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末期經典大戰:「柏舉之戰」詳細戰況!

春秋末期經典大戰:「柏舉之戰」詳細戰況!

本章跟大家深侃「柏舉之戰」的詳細戰況。

公元前506年,晉國發起「召陵會盟」,這在前面我們說過,很多國家都參加了,但是偏偏有個國家很另類,它拒絕晉國的邀請。哪個國家呢?就是沈國。沈國與楚國是鄰居,土地相連,迫不得已才跟楚國結盟。

沈國因為拒不配合這次的諸侯會盟,就成為了眾矢之的,被晉國指使的蔡國滅掉了,沈國的靠山楚國得知後,哪裡能善罷甘休,把我的小弟給滅了,火氣不是一般大,就向蔡國發起了進攻,蔡國向吳國發起了求救。

吳國意在讓蔡國依附吳國的力量,繼而再反借這兩個東北小國的地勢,和楚軍打了個長途迂迴戰。這年秋天,吳王闔閭親自挂帥,以孫武為大將,帶吳軍3萬水師從淮河逆水而上,他們聲勢浩大,表面的樣子做的很足很誇張,就是要給攻蔡的楚軍看看,吳軍這麼高調是幹什麼來了?告訴他們:吳軍是支援蔡國來了!

吳國的立場站的十分明確,這在楚國看來,似乎也沒有其他暗藏的心機。但吳軍的這種舉動其實是」戲精「所為,他們背地裡卻不從水路進攻去援蔡,他們有更大的野心。這3萬吳軍水師組成的「敢死隊」,在坐船來到「下蔡」(州來)後,士兵突然紛紛棄船,當然不是棄船而逃,而是棄船改道了,吳軍在孫武的帶領下,大家開始登岸,不往西北上蔡國的方向而去,而是直奔西南方向楚國北境的軍事要塞——三關:大隧、直轅、冥阨(è)。


楚軍絲毫未察覺,他們也沒來得及做防備,大部隊還在那愣著呢。所以,楚軍的目標暫時還停留在「攻蔡」這一層,但「攻蔡」用不了太多兵力,楚國沒意識到危機正在到來,沒有調動新的兵力,這就給吳國拋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突襲機會,吳軍乘著各地楚軍尚未集合,孫武帶兵繞過大別山。

「大別山」是吳楚兩國經常集結兵力對戰的地方,但是這次卻被吳軍繞過去了,不和楚軍這麼玩了,老吳這次的目標是楚國老巢——郢(yǐng)都,這就是孫武提的「迂直之策」,這個計劃非常大膽,以迂為直,在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時也用過,這點等我們講到三國時,也會跟大家侃一侃。而也因孫武此次戰術運用上的精妙,」柏舉之戰」也被後人奉為經典,可謂是「出其不意,趁敵不備」。對楚軍來說,到底是驚嚇還是驚喜呢?當然,可以想像,楚昭王當時的表情估計就是直接懵了。


還在睡夢中的楚軍,沒有意識到吳軍的真面目,直到孫武率領的軍隊出現在漢水東岸,楚昭王一拍腦袋,驚慌之中,馬上派令尹囊瓦(子常)集結兵力,和原先攻打蔡國的那路楚軍,在漢水西岸集合,雙方一個在東,一個在西,雙方大眼瞪小眼,形成對峙,各種防禦措施,加急設上,對如夢初醒的楚軍來說可謂是千鈞一髮。

這場柏舉之戰,是在伍子胥「疲楚戰略「實施之後,可謂是「恰到良機」。吳軍帶著3萬水師,加上蔡唐的3萬聯軍,其真實作戰兵力,約在6萬左右,但和楚國的20萬大軍對比,還是相差懸殊。我們下章繼續侃「柏舉之戰」。作者最新最全動態請關註:晚睡學生 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睡學生 的精彩文章:

相同兵力下,吳起的「魏武卒」,能否打敗「馬其頓方陣」?
「張儀」忽悠楚懷王,楚臣紛紛道賀,卻有一人識破套路

TAG:晚睡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