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莊子如何修道,才能得逍遙自在的大境界

莊子如何修道,才能得逍遙自在的大境界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莊子》一書,筆調雄奇,色彩浪漫,充分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道」的學說,首篇《逍遙遊》寄託了莊子對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逍遙」二字亦成為我們對人生境界的渴望,莊周夢蝶故事更是為大家所津津樂道。莊子之逍遙遊僅是一種浪漫理想嗎?莊子是如何通過修道而得到大自在的「逍遙」呢?莊子的修道之要是什麼?我們不得不追問。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盜以適己。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從上記載可以看出,莊子其人不像老子一樣身份難以確認,生卒年月雖沒有明確記載,但生活在戰國初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體可以確定。現在通行的《莊子》一書,是晉代郭象注本,共三十三篇,內篇有七篇,外篇有十五篇,雜篇有十一篇。東漢班固編撰的《漢書?藝文志》著錄為:「《莊子》五十二篇」,可見《莊子》一書在流傳中沒有完整的保存下來。

宋蘇東坡認為《讓王》、《說劍》、《漁父》、《盜跖》均屬偽作,今天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自著,外篇既有莊子的也有莊子後學所作的,雜篇情況要複雜些,有些明顯不屬於莊子的學說。筆者的旨意在於探究莊子的性命之學,無意考證,只順帶一筆,請讀者見諒。

莊子如何理解「道」的呢?

《莊子·大宗師》中載:「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從這段文中可以看出莊子對道的看法是和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的描述是一致的,如《道德經》十四章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第二十一章中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比較這兩者所說,我們可以看出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才會有「老莊之道」一說。

那麼莊子是如何修道的呢,我們還是繼續從其文章中尋個究竟。

《大宗師》載:「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與大道融通為一的「坐忘」。

《人間世》載:「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虛己忘物的「心齋」。何謂「心止於符」?達到神氣合一就是「心止於符」。

《齊物論》中載: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這就是能得天籟之樂的方法,即「吾喪我」。

從這三則記載可以看出,修道不是空談無私少欲與知足常樂,而是有切實的方法, 在道家的《陰符經》上就有一重要口訣,即「禽之制在氣」。莊子為我們留下了「心齋」和「坐忘」之法,可以說既至簡至易,又易知難行,顏回能坐忘,連孔聖人都說:「丘也請從而後也」。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道教的神仙造像有很多講究,您知道嗎?
「致虛極,守靜篤」,此是道祖留下的修行箴言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