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伐名將黃琪翔的傳奇抗戰生涯

北伐名將黃琪翔的傳奇抗戰生涯

北伐期間黃琪翔與周恩來、葉劍英、汪精衛被人並稱為「中國四大美男子」。被稱為「中國四大美男子」之一的黃琪翔是北伐名將,在其到底有什麼樣的傳奇故事?

北伐立功破格擢升少將團長

黃琪翔1898年9月2日生於廣東梅縣水車鎮茶子山村。1914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學習。畢業後,曾任該校分隊長,國民黨著名將領陳誠當年就是他的學生。

1922年,由於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黃琪翔辭去保定軍校職務,回到廣東投奔革命,在東征、南征諸役中,屢建功勛。

1926年6月,國民政府為實現孫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偉大主張,興師北伐。黃琪翔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12師36團團長,葉挺任獨立團團長。戰鬥中黃琪翔率部出其不意從城東攻入北門,敵大驚亂作一團,指揮官兵敗自殺。葉挺同時掃清外圍敵人進入縣城,敵全線崩潰。8月下旬,北伐軍到達汀泗橋。戰鬥開始後,北伐軍三個軍久攻不下,傷亡很大,而吳佩孚援軍第二天將到,後有孫傳芳軍的威脅,形勢嚴峻。黃琪翔再次臨危獻計,自願率部夜襲偷渡,從背後夾擊敵人,令其首尾不能相顧。當黃琪翔軍突然出現在敵背後,敵人陣腳大亂,潰不成軍。北伐軍於第二天勝利奪取汀泗橋,繼而再接再厲,經過激烈決戰又一舉攻克賀勝橋。

黃琪翔戰功卓著,表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能。他和葉挺並肩戰鬥,在4軍副軍長陳可鈺舉薦下,兩人同被破格升為少將團長,又同升師長,黃琪翔後擔任被稱為「鐵軍」的北伐第4軍軍長。

國共分裂被迫出走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叛變,公開與共產黨決裂,大肆屠殺革命者。之後汪精衛遙相呼應,召開旨在制裁共產黨的「七·一五」分共會議,在軍隊中「清共」。 黃琪翔對此非常不理解,借口部隊作戰休整不予執行,並連夜派人下山通知軍內著名共產黨人高語罕、於樹德、惲代英等離開軍隊,以防不測。

8月1日,在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等人領導下,以賀龍的20軍為主力,共產黨發動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占第二方面軍總兵力一半以上,其中包括黃琪翔第4軍的12師、26師、25師一部。看到部隊內部反戈,黃琪翔困惑不解,他怎能和曾經生死與共的戰友兵戎相見?因此採取「河水不犯井水」的態度。結果被汪精衛向蔣介石告「御狀」,說黃琪翔「容共」。12師師長繆培南也向張發奎反映黃對共產黨姑息縱容,有違中央「清黨」政策,獲張肯定。不久,張太雷、葉挺、惲代英、4軍參謀長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等發動廣州起義,後被張發奎派薛岳鎮壓失敗。

事後黃琪翔受到國、共雙方嚴厲指責。黃琪翔有口難辯,心情極為苦悶,感到處境十分困難,遂離職輾轉赴德國柏林大學學習。在柏林,他遇見了宋慶齡、鄧演達、葉挺等新老戰友,後和鄧演達一起籌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農工民主黨的前身)。

民族危機共赴國難

後形勢變化,在早年學生陳誠舉薦下黃琪翔回國參加抗戰。1939年日寇擴大侵略,形勢緊張,黃琪翔調第26集團軍任總司令,不久又任第五戰區副司令兼第11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5月的宜棗會戰是抗戰中較重大的一次戰役。敵人出動5個師團兵力,作戰首先以佔領棗陽、襄陽、老河口為目的。戰鬥打響後,蔣介石的嫡系湯恩伯部根本不聽李宗仁指揮,為保存實力不戰而退,致使我軍在唐縣鎮失守後將棗陽暴露在敵面前,處於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戰鬥開始不久漸覺不支。黃以173師斷後掩護主力撤退,戰鬥極其慘烈,由於寡不敵眾,自師長鍾毅以下全師將士英勇犧牲。在襄東追擊戰中,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率少數部隊與敵發生遭遇戰而壯烈殉國,這是抗戰中我國犧牲的惟一集團軍總司令。至此棗陽、襄陽、樊城相繼失守。黃琪翔感慨地說,若是當年北伐的第四軍在手,絕不會是這個結果。

宜棗戰役結束後,由於黃琪翔擔任的11集團軍減員嚴重,蔣介石果然借整編之機取消了部隊番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組織遠征軍,在昆明設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黃任副司令長(司令長官是陳誠)。抗戰勝利後,黃回到重慶。

對蔣失望脫離國民黨

黃琪翔回到重慶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實際上解除了軍職。其時,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國共兩黨通過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黃琪翔對此感到非常振奮, 對國共和平重抱希望。但事與願違,蔣介石一面在談判,一面調集軍隊,準備大舉進攻解放區。失望之餘黃不願參與內戰,主動要求出任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於1947年6月赴柏林任職。

1948年秋,解放戰爭已進入人民解放軍全面反攻階段。蔣介石寄希望於美蘇戰爭或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以挽救失敗的命運。是年9月,黃琪翔在柏林忽接蔣介石一封署名電報,內謂:「聞柏林美蘇關係緊張,冷戰有變為熱戰可能,究竟情況如何,希即回國報告。」黃即回南京見蔣,向蔣分析大戰不可能發生,希望恢復和談。這次會見,使黃對蔣的幻想最後破滅,便請求辭去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職,決心歸附人民。

之後,黃琪翔前往廣州,後潛赴香港,脫離了國民黨的控制。黃在香港期間,曾向中共負責同志表示希望在黨的領導下,為解放事業多做一些工作。因此,他曾寫信給張發奎、余漢謀、薛岳、李漢魂等原四位將領,策動他們起義。

1949年8月間,黃琪翔在中共組織安排下攜眷北上,回到北平,以特邀代表資格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建國後,黃琪翔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併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7年黃琪翔被錯劃為「右派」,十年動蕩期間遭到殘酷迫害,1970年12月10日凌晨因心肌梗塞病逝於北京,年72歲,1980年平反昭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六家 的精彩文章:

珍寶島之戰隱情:蘇聯的最初反應是目瞪口呆
皇家姑父為何多薄命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