥、英國等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創作方式可謂獨特。德國作曲家施耐德雖然不會中文,但他曾經接觸過中國民族音樂,也為琵琶、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創作過音樂。他表示:「去年四月我跟中國打擊樂家李飈做了一場活動,從而與中國方面有了合作。我英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都會,但用中文創作,還是第一次。我的創作方式是朋友念出中文,先為我一字一句翻譯出來,然後我按拼音創作出音樂。最開始我很想用現代音樂來解釋這個故事,但考慮到中國觀眾的習慣,我還是決定用普契尼的方式和民謠的方式來創作。」

《馬可·波羅》的導演是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前歌劇總監卡斯帕·霍爾滕。他表示儘管《馬可·波羅》的故事發生在13世紀,但他更想把這部歌劇做成一面鏡子,「讓歌劇直接觸及觀眾的內心,對我來說,這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美妙。無論是莫扎特還是漢語,都能突破文化間的障礙,去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

英國視頻、多媒體大師盧克·霍爾斯此次受邀擔任歌劇《馬可·波羅》的舞台設計,他擔任過音樂劇《西貢小姐》(復排版)、歌劇《唐璜》,以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及殘奧會閉幕式、碧昂斯Formation世界巡迴演唱會、阿黛爾2016世界巡迴演唱會、U2 2015世界巡迴演唱會等重大項目設計製作工作,他表示旋轉的舞台象徵著「文明的進程」與「文化的交融」,而首次在中國運用到歌劇舞台的D3舞台控制系統,為的是讓故事更好的呈現給觀眾。

來自英國的設計師艾瑪·瑞歐特為《馬可·波羅》設計了365套戲服,大大小小的服飾配件加起來多達1800多件,設計師表示她的設計理念是「傳統與創新相結合」,而通過顏色和布料的不同來突出地理位置的變換,比如銀色盔甲是撒馬爾罕的,元朝士兵則穿奢華的金色,宋朝的士兵則是簡約的黑色。 劇中所有三百多套服飾全部是純手工定製,而中國服裝廠的工作效率和服裝製作質量也讓設計師艾瑪·瑞歐特感到十分驚人。

丹麥男高音唱中文挑戰高難度

丹麥男高音歌唱家彼得·洛達爾在劇中飾演馬可·波羅。他感嘆道:「來到中國參演《馬可·波羅》是人生難得的機遇。我一直想到中國來旅遊,中國是一個讓我著迷的國度。不過用漢語來演繹馬可·波羅,這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演出前我心裡也打鼓,畢竟在此之前,除了『你好』,我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為了準確發音,我時常請教身邊的中國朋友,從z,c,s到zh,ch,sh,我力爭咬准每一個發音,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次演出之後,我覺得在藝術上,我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了。」

歌劇《馬可·波羅》的歌曲在節奏上很複雜,有很多很快的音符,對藝術家們來說都是挑戰。飾演忽必烈的著名歌唱家田浩江就表示:「演員團隊演唱陣容里有四個外國人,這四個外國人同樣要用中文唱。這是觀眾非常期待的一部原創歌劇,我覺得,全國乃至西方歌劇界都會很期待這部歌劇的最終呈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晚京生活 的精彩文章:

秋雅王智升級當媽 「中國最會拍照的男人」為女兒拍首照
魅族文創總監張佳被開除:「內訌」再升級 楊柘被「魅友」圍攻

TAG:北晚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