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生物進化談到人工智慧

從生物進化談到人工智慧

| 出自:戰略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前言

人工智慧最終會發展成為生命嗎?這是一個引人矚目的話題,從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哲學等不同的角度,可以探討出不同的結論。

與自然生命(動物、植物、細菌、病毒等)相比,人工智慧的生命基礎是全新的。我們要判斷人工智慧是否會發展成為生命,首先應該明確我們是如何定義生命的。本文試圖通過淺顯的描述,從自然生命的進化過渡到人工智慧的發展,圍繞「生命的屬性」這一問題進行展開,並討論人工智慧在進化為生命的道路上可能面臨的問題,希望提供給大家不一樣的視角。

一、自然生命的誕生

從自然生命的化學組成來看,所有的地球生命都是碳基生命。所有的生命物質,如氨基酸、脂肪、糖類、核酸、酶等,都是由有機物構成的,而碳恰好是有機物的基礎元素。

「上帝」之所以選擇了碳來構造生命,是因為碳具有最強大的組合能力,它構成了這個世界上的數千萬種有機物,而其他所有元素組成的無機物加起來也只有十餘萬種。在構成複雜的生命分子的過程中,碳元素天然地扮演了頭號選手。在地球數十億年的環境衍變中,經過雷電、太陽輻射、火山爆發,以及其它能量的激發誘導,以碳為核心的生命物質就逐漸形成了。

圖1 碳元素具有較強的成鍵能力

1953年,芝加哥大學的史丹利.米勒和哈羅德.尤里模擬了在地球的原始環境下,生命物質的誕生過程。在僅有水、甲烷、氫氣、一氧化碳、氨氣的條件下,該模擬裝置成功製備出了22種氨基酸、5種氨以及多種羥基化合物。美中不足的是,在後續的數千次重複實驗中,他們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們都沒能獲得蛋白質和DNA——這兩種最重要的生物分子。

圖2:米勒實驗圖解。右下燒瓶模擬海洋環境,左上燒瓶則模擬閃電。

這兩位關鍵「演員」的缺席,為「生命誕生」這一重大歷史進程留下了懸疑。如果把生命誕生的過程比作一部電視連續劇,那麼沒有人能說清楚:生命的遠祖是在哪一集中出場的?我們只知道這位遠祖的後代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包括我們自己,都是這個生命集體的一部分。

不論生命是地球孕育,還是外太空帶來的,可以確定的是:生命並不是從宇宙初開就有的,而是通過非生命物質自然演化而來的,並且它的演化過程一定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而不是毫無徵兆地突然出現的。對於人類來說,當我們開始意識到「生命」這回事時,已經是近幾十萬年前的事了。這對於人類是一種突然而來的概念,充滿了傳奇色彩,以至於讓我們的祖先聯想到了神祇和宗教。

圖3 在環境能量的催化中,碳基生命物質出現了,最終形成了原始生命

自然界的能量總是從勢能高的地方流動到勢能低的地方,單單從「能量流動」的角度來考慮,生命的形態類似於一種促進能量流動的催化劑(就像我們熟知的化學催化劑一樣),它們可以更靈活地打通自然能量的流通隧道,充當這個隧道上的閥門。作為一種補償,生命在能量流動之中也獲得了自我延續、自我複製的能力(與某些化學催化劑也是類似的)。

生命的特殊性在於,它是一種獲得了自我進化能力的「催化劑」。它的結構是如此精巧,它改造自我的潛力是如此巨大。生命系統不斷地自我構築、更新,彷彿在沿著宇宙意志不斷地結晶,並將無數的可能性變成了現實。

二、物種的發展與「智能」的出現

在生命剛開始萌芽的階段,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差異非常微小:原始生命可能是由某個類似病毒、但又可獨立存活的蛋白質母體發展而來的。伴隨著細胞結構的出現,以及功能蛋白的種類變得越來越豐富,生命之樹也越加繁茂,逐漸出現了可由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各個物種。

圖4 生命樹結構

生命的智能表現為:它具有一定的環境反饋能力(我們所討論的智能,歸根結底都來自於生物的反饋系統)。除了病毒以外,其它由細胞構成的生命體都具有一定的反饋功能。這種反饋可能是通過激素、生物電信號來完成的,也可能僅僅是通過細胞外殼上的感受器和鞭毛來實現的。

生物具有反饋能力的性狀被統一編碼在DNA信息鏈中。區別在於,有一些生物(如植物)的反饋系統是先天決定的,可塑性低;而另外一些生物(如動物)的反饋系統則可通過後天培養來不斷完善。

植物的反饋系統主要由先天基因決定;動物則不然,它的反饋系統不僅決定於先天基因,還可以通過後天培養進行調整(少數低等動物除外)。動物沒有自帶的「太陽能電池」(葉綠體),只能通過進食其它有機物作為能量來源。相對於植物來說,動物的生存環境是充滿變數的,唯有開發更強大的應激反饋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權利。

動物的「可塑性」則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神經系統。相比於激素系統,神經是一套更複雜、更強大的反饋系統,它可以幫助動物感受到豐富的環境變數,並幫助動物更靈活地自我調節,以趨利避害、自我持存。可以推測:神經系統的出現,並非動物自主意識的進化結果,而是不斷與生存環境交互的產物,是在無數「革命先烈」的試錯、犧牲和改變中誕生的。

有趣的是,在某些場合下,動物的神經系統也並非是必不可少的:海綿是一種沒有嘴、沒有消化腔、沒有神經系統的動物。海綿可以附著在海底岩壁上,通過吸收洋流中的營養成分即可「維持生計」,神經系統對海綿來說反而是一種消耗能量的累贅。

圖5 海綿不存在神經結構

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智慧」並不是生物進化的主觀目的,而是在生存壓力的驅使下發生的性狀改變。作為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人類的「智能」也不是天然註定的,而更像是一種維持生命運轉的「工具」。莎士比亞和笛卡爾都曾感嘆過人的心智靈巧,但這一切的安排,恐怕並不是出於某個天神的旨意。

在所有的地球物種中,人的大腦是最為強大的,它可以幫助我們開發工具、總結歷史規律、預測未來走向,幫助我們趨利避害,更好地繁衍生息。同時,我們又要認識到,人類並不是萬能的。人的軀體會逐漸衰老,死亡無法避免;無論大腦如何靈巧,我們的腦力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記住所有的細節,我們難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我們並不擅長計算(相比於計算機),並且大腦會隨著衰老發生功能性障礙。

面對現實中的困難,人類總是不滿足於現狀的。我們的先輩們發展出了農業文明,解決了溫飽問題;繼而發展出了工業文明,解放了人的四肢;今天的我們正在繼續著這場接力,希望能改善人類的健康、擴展人類的腦力,由內而外地釋放我們的潛能。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整個人類文明開始以越來越大的加速度向前發展,萬事萬物都呈現出多種可能性,無論我們是否想清楚了前因後果,是否做好了萬全準備,我們都已經坐上了這趟高速列車。「未來」撲面而至,避無可避。

生命科學和人工智慧是當前比較熱門的兩個研究領域。生命科學研究者們以既有的碳基生命為出發點,希望揭開「造物者」的秘密,盜取天火,惠及眾生;人工智慧的研究者們則以硅基邏輯器件為基礎,希望僅憑藉人類的智慧,創造出一種功能強大、善解人意、安全忠誠的人類幫手,甚至是創造出一種具有「自我持存」能力的生命形式。

三、人工智慧會獲得生命嗎?

人類最終會獲得「上帝」的能力嗎? ——即從機體上改造自己,以避免病患和衰老;或者從自然科學中發展出一套新的設計規則,創造出新的生命體?

毫無疑問,我們正在越來越接近「上帝」:縱觀歷史,我們的先輩們總是能找到合適的工具,來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我們掌握了火焰,學會了耕作畜牧,發明了文字,甚至學會了利用電磁能,發展出了當代信息文明。現在,我們在「人工智慧」上寄託了同樣的厚望。

近幾十年來,隨著IT行業爆髮式地發展,人工智慧的巨大潛力也越來越凸顯,正在成為未來經濟的增長點,成為人類文明的「新石油」。但機會與危機並存:在發展人工智慧的道路上,一旦控制不當,我們有可能葬送掉整個人類文明。我們面臨著一個終極問題:人工智慧會成為真正的生命嗎?

參考自然生命的發展軌跡,我認為,「AI生命」至少還面臨著以下幾個難題:

1、人工智慧缺少生命延續的根基條件

碳基生命具有自我存續的能力,可以自我更新、不斷進化,他是由自然系統演化而來的,天然滿足「存在」的邊界條件,無須人類來驗證。如果把自然系統比作一顆大樹,樹上有許多葉子,那麼山川河流是葉子,星球星系是葉子,生命系統也是其中的一片葉子,他們都是有母源可循的。

而人工智慧則是一塊殘破不全的生命拼圖,它只實現了生命系統可以做到的某些事情(如模式識別),但還不能獨自適應自然環境,也無法自我繁衍進化。

當前所有的「人工智慧」都離不開人的推動,即便有天人工智慧表現出了相當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它也很難脫離人類系統而獨立存在。這樣的人工智慧更像是寄生在人類智能上的一種偽生命(歸根到底還是一種工具)。

2、人工智慧缺乏自我持存的原動力

自然生命天然具有「自我持存」的願望和能力。雖然很多人搞不清楚「我為什麼活著」,但在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可以很好地按照一個自然人的特徵和規律活下去。

但人工智慧不行,它是憑空而來的,如果它也要像「自然生命」一樣獲得不斷繁衍、進化(改變)的能力,必須從底層設計好它的生命機制,使它獲得存續的願望。即:要麼使其明白生命的意義,知道生命為什麼存在;要麼將自然生命的模式複製到人工智慧身上,使人工智慧可以像人一樣獲得求生欲、獲得一套激素調節系統、一套神經反饋系統。但這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如何通過演算法和邏輯來實現這些反饋系統?

激素是人類專有的,激素意味著感性、不理智、非線性。而人工智慧的基礎是數學和物理,這中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如果沒有人類的激素系統,那麼對於機器來說,它達成一個目標、失去一個目標,建立一個系統和摧毀一個系統,對它來說不過是一條指令的實現,無所謂高興和悲傷。對它來說,得到和失去是等價的,或者說都是無意義的。如果沒有了「矯情」的人類,它何必耗費能源去想「死生之大事」呢?

3、在獲得真正的人工智慧之前,人類是否已經毀於「自我折騰」了?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了埃隆·馬斯克的「腦機介面」計劃。腦機介面如果成功,意味著碳基生命和硅基智能可以實現互通互聯,人類可以通過各種外接功能給自己加「外掛」,並最終使自己成為「超人」。

我們不免擔憂:人工智慧會使人類平權,還是使一小部分人獲得特權?將來的「超人」還能被定義為人類嗎?人類之間是否會進化出一個新的物種?

假如少數「超人精英」與大多數普通人產生了激烈競爭,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能夠承載這樣的壓力嗎?在人工智慧獲得生命之前,我們人類是否已經在「自我折騰」中徹底滅絕了呢?

圖6 添加了腦機介面和輔助肢體的人(概念圖)

結語

人工智慧會獲得生命嗎?我們難以猜測。也許我們會變成上帝,創造出新的硅基生命;或許我們會改造自己,變成半人類、半人工智慧的新物種;或許我們打開的是潘多拉魔盒……

就當前來看:人工智慧只是一個較好的輔助工具,它還難以喧賓奪主、威脅到人類,這一局面很可能會維持很長時間。

未來的答案是豐富的,它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MIT戰略研究室 的精彩文章:

TAG:SIMIT戰略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