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德意志「支點」,米格-29在東西德的故事(上)

德意志「支點」,米格-29在東西德的故事(上)

原標題:德意志「支點」,米格-29在東西德的故事(上)


原創不易 認可價值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 以及來自空軍之翼


當米格設計局的米格-29「支點」戰鬥機於1988年在范保羅航展上首次公開露面時,嚇壞了西方軍事觀察家們,該機表現出的性能讓人坐立不安。


在冷戰時期,西方飛機設計師們一直對傻大黑粗的蘇聯戰鬥機大加嘲笑,現在他們笑不出來了。


雖然蘇聯空軍的米格-29早在1986年就曾訪問過芬蘭,但這是一次低調的訪問活動,其宣傳力度遠非范保羅航展可比。


1988年范保羅航展上的米格-29 9-12


「支點」在民主德國


1988年3月12日,蘇聯飛行員駕駛四架米格-29降落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普列興空軍基地。這是24架米格-29戰鬥機(20架單座型和4架雙座型米格-29UB)中的首批飛機,將裝備東德空軍第3戰鬥機聯隊(JG-3)。



東德空軍JG-3聯隊的米格-29


當時,JG-3聯隊由三個中隊組成,其中兩個中隊將從米格-21「魚窩」換裝米格-29,剩餘一個中隊保留米格-21MF。


東德飛行員第一眼就深深喜歡上了米格-29,當他們開始飛行時,這種感覺進一步增強。邁克爾·溫格里奇中校於1987年10月從霍爾茨多夫的JG-1調到JG-3,從米格-21PFM換裝米格-29。他的任務是就這種新型戰鬥機進入JG-3的服役進行組織監督、領導、培訓和整合。


他回憶道:「如果你只見過米格-21,就會在地面和空中看到米格-29時不知所措。發動機啟動時關閉的兩個進氣口令人印象深刻,同時還有巨大的圓形尾噴管。你在滑行和降落時必須習慣於高高在上的座椅。米格-29即使不開加力起飛,也比開加力的米格-21震撼,發動機提供了難以想像的巨大推力,能讓你在起飛後立即垂直爬升。與米格-21相比,米格-29的前方視野要好得多。」


米格-29的克里莫夫RD-33發動機


「一開始,我經常無意識輕微爬升,因為我已習慣米格-21的操縱,把機鼻拉到地平線之上。」


米格-29具有非常好的加速和爬升能力,從600加速到1100公里/小時僅需13.5秒,最大爬升速度330米/秒。


「米格-29能以高達2.35馬赫(2450公里/小時)的超音速飛行,也能以非常低的180公里在失速邊緣飛行。我很快適應了平顯,所有重要飛行數據近在眼前。」


「該機具有我只在科幻電影中見過的頭盔瞄準系統,現在只需轉動頭部,就能把紅外導彈的引導頭、雷達和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轉向目標。」



米格-29 9-12的座艙


1988年5月3日,東德空軍戰鬥機司令部司令斯蓋瑞斯上校登上一架米格-29UB的前座,后座是蘇聯飛行教官科托上校,積累了東德飛行員的第1000個米格-29飛行小時。米格-29在東德空軍中的主要任務是防空,其次是對地攻擊。


由於機場密度和飛機數量限制,東德境內的蘇聯空軍和東德空軍中隊只能錯峰訓練。例如普雷森空軍基地被分配在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六飛行,演習時例外。


溫格里奇繼續說:「為了避免在大量飛行訓練中發生衝突,每個中隊都有自己截擊飛行標準航線和空戰訓練區。」

「整個東德空域的所有飛行活動都處于軍事監管之下,民用飛機僅被允許在預先指定的空域和國際航線上飛行,且航線具有高度和寬度限制。總之,東德整個領空處于軍事管制和協調之下。」


民用飛機在東德領空沒有任何優先權,事實上在任何華約國家中都是如此,只能飛行在固定的飛行走廊上。



降落中的米格-29 607號


東德空軍對米格-29的訓練側重於以下優先事項:


30%的訓練為全天候條件下的晝夜低空攔截,特別注重夜間儀錶氣象條件下的攔截;


29%為中等高度目標識別,其中包括快速反應警報(QRA),再次強調夜間儀錶氣象條件下的攔截;


26%為全天候高空攔截;


3.5%為超音速攔截,速度達2馬赫,高度達18000米;


11.5%為空戰訓練。

對地作戰訓練不是優先考慮的問題,但東德空軍的所有飛行員不得不花費一些時間來執行這項訓練,以支援陸軍或海軍。


飛行員每年至少飛行七架次,其中至少兩架次是掛載空地武器實彈。


「支點」的火力


米格-29的左側翼根安裝了一門單管格里亞澤夫-希普諾夫30毫米GSh-30-1機炮,每分鐘射速1800發,備彈150發。


機炮設計很輕巧,射速很快。與西方戰鬥機機炮相比,GSh-30-1採用短后座設計,重量大大輕於加特林轉管炮。東德空軍把該炮作為「支點」的空空和空地作戰利器。



GSh-30-1機炮


米格-29可以掛載三種導彈:信號旗設計局R-60(AA-8「蚜蟲」)近距紅外製導空空導彈,信號旗R-27中-遠距雷達半主動制導空空導彈(AA-10「白楊」),信號旗R-73(AA-11「射手」)近距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東德空軍米格-29的標準武器掛載方案是兩枚R-27和四枚R-73。


R-73是這些導彈中最新的,取代了R-60。但東德空軍還是同時裝備這兩種導彈,因為對於實彈訓練來說,R-60要便宜許多。


掛載R-27和R-73空空導彈的米格-29


當R-73與米格獨特的瞄準系統結合起來後,該機在近距狗斗中就成為一個恐怖的對手。


邁克爾·溫格里奇說:「武器控制系統是米格-29設計上很先進的功能之一,其主要組成部分是瞄準系統,最重要的組件是KOLS-29 IRST和頭盔瞄準具。KOLS-29被用來搜索、探測和跟蹤具有紅外對比度的目標。」



風擋右側的光電球就是KOLS-29 IRST


「頭盔目標分配系統和NWU-2M頭盔護目鏡附件也被稱為頭盔護目鏡系統,通過檢測飛行員的頭部運動來確定目標的角坐標。」


「這個頭盔顯著提高了目標獲取和攻擊的效率。飛行員通過轉動頭部就對目標進行選擇和截獲,同時指揮KOLS-29、雷達以及R-73紅外導彈的引導頭瞄向同一目標。」


「飛行員不必操縱飛機咬住目標,只需把頭部在水平方向上正負60°、垂直方向上正45°或負15°範圍內轉動,把頭盔目鏡上的準星對準目標就能截獲該目標。」


「如果機載感測器或導彈引導頭探測到目標,就自動執行瞄準制導程序,達到最佳射擊距離後,飛行員按下按鈕時就能立即發射導彈。」


米格-29在空空作戰能力上的這個特點取消了將機鼻指向目標的必要性,能夠截獲並摧毀偏離機身縱軸線達60°的目標。


飛行員頭盔上安裝的就是NWU-2M頭盔瞄準具


利用「支點」的低速能力,「眼鏡蛇」機動進一步擴大了頭盔瞄準具和R-73導彈的發射參數。在德國空軍擔任過米格-29指揮官的約翰·科克中校說:「即使與F-15、F-16和F/A-18戰鬥機相比,米格-29在近戰中也是非常優秀的。該機具有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頭盔瞄準具。在19公里距離內我很難被打敗,武裝有IRST、頭盔瞄準具和『射手』導彈的我也不可能被打敗。即使對抗最新型的Block 50 F-16,米格-29在近距離下也幾乎無懈可擊。他們(對手飛行員)可能不喜歡它,但是憑藉28度/秒的瞬時轉彎速率(Block 50 F-16是26度),我可以切其內圈。我們穩定的手動控制飛機可在轉彎中輕鬆勝過他們的線傳飛機。但我們真正的優勢在於『射手』導彈能可靠鎖定偏離軸線45°的目標。」


米格-29是一種富於創新的飛機,但也存在許多缺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兩個缺點是航程太短和有限的超視距(BVR)攔截能力,該機缺乏主動雷達制導導彈。



普列興基地的米格-29


加入德國空軍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意成為一個國家。一天後,普列興空軍基地的JG-3和米格-29都處於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控制之下。


1990年10月19日,德國空軍飛行員駕駛米格-29 604號在普列興進行了首次飛行,該機仍然保留著東德空軍的迷彩塗裝,但標上了29+01的新序列號。


兩德統一後改換門庭的米格-29 607號


1991年1月,4架米格-29前往曼興的國防軍第61飛機和航空裝備部(WTD61)接受評估,以確定這種戰鬥機是否適合加入德國空軍。同時,四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都具有武器教官和試飛員資格)被派往普列興,從作戰觀點評估米格-29。


作為這次評估行動的一部分,四架米格-29於1991年3月被前往維特蒙德港空軍基地,與JG 71的F-4F一起飛行。四月又有四架「支點」被部署到撒丁島的德奇莫曼努空軍基地。這座島的西邊有一座裝備有空戰機動裝置(ACMI)的訓練場機,可供北約戰鬥機磨鍊自己的異機型格鬥(DACT)技能。



德國空軍的米格-29UB教練機


1990年12月,沃爾夫岡·米沙爾斯基少校從第36戰鬥轟炸機聯隊(JaboG 36)調任普列興成為米格-29中隊長,他之前的聯隊駐紮在威斯特伐利亞州萊因-霍普斯滕空軍基地,飛F-4F。他是參與評估的四位飛行員之一:「當我在1990年12月第一次看到『支點』時,我驚呆了。當時我對該機一無所知,只知道一些泛泛的情報報道。米格-29在1986年對芬蘭的訪問中首次公開露面,並在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墜機。對我來說它是『對手』,是終極威脅,我們接受的所有訓練就是為了擊敗它,突然之間我們卻要駕駛它飛行。」


「在評估中,我們在北海上空與所有型號北約戰鬥機進行了對抗,並為『沙漠風暴』行動中的北約預警機的確定了『掉頭和逃跑』參數。這種訓練也被叫做『逃生派對』。」


他們的另一項任務是找出「支點」在華約防空系統內的作戰方式。「我們發現由於數據鏈的存在,這套由GCI(地面控制攔截)緊密控制的系統即使在強電子干擾下也能正常工作。這符合蘇聯人的哲學,而我們接受的訓練是自主決策並行動。」


「在1991年3-4月間我們首次部署『德奇』(德奇莫曼努)期間,我們對抗了美國的F-16、F-15,英國的『狂風』F3等戰鬥機。很顯然由於航電缺陷,『支點』無法在超視距場景中與現代西方戰鬥機對抗。從雷達獲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該機只有在良好GCI支持下才能發揮出戰鬥力。」


1995年德國米格-29與北約戰鬥機的編隊飛行


「一旦進入視距內或者交匯,空戰就完全不同了。根據飛行員的技能,再結合該機的機動能力和『射手』導彈與頭盔瞄準具後,空戰多少會變成一場勢均力敵的遊戲。當然,與F-16、F-15和F/A-18相比,米格-29的滯空時間總是一個限制。」


「談到最大性能和最佳機動性,你要知道我們四個人都僅僅在米格-29上飛了50個小時,而且米格-29仍然處於原裝狀態。也就是說座艙和機身上都是西里爾文,並採用公制飛行儀錶。」


沃爾夫岡擔任米格-29中隊指揮官直到1995年。


評估結束後,德國空軍決定接受米格-29,並於1991年10月將該機型納入北約防空系統,命名為米格-29G,G代表德國。



掛載R-27、R-73訓練彈和行李吊艙的德國米格-29


米格-29仍然駐紮在普列興,使該基地成為德國統一後少數存在的前東德空軍基地。「支點」在融入北約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對操作程序進行很多改變,但沒有引發爭議。


說明文字問題好解決,但飛行員們還需要適應其他方面。正如沃爾夫岡談到的,米格-29在東德空軍中的任務成功取決於GCI管制員和飛行員之間的溝通。邁克爾·溫格里奇解釋道:「東德和蘇聯空軍典型的做法是通過數據鏈和自動制導系統來引導戰鬥機,而不是無線電命令。」


普列興基地的米格-29


「米格-29安裝了特別為此目的設計的裝備。通過該系統,米格飛行員在儀錶氣象條件攔截中可在無線電靜默情況下被引導到武器射程內,全程無需開雷達。隨後開啟雷達只是為了實施導彈攻擊。」


「但這套系統不兼容北約標準,而且也不存在完備的地面系統了,德國空軍無法以這種方式操作米格-29。同時德國空軍認為保留東德LAZUR地面管制系統不經濟。」


德國空軍從米格-29上拆除的LAZUR數據鏈系統受到的主要批評是不允許飛行員自主決策。


但邁克爾補充道:「如果飛行員想主動作戰,他總有機會切換到手動。而且有了這套系統後,米格-29作戰效率比其他自主作戰的戰鬥機更高。」


為了符合北約標準,米格-29上的許多系統被替換或拆除,這些改動並不總是受到飛行員的歡迎,因為其中一些會導致飛機作戰能力的下降。


除LAZUR數據鏈外,俄制RSBN無線電短程導航系統是另一個例子,許多飛行員認為該系統比取代其的TACAN系統更有效率。



在DACT訓練中被米格-29用機炮幹掉的F-16


在德國空軍中,「支點」不擔負空地任務。並非所有的前東德空軍米格-29飛行員都能被德國空軍接納,原因有很多。


沃爾夫岡·米歇爾斯基說:「在德國空軍決定接納米格-29並讓該機至少在服役上一段時間後,我的任務是根據北約標準建立一個可作戰的戰鬥機中隊並整合前東德空軍飛行員。」


「由於哲學和教育上的差異,這是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許多飛行員和『史塔西』(東德國家安全機構)有關係,所以被刷了下來,還有一些人無法適應我們的操作程序和我們的操作此類飛機的模式。」


前東德飛行員還必須學習英語,必須習慣於用英語進行所有通訊,當時他們只會用俄語通訊。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毫無疑問有些人無法達到這一要求。


此外,所有俄文座艙標籤和公制儀錶都需要修改。


邁克爾·溫格里奇回憶道:「由於飛機需要分批升級,所以經過專門訓練的飛行員可以乘坐『英語』座艙,其餘人就坐『俄語』座艙。所有操作規定也被翻譯成英文。我當時覺得這有點奇怪,德國人駕駛著一架俄制飛機,卻要把飛機上的所有文字翻譯成英文。」


在德國統一後的過渡時期,德國境內仍駐紮著蘇聯空軍部隊,普列興的米格-29要經常與他們打交道。雖然德國聯邦政府已經與蘇聯就「支點」的備件和合作計劃達成一致,但有時還需普列興基地的飛行員和地勤自己想辦法。


邁克爾·溫格里奇回憶起這樣一個的例子:「我們的機載雷達容易出故障,必須更換電路板。這些物資很快就用完了,德國空軍司令部也無法快速採購到新電路板。」



米格-29 9-12粗笨的雷達


所以,我們的雷達專家(前東德空軍軍官)帶著伏特加和其他禮物拜訪了梅爾澤堡的蘇聯米格-29部隊,很快就帶回了所需電路板。米格-29在安裝好電路板後的首次試飛中,飛行員對雷達的性能感到驚訝,目標定位速度更快,鎖定更穩定。


「如果我們沒有通過拜訪梅爾澤堡獲得蘇聯米格-29的電路板,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這種性能上的改善。」


另一次,邁克爾組織了一次對韋爾措基地的蘇聯蘇-24「擊劍手」部隊的拜訪,此地距離普列興僅僅50公里,由於許多前東德空軍基地已經關閉,所以此地也是米格-29的備降機場。同時,蘇-24也把普列興作為備降機場。這種安排一直持續到1993年俄軍撤離德國。


1993年6月,德國空軍在普列興成立了第73戰鬥機聯隊(JG 73),下轄米格-29中隊並開始執行快速反應警戒任務(QRA)。1994年10月,JG 73開始搬遷至德國北部的拉格空軍基地,到12月完成搬遷。


與此同時的1994年,菲爾茨菲爾德基地的JaboG 35開始執行防空任務,並被削減成一個中隊規模。其多餘的F-4F被調撥給JG 73,於1997年9月前往拉格空軍基地。


米格-29在拉格繼續執行QRA任務。


原創不易,喜歡這篇文章就請打賞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二戰這國只負責搞笑,還把元首坑到死,你是盟軍派來的卧底嗎?
希特勒下令轟炸考文垂,丘吉爾做出一項決定,4300棟房屋一夜炸平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