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提燈點燈,巴黎300年光明之路

提燈點燈,巴黎300年光明之路

巴黎街頭的點燈人。

「巴黎不再是『光明之城』!」針對巴黎近年來發生數起恐怖襲擊,美國總統特朗普屢次出言不遜,批評是因為法國的移民及控槍政策存在重大漏洞。近日,他為捍衛美國持槍權而玷污恐襲遇難者亡靈的做法更激怒了法國各界。巴黎之所以被稱作「光明之城」,很多人將此與17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法語:光明世紀)」聯繫起來,認為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人類帶來了智慧的光明。然而,深藏於「光明之城」稱號背後的其實是巴黎的一段城市照明發展史。

路易十四頒發皇家政令

歷史上巴黎的夜晚,遠沒有如今的燈紅酒綠,街燈通明。傍晚過後,商家打烊、百姓各自關起大門在家吃飯、就寢。夜深人靜,各色竊賊和強盜走上馬路伺機出動,撬門入室,殺人越貨,作家馬克西姆·杜坎在《巴黎照明史》中這樣描寫道。巴黎的夜晚是如此危險,以至於有的街道被命名為「割喉街」。

13世紀,為改善治安,國王路易九世設立夜間巡邏隊,但是卻沒能斗過夜巴黎的大盜。之後,弗朗索瓦一世要求巴黎每戶人家在窗檯擺上一盞燭燈照亮街道,但效果甚微。直到1662年,高瞻遠矚且胸懷大志的「太陽王」路易十四決心徹底掃除巴黎的每一個黑暗角落。路易十四向商會及市政官員頒發皇家政令,允許商人在夜晚提供「提燈人」的照明租賃服務。提燈人每位配備一盞提燈,燈里備有1.5磅優質黃蠟,在人員流動最頻繁的街道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服務。他們腰間掛著沙漏計時器,上面刻有巴黎市政的徽章,每次服務計時一刻鐘。路易十四在皇家特許令中指出:「犯罪率高在某種程度上是街頭缺乏照明造成的」。他認為這對商人而言尤其不便,特別是夜長晝短的冬季,他們晚上無法從事任何活動,因為不敢在街頭自由走動。

商人卡拉法看到提燈人業務中蘊藏的商機,成立了專門的提燈租賃公司。他雄心勃勃地計劃招聘1500個提燈人,宣稱夜行陪送服務「在一刻鐘里,讓客人可以安全到達巴黎的任何角落」。而且,卡拉法還想讓這個新式服務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服務。他說:「如果有別人租賃了提燈服務,那麼跟著他就能享受免費照明,允許『蹭亮兒』」。

氣死小偷的「光明之城」

1667年3月15日路易十四任命拉雷尼出任巴黎市警察局長官,要求他從衛生、照明和安全三個領域全面改進巴黎面貌。拉雷尼於是開始醞釀一個規模更大、真正惠及大眾的照明服務革新。那就是在街道安裝可以燃燒8到10小時的街燈。這種街燈安裝在房子外約一層樓高處,用一種滑輪裝置升降。主結構材質為金屬,燈罩是玻璃,使用蠟燭燃燒照明,據說一盞燈的製造成本比杜樂麗花園的長凳貴兩倍。

1667年9月7日,街頭公告員走上首都街道,向人們宣布夜晚將有燈火照明。「很快,晚上也會像白日一樣明亮。」街頭公告員自豪地說著。拉雷尼果然言出必行,一個半月後,巴黎的912條街道上安裝了2736盞燈。到17世紀末,巴黎街道一共擁有6500盞街燈,每晚燃燒所消耗的蠟燭達1625磅,每盞街燈上還有一隻高盧雄雞形象,提醒人們用火安全。街燈系統最初只有每年冬天4個月的照明期很快被延長到從10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到1700年前後,巴黎每年的街道照明長達9個月。街燈促進了商業繁榮,豐富了巴黎的夜生活內容。

1669年巴黎上演了一齣戲劇《冒牌莫斯科人》,講的正是巴黎職業小偷無以為繼的「艱難時期 」。受夜間街頭照明影響,小偷業績慘淡,不得不考慮「改行」。一位名叫塞維涅的夫人1673年12月在其一封私人書信中這樣誇讚巴黎街燈:「女兒和我在古朗日太太家用罷晚餐後離開,近午夜回到聖日耳曼街區,走在鵝卵石街道上,一路上有街燈照亮,甚是愉悅安全。」

1669年,法國皇室還鑄造了街燈紀念幣,上面雕刻著一位婦女,她一手舉著燈,另一手拿著錢包,周圍刻有拉丁文「城市安全與光明」。街道照明成為路易十四吸引歐洲人來巴黎觀光消費的新手段。歐洲多國首都紛紛效仿,阿姆斯特丹、柏林、維也納緊隨其後在17世紀後期裝置了路燈。在1709年的大饑荒和財政危機期間,巴黎人因為實在沒錢供應蠟燭消費而很少點亮街燈。1719年1月的大風暴也曾摧毀幾乎所有街燈。但這都沒有阻止巴黎燃油街燈蓬勃發展。英國女作家蒙塔古夫人在1718年坦言:「巴黎優於倫敦之處,在於夜晚有定時的街道照明。」倫敦人對巴黎「光明之城」的稱呼由此傳播開來。

1960年點燈人退出歷史舞台

儘管使用蠟燭照明的街燈到1766年還被廣泛使用,照明效果更好的反射油燈於1744年面世。這種油燈的燃油可以是菜籽油、橄欖油甚至低溫不會凍結的動物油。除了燃燒比蠟燭更穩定,裡面還裝有反射光線的鏡子,大大提高了照明度。巴黎的蠟燭街燈於是逐漸被這種反射油燈替代,點燃它們需要專門的點燈人,點燃和熄燈的時間則由巴黎警察局統一規定。

這個職業雖被稱為「點燈人」,每天的工作卻從早晨熄滅油燈開始。不論颳風下雨,準時在晨光初起滅燈,在夜幕降臨點燈成為點燈人每天例行的職責。雖然酬勞很低,但是為了生計而替補生病者工作的人卻很多。鼎盛時期,巴黎的專業點燈人數量有5000多。「當他點燃油燈,彷彿在宇宙里點亮一顆星星」,就像聖·埃克蘇佩里在童話《小王子》里描述的那樣,巴黎點燈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為市民在黑夜送來光明。

不過從1842年起,煤氣燈的發展一點點改變了巴黎點燈人的職業軌跡。煤氣燈照明的效率比油燈高,是更為理想的選擇。1855年,奧斯曼男爵重組了巴黎五家煤氣公司,煤氣被廣泛用於照明和取暖,巴黎最早的煤氣街燈安裝在萬多姆廣場。到1870年,整個巴黎地區的煤氣燈數量達3.2萬盞。初期煤氣燈還需要人工點燃,但後來更先進的則可以自動點燃,點燈人行業慢慢走向沒落。

1880年電燈時代正式來臨。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全世界的人湧向巴黎,他們看到了光芒四射的埃菲爾鐵塔,看到了一個璀璨光明的巴黎。20世紀後,又經過60多年的艱難殘喘,巴黎最後一批點燈人終於在1960年前後永久地退出歷史舞台。但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的存在是巴黎追逐光明三個多世紀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美媒提前散風有意施壓特朗普?美歐20國或同步驅逐俄外交官
印媒:印軍官連開6天會討論加強邊界戰備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