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末明初祭藍五彩描金龍紋解讀

元末明初祭藍五彩描金龍紋解讀

內府款祭藍五彩描金梅瓶,為明代早期內府官家御用。更是為皇家燒制了絕無僅有的瓷器,庶民勿用!  探尋歷史長河,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車輪軌跡沒有絲毫的障礙,締造出無與倫比的中原文明,回望璀璨的文化,距離現在七百多年的朱明文化猶如陳釀瓊漿,帶著醉人的芬芳,明朝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的繁盛黃金時代讓人憧憬,文化藝術泛起世俗化才有了今天的開放的社會文明。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主要生長階段,窯場數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涯陶瓷,修建陶瓷和其它類型的陶瓷製造大大地凌駕了以前歷代,展示了陶瓷業大生長的時勢。

中國的古陶瓷在藝術市場上一直炙手可熱,拍賣價格屢創新高。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仿古陶瓷流入了市場,以假亂真。為撥亂反正、凈化市場,制定陶瓷鑒定基準十四條。

一、器型。陶瓷歷代造型都有著明顯的特徵。不同時代、不同窯系或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器型都有不同。陶瓷的器型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係,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例如魏晉南北朝的雞頭壺,由低矮向挺拔髮展;例如五代至宋的碗底,由厚變薄。器型能看出瓷器的用途,也能看出燒制瓷器的窯口,還能辨別實用器、裝飾還是明器等。器型的演變規律,是瓷器鑒定的重要依據。

二、紋飾。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發展過程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三、落款。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在識別真偽古瓷時,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由於每個人的書寫習慣不同,仿製者必須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

四、顏料。青花料有蘇麻離青、浙青、回青等料,每種顏料的發色都不一樣;顏色釉里,每種顏色的研製跟當時的科技掛鉤,出現次序有先有後,例如釉上藍彩和黑彩到清代才有。且每個朝代顏色的明暗、純度的高低也都不一致。顏料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步的,顏料的使用,也是鑒定瓷器的一項重要指標。

五、胎土。胎土主要觀察底足釉未覆蓋的部位:胎土淘洗是否精細,胎土是粗糙還是潔白細膩,胎土是黑色、深紅色、黃色、灰色、深灰、還是白色,還可以觀察為了裝飾胎土所用的化妝土。這些都是判斷年代、窯口的重要依據。

六、口沿。口沿有侈口、直口、斂口、敞口、大敞口等區別,口沿還分厚薄,還有金屬等裝飾。口沿結合器型、底足一起看,根據口沿的形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時代特徵來辨別真偽。

七、氣泡。在燒制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點。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每個朝代各窯口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器物釉下氣泡的情況也不相同。這正好為鑒定古瓷提供了一種有利條件。

八、底足。瓷器底足的變化有深有淺、有高有矮,足牆有厚有薄,有些底足施釉,有些不施釉。底足類型有圈足、假圈足、玉璧底、卧足等。底足中還有「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迹。掌握各個時期的器足之做法和特別之處是鑒定陶瓷的基本方法。

九、火石紅。火石紅是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在燒窯結束冷卻的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出來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色調,一般附著於瓷器的胎釉結合處。分布的特點有平行、有寬窄不一,顏色有深有淺,火石紅晶體密度有低有高。真的古瓷火石紅自然、不做作。

十、裂紋。也稱「開片」。裂紋本為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成型時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因此開裂原是瓷器燒制中的一個缺點,後來變成為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人們開始研究開裂的規律而制出開片釉(即裂紋釉)。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有這種產品。開片又稱冰裂紋, 按顏色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制坯工藝助成開片有一定規律,熟悉這一規律是鑒定的重要一環。

十一、磨損。磨損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瓷器會慢慢出現一種「舊」的感覺,例如釉的老化,或者口沿、器底的缺損。瓷器的釉自己會老化,分子結構變鬆散,叫去玻化,舊瓷器的釉面看上去很溫潤,類似於和田籽料的感覺。做舊有很多種方法,例如用氫氟酸燒、用有機物泡、做土銹等等。細節上可看出自然缺損跟人工仿製的不一樣。

十二、工藝。瓷器在過去是手工拉坯,後來有了模具旋制或注漿等工法生產。製作中還會使用到拍打成型、刀剔等手法。看器底能看出瓷器的支燒工藝,有墊餅燒、支釘燒、仰燒、覆燒、疊燒等。不同窯口、不同朝代工藝不一樣,且窯系與窯系之間的工藝還存在某些聯繫。

十三、沁蝕。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各種器物都在受環境影響。入土有土蝕,因埋入土中,經千百年受底層各種不同性質的礦物質作用以及各種不同化學成分浸擾,表皮的一層保護膜被破壞而產生顏色變化。沁蝕主要與器物本身的材料、埋藏的介質環境、埋藏時間等因素有關,也是特定環境和條件的影響所致,地區環境不同,沁蝕效果也就不同。

十四、包漿。包漿是在歲月中因為灰塵、汗水,把玩者的手漬,或者土埋水沁,經久的摩挲,甚至空氣中射線的穿越,層層積澱,逐漸形成的表面皮殼。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卻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產生的浮光,而是一種溫存的舊氣,這就是「包漿亮」。這種包漿與剛出爐的新貨那種刺目的「賊光」,浮躁的色調,乾澀的肌理是相對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港文物 的精彩文章:

古陶瓷書畫古玉雕及天然翡翠鑒定要領!
歷代書畫鑒定並不難

TAG:中港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