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息訓練營 第六季回歸

消息訓練營 第六季回歸

你期待已久的【消息訓練營】與【評論訓練營】本周回歸。作為全網最古老、最正宗的定期實務點評欄目,今年已經進入第六季。所有考新聞的學員都十二萬分安利的實務欄目有什麼特色?

全面。在2017年的實務訓練中,我們涵蓋了消息、採訪策劃、報道策劃、評論等各類考試題型。選材範圍涵蓋教育、科技、社會、醫療、經濟等任何領域的題材。四十多期欄目中涉及了十多所高校的實務考研真題,如:共享單車管理(華中師範大學、重慶大學)、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安徽大學)、環保問題(暨南大學)、海底撈公關(復旦大學)……

專業。與某些學長學姐的批改對比,考新聞有長期媒體從業經驗的點評人更能抓住寫作問題與實際寫作技巧,帶給你書本上完全沒有的角度與細節。說到底,新聞敏感不是課本教出來的,只有長期浸潤其中才能煉成10秒判斷一個標題是否能行的本領。

深度。在點評學生習作之外,考新聞提供了誠意寫作的範文與寫作要點提示。點評成為一種模板,人人都能點評?不,除了指出問題所在,考新聞更希望培養出考生的材料分析和拆解能力,在每一種題型後都設置了舉一三反課堂,幫助考生總結問題和建立對材料的認識。

2019年的考研啟程,新一季的實務訓練營也新增常駐欄目【策劃訓練營】,採訪和報道策劃的點評將在每周輪替上線。新來的小夥伴們注意啦,考新聞2018固定欄目安排表如下:

好了,現在開始我們第一期的消息寫作探險。也許剛準備考研的你對於消息一無所知,沒關係,大膽地作出第一步嘗試,當然我也會毫不留情地批駁你的錯誤。但一切總比考試中發現問題要好,對嗎?

請聽題:請將以下材料改寫成一篇800字以內的消息。

提示:

1.作業請直接將文字粘貼於郵件正文中,不需要提交WORD版本,也不接受圖片;

2.消息請寫標題,並標明是單一還是複合式標題,文中不要小標題。

新華社上海5月10日電(記者賈遠琨)戴著AR眼鏡操控虛擬電子屏幕、端著相機給零件進行立體掃描……這場景好像在進行一次增強現實的遊戲,但事實上他們是在製造、檢測飛機零件。

物聯網、AR、雲計算,你能想到的時下炙手可熱的技術都在這個車間有所應用。智慧車間造飛機,靠譜嗎?機器人來了,人去幹什麼?智能改造將通向何方?「中國網事」記者獨家揭秘為國產飛機生產加工零部件的智慧數控車間。

走進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的智慧數控車間,最忙碌的是一條無人零件生產線。數控機床、運載機器人、AGV小車,甚至是物料架和托台,所有設備都植入了一根「神經」,實現設備之間的信息交互。

數控機床將零件加工好,運載機器人便接收到信息前去取件,自動「喚醒」水箱對零件進行超聲波清洗,隨後放置在托架上,由AGV小車運出車間。整個過程實現無人化作業。

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數控機加車間黨支部書記許江煒說:「操作工人從線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從一身油污到一身清爽,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自動化生產線在汽車等裝備製造行業早已有大規模應用,這個智能生產線有什麼特別?

儘管一架飛機上有幾十萬個零部件,但零部件的種類繁雜,很多零部件用量不大,但加工難度大。

許江煒拿起一個造型不規則的零件告訴記者,這個叫作「角片」的零部件用于飛機的平尾,一架飛機上僅用1片,每月生產30片左右,因為需求量小,採用類似於汽車製造的自動化流水線模式,生產成本太高。要滿足飛機製造的精度高、數量少的特殊需要,只能採取個性化定製的柔性智能生產模式。

這一生產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工藝員「打樣」,機器「複製」。由工藝員按照設計要求,打造出第一件符合要求的零件,以數據導入的方式讓這一零件的加工、檢測要求進入生產管理系統,後面就由機器人根據生產系統指令進行同一標準的小批量自動化零件生產。

「在智能數控車間,只要確保機床刀具的尺寸是對的,就不用擔心它出現偏差,減少了人為因素導致的誤差和干擾。」 2010年進入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的高級銑工陳海明說。

在產品檢測區域,一個裝有十幾隻「眼睛」的機器人正在對一個零部件進行全方位掃描,機器人拍攝下的零部件圖像直接輸入電腦,與電腦中的設計圖紙進行比對,就可看出這一零件的製造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過去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檢測項目現在兩三分鐘就完成了。

機器這麼「聰明」,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工人了?

其實,在這個智慧車間,除了生產流水線,還有一條隱性「流」,即信息流,整個車間的運行信息匯總到實時監控平台,使車間「透明化」,所有信息匯總給操控人員,人的作用就可以更好地發揮。

比如,植入「神經」的加工設備工作情況怎麼樣,如何檢查?一位工作人員帶著AR 眼鏡,手指在空中點動,這是工作人員在實時監控設備運行情況。運用AR技術,眼鏡投射出的電子屏幕能夠反映設備的工作狀態、歷史數據、設計圖紙,你需要什麼資料,就直接用手點擊虛擬的屏幕調取,省去了在電腦上反覆調取資料、數據比對的麻煩。「在這裡工作,充滿了科技感,很酷!」操作人員介紹起來興趣盎然。

「車間的智能化改造不是讓機器替代人,而是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我們的工藝員既要懂設計,又要懂生產,還要懂質檢,才能保證整個系統的安全運行。」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長汪順利說。

有了智能裝備,傳統技藝是不是就不需要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30多年未出過一個次品的全國勞模胡雙錢就在這個車間。「我們從勞模身上學習的不僅是精神,還有他的操作經驗,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將這些經驗數據化、結構化,更便於技術的傳承和提升。」許江煒說。

是試驗田,也是孵化器,智能改造還在繼續

整個數控車間的員工有300多人,35歲以下的佔90%,「90後」佔50%。時代變了,生產模式必須要變。

除了已經進行智能化改造的機械加工車間外,飛機製造的部裝、工裝、總裝車間的智能化改造是未來的方向。

自2017年9月,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決定對加工車間進行智能改造至今,800毫米以內的零件生產已經實現了智能生產,下一個目標是實現800毫米以上零件的智能化製造。

「我們已實現小批量、多品種、多工序的混線生產,下一步將向單件流、完全個性化定製的方向努力,也就是說未來任何零件都可以個性化定製,只生產一件也不至於抬高成本,不受批量化生產的限制。」許江煒說。

難點不在於做不到,而在於想不到。智慧數控車間是一塊試驗田,也是一個孵化器,未來智能化改造還將向綠色、節能、環保、互聯網化發展。

比如,數控機床作業需要冷卻液,現在是通過加註的方式更換冷卻液,未來通過智能化改造可以實現冷卻液的循環利用,降低成本,保護環境。

又如,飛機零部件造型複雜,一般成品只佔到原始物料的三分之一,實際上,三分之二的物料被削掉了,通過智能化設計,將廢棄掉的鋁屑直接回收壓制,降低廢料處理的物流成本。

再如,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車間的信息系統可以與每個員工的手機鏈接,讓員工上班的路上就可以通過手機看到自己當天的生產任務、設計圖紙、生產難點。

通過智能化改造,尋找效率更高、可靠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產模式,我國的飛機製造業正在不斷探索升級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腦子一熱的我決定考復旦了……
你們說的都是我的青春

TAG: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