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包頭土默特右旗史話

包頭土默特右旗史話

原標題:包頭土默特右旗史話



在北元時期,蒙古各部中除了西部的衛拉特蒙古之外,最為顯赫的有三大部,那便是北元蒙古可汗的直屬部落察哈爾,負責看護成吉思汗陵寢的鄂爾多斯以及將藏傳佛教引入蒙古,並執蒙古牛耳數十年之久的土默特。「土默特」這一名稱的由來,學術界有多種說法,影響最廣的主要有「禿馬惕」和「禿別干」兩種說法。主張「禿馬惕」的學者認為,其名稱來源於《蒙古秘史》中記載的「禿馬惕部」,屬於林木種百姓中的一支。而持「禿別干」說的學者,則認為其來源於克烈部的一個分部「禿別幹部」。不過,經歷了從元廷北遷到達延汗中興的漫長歷史時期,蒙古的各個部落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早已不再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組織,而是由不同血緣、來歷的人群組成的地域性組織。即使那些冠以古老部落名稱的部落,也與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前的古老部落或者元朝時期的蒙古部落很難有實際上的傳承關係,最多只能是名稱上的繼承。

在1403年到1434年的三十一間,阿蘇特部的阿魯台先後扶持月魯帖木兒、本雅失里、阿克薩哈勒三位大汗,自任太師,是當時北元東西汗廷對立時期,東汗廷的靈魂人物。而他的弟弟蒙克拜則統領蒙郭勒津部,是支持東汗廷的代表人物。待到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本部實現中興之前,也就是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蒙郭勒津部幾經演變,其首領名為克賽塔布囊(明朝史料中稱為火篩),與鄂爾多斯、永邵布合稱為「可汗西部」三大部,而土默特部則是蒙郭勒津部的下屬部落。在達延汗親政前,其監護人兼妻子滿都海徹辰夫人通過鐵腕和懷柔,已經將包括西部三大部在內的東蒙古各部團結於汗廷周圍。 但是,這樣鬆散的統一是很不穩固的,稍有動蕩便會出現變數。1509年,也就是達延汗親政十年後,戰亂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這一年,達延汗任命次子烏魯斯博羅特為右翼濟農,掌管永邵布、蒙郭勒津、鄂爾多斯三部。這一任命使得永邵布部首領亦不剌、鄂爾多斯部首領滿都賚極為不滿,於是暗中聯絡蒙郭勒津部首領克賽塔布囊,決定發動叛亂。不過,克賽塔布囊並沒有參與其中。亦不剌和滿都賚二人趁烏魯斯博羅特祭拜八白室的機會,突然發難,將烏魯斯博羅特殺害,正式豎起反旗。 達延汗見愛子遇害,勃然大怒,立即召集各部兵馬征討,在答闌特里溫之戰中將叛軍擊潰。亦不剌、滿都賚率殘部敗走,達延汗緊追不捨,直追到柴達木,將滿都賚斬殺。亦不剌逃到哈密,被白帽回所誘殺。 基於對這次叛亂的反思,達延汗決定將本部各部落進行重新劃分,而以自己的兒子為各部之首,避免動亂。在答闌特里溫之戰後不久,達延汗冊封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為右翼濟農,統領三部,而以四子阿爾蘇博羅特統領蒙郭勒津部的土默特部。 蒙郭勒津部首領火克賽塔布囊見到大汗要把自己的部落拆分,又用濟農剝奪了自己對部落的統治權,這才後悔沒有與亦不剌等人一起反叛。此時雖然孤掌難鳴,但為了權力也不得不鋌而走險,於是發動叛亂。以一部之力起兵,勝算絕少。雖然在圖爾根河(今呼和浩特之大黑河)一戰中,火篩主動出擊,一度使得汗廷的討伐軍陷入混亂,達延汗本人也因乘騎陷入泥濘而狼狽不堪。但最終還是因實力相差懸殊而戰敗,克賽塔布囊被迫投降,不久鬱鬱而終。他的蒙郭勒津最終完全被巴爾斯博羅特濟農統管,成為其世襲部落。徹底平定右翼三萬戶後,達延汗將汗廷直接控制的六萬戶除兀良哈萬戶以外,都封給自己的兒子領有,其中,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任濟農,領有右翼三萬戶,而第四子阿爾蘇博羅特領有蒙郭勒津萬戶下的土默特部。


1516年,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病逝,因為達延汗的長子圖魯博羅特早逝,按照達延汗的遺囑,其嫡孫,圖魯博羅特長子博迪繼承了蒙古大汗汗位,可是,博迪年紀幼小,濟農巴爾斯博羅特憑藉自己長輩的身份以及掌控右翼三萬戶的強大實力,逼迫博迪讓位,自任可汗,號「賽因阿拉克汗」。 這是一次沒有流血的政變,如果人們都承認了既定事實,蒙古的歷史便會向另一個方向。可是,達延汗所立的法統早已深入人心,各部貴族和大臣都反對巴爾斯博羅特的篡位,只是因為博迪年幼而暫時隱忍。三年後,博迪已經成年,在眾多大臣的擁戴下逼迫巴爾斯博羅特退位,不久巴爾斯博羅特便在抑鬱中一病不起,右翼欲圖佔據汗位的努力也隨之風流雲散。 然而,巴爾斯博羅特雖然的齎志以歿,但他的兒子們卻都是卓越的英雄,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阿拉坦汗。阿拉坦是巴爾斯博羅特的次子,1508年出生,和姐姐孟根是一對雙胞胎,在日後,他與大哥袞必里克和弟弟伯斯哈爾都成為右翼的首腦人物,而他更是在掌管右翼的期間,一度成為蒙古的無冕之王。巴爾斯博羅特病逝後,長子袞必力克承襲「濟農」之位,阿拉坦和其他幾個兄弟也各有封地。不過過了五年時間,北元蒙古便又起波瀾——唯一沒有由達延汗子孫掌管的左翼三萬戶中的兀良哈萬戶扯旗造反了。此時的蒙古大汗博迪是不亞於祖父的雄主,自然不能坐視叛亂,親自率人馬前去平定,袞必里克、阿拉坦和伯斯哈爾也率領右翼的軍隊協助。經過1524、1531年、1533年、1538年前後十四年四次大戰,終於將兀良哈部徹底降服。博迪汗以宴會為名,誘殺兀良哈大小首領,並將其屬民化整為零併入其他五萬戶當中。除了大汗直屬的察哈爾萬戶之外,在這次大兼并當中最得益的,便是戰功最高的袞必力克、阿拉坦和伯斯哈爾,他們分得屬民最多,並受博迪汗頒賜汗號,分別為「默爾根汗」、「索多汗」和「昆杜倫汗」


在與兀良哈的征戰中,阿拉坦汗已經將自己的部落經營的兵強馬壯,在拆分兀良哈萬戶時又獲得了更多的屬民。這樣一來,除了大哥袞必力克之外,他成為了右翼三萬戶最強大的貴族。不久,阿拉坦汗便兼并了四叔阿爾蘇博羅特的土默特部,僅留了一個鄂托克給他的兒子。土默特部佔了蒙郭勒津萬戶的大半,阿拉坦汗控制了土默特部,也就間接控制了蒙郭勒津萬戶。在這之後,右翼三萬戶中便出現了土默特萬戶,而蒙郭勒津萬戶則不再為人們提起。 有了這樣的實力,又有了大汗賜予的汗號,阿拉坦汗開始了以拱衛汗廷為名義的東征西討。首先,他與大哥袞必力克多次發兵西征青海,打敗了那裡的「強酋」卜兒孩,將右翼三萬戶的勢力擴展到青海一帶。 1542年,右翼三萬戶濟農、「默爾根汗」袞必力克去世,雖然他的兒子繼承了濟農職位,但在強大的二叔面前只有俯首帖耳的份。阿拉坦汗遂成為右翼三萬戶實際上的首腦。1543年,他率領土默特、鄂爾多斯兩萬戶軍隊再次進入青海,繼續征討蟄居在三角城(今青海省海晏縣治)一帶的卜兒孩。此時的卜兒孩已經沒有多少抵抗意志,很快投降,其殘部被阿拉坦汗交給自己的幼弟恩克迪爾岱青管轄。從此,青海、河西走廊一帶完全納入阿拉坦汗的勢力範圍。為了表彰他西征的功績和承認其為右翼最高領袖的地位,同時也是對其進行安撫。博迪汗再次賜予其「土謝圖汗」號。1547年,博迪汗去世,他的長子達賚遜繼位。達賚遜汗知道自己無法與阿拉坦叔叔較量,於是率領汗廷及左翼諸萬戶東遷,到遼東一帶駐牧。而其原駐牧地則被阿拉坦汗所并吞。


1559年,阿拉坦汗率領右翼各部首領和部眾數萬人再次進入青海,降服衛拉特蒙古,娶到了衛拉特的土爾扈特部首領的女兒做自己的側妃,這個女人便是蒙古歷史上著名的鐘金夫人,漢文史籍中稱為「三娘子」。同時,與東察合台汗國的沙汗建立聯繫,互派使節,穩固了自己的西部根據地,並讓自己的第四子丙兔台吉留駐於青海。在經略西部領地的同時,阿拉坦汗也希望與南方的明朝恢復和平,進行互市,但此時在位的嘉靖皇帝一律不予理睬。結果導致雙方的戰爭曠日持久。隨著蒙古騎兵一次次的進攻,明朝邊境州府飽受摧殘,「肝腦塗於郊原,哭聲遍於城市」。而阿拉坦汗在戰爭中不但「歲掠華人以千萬計」,而且「多誘華人為彼工作」,大規模收容「苦於峻削」、「失事避罪」的逃難者,將他們統一安置在豐州川(今呼和浩特、包頭地區)一帶居住管理。原本的草原地帶出現了「開良田千頃」、「村連數百」的景象,併產生了城市,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的呼和浩特便是由阿拉坦汗修建,當時名為庫庫和屯。 依靠土默特萬戶的強大實力,阿拉坦汗於1565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號為「金」,希望代替北元汗廷成為蒙古的代表。可是,在建立金國後,阿拉坦汗「塞燕門,據云中,侵上古,逼居庸」以成「南北之勢」的戰略設想未能實現,與明朝的戰爭使得「華夷交困,兵連禍結」,成為毫無意義的對峙。1570年,阿拉坦汗的愛孫大成台吉因為不滿爺爺將自己準備迎娶的第三個妻子轉配鄂爾多斯部,逃亡明朝。此時明朝的隆慶皇帝以及宰輔高拱、張居正審時度勢,借著大成台吉事件與阿拉坦汗和談,接受了阿拉坦汗早年便提出的封貢互市的要求。

1571年3月,明朝隆慶皇帝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雙方開邊互市,從此明朝北部邊疆晏然無事,保持了數十年的和平。而在封貢後,阿拉坦汗又做了一件影響蒙古今後數百年歷史的大事,那便是引進藏傳佛教格魯派。此時已經六十四歲的阿拉坦汗雖然接受了明朝的冊封,也不得對北元汗廷保持尊重,但已經是蒙古最大實力派的他仍希望獲得成為最高統治者的合法性,佛教的「轉世論」與「佛授轉輪王權」正好符合這一要求。而在西藏,正處於發展期,又面臨其他教派碾軋的格魯派也希望獲得外來強有力的軍事援助,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阿拉坦汗命自己留駐青海的兒子丙兔台吉在青海湖畔興建規模宏大的寺院察卜恰勒廟,並於1578年5月15日與格魯派高僧索南嘉措在此會晤,舉行了有蒙古、藏等各族人眾多達10萬人參加的法會,並互贈封號。索南嘉措尊阿拉坦汗為「轉千金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意即睿智賢明的轉輪王。而阿拉坦汗也賜予索南嘉措「聖識一切瓦齊爾達賴喇嘛」稱號,意即法海無邊偉大的上師。這便是黃教最高教主稱謂「達賴喇嘛」的由來。索南嘉措活佛往上追稱兩世,自稱三世達賴喇嘛。佛教隨著這次政治意圖明顯的會晤,開始進入蒙古高原,進入到蒙古人的血液中,以後的幾百年中,無論成敗利鈍,蒙古與佛教再也分解不開了。1580年,從青海回到自己的統治中心庫庫和屯城(今呼和浩特)後,阿拉坦汗便在下令興建了第一座黃教寺院「大召」,明帝賜名「弘慈寺」。這座寺廟一直到今天仍然香火鼎盛,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名勝和宗教聖地。1582年,土默特阿拉坦汗離開人世,享年七十六歲。他的長子辛愛黃台吉繼承了父親的汗號、王位和權力,同時也將父親的寵妃鍾金夫人納為自己的妻子。 鍾金夫人是阿拉坦汗的愛妃,也是阿拉坦汗晚年的得力助手,她一直堅持與明朝的和平,為明蒙雙方的各方面交流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但是,作為一個母親,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謀得更多利益,她也成為阿拉坦汗去世後,土默特乃至右翼三萬戶紛爭不斷的始作俑者。辛愛黃台吉的文韜武略不在乃父之下,原本可以平安無事。但即位時的他已經年逾六旬,疾病纏身,對許多重大政務力不從心,難以駕馭政局。鍾金夫人乘機操縱了土默特萬戶的實權。阿拉坦汗所親自指揮和擁有的嫡系部眾和庫庫和屯城,在其逝世後盡歸其愛孫大成台吉所有。在阿拉坦汗逝世的第二年,大成台吉在狩獵時墜馬而死。鍾金夫人惟恐大成台吉的遺產落入他人之手,親自出面積極撮合,要大成台吉的遺孀嫁給自己與阿拉坦汗所生的兒子布塔施里,以便把大成台吉的遺產轉歸布塔施里所有。這樣的圖謀遭到恰台吉為首的一些貴族強烈反對,從而引發了土默特的內戰。雙方刀光劍影,浴血廝殺,眾多將士死在內鬥之中。最後,辛愛黃台吉的長子扯力克迎娶了大成台吉夫人,結束了紛爭,鍾金夫人的圖謀隨之破產。


1586年,辛愛黃台吉逝世。其長子扯力克嗣汗位,同時,他自封為第三代順義王。鍾金夫人再次興風作浪,將徹辰汗用以調兵遣將的兵符及順義王同明廷進行互市貿易的專用印章掌握在自己手中,聲稱要交給布塔施里。扯力克大怒,遂發兵討伐,內鬥再起。這一回,大明朝廷出來做了和事老,正式冊封扯力克為「順義王」,迫使鍾金夫人把兵符和印章交給他掌管,同時,封鍾金夫人為「忠順夫人」,要她協同扯力克主持、監督蒙古右翼和明朝的互市貿易活動。扯力克也作出讓步,他把庫庫和屯城讓給了布塔施里。 到1607年,扯力克逝世。其長子晁兔台吉在此之前已先故去。其長孫卜什圖當時駐牧於青海。聽聞祖父死訊,急忙從青海返回土默特,準備即徹辰汗和順義王位。權力更替之際,鍾金夫人第三次挺身而出,出面支持自己的孫子,布塔施里之子素囊台吉發難,起兵爭奪土默特萬戶最高統治權。而土默特萬戶乃至右翼各部首領,認為卜什圖是合法繼承人,都與鍾金夫人和素囊為敵,對峙之下,卜什圖遲遲不能即位。直到1611年,扯力克之弟五路黃台吉聯絡右翼三萬戶七十三名台吉,在土默特集會。一致決定堅決支持卜什圖。鍾金夫人懾於右翼首領的軍事威脅,被迫作出讓步。將徹辰汗的兵符、坐騎和順義王的印章交出。不久,對土默特萬戶造成三次內亂的鐘金夫人撒手人寰。


1613年,卜什圖正式即徹辰汗位,明廷亦承認他為第四代「順義王」。但素囊台吉仍然不服管轄,屢屢挑釁滋事,使得土默特動蕩不安。


一次又一次的動亂,不但使得土默特難以再掌控右翼三萬戶,更直接導致對青海等地控制力的喪失。在阿拉坦汗時期,青海是土默特部的勢力範圍,先是其第四子丙兔台吉率畏兀兒慎部在青海駐牧,後阿拉坦汗又命自己四叔阿爾蘇博羅特的後裔達延諾顏、火落赤等人率多倫土默特部以及永邵布部分人眾遷徙青海。阿拉坦汗讓他們安分守己,與周邊其他民族和明朝保持友好。然而,隨著阿拉坦汗的去世及土默特本部的動亂,青海土默特各部不再接受汗廷的控制,開始頻頻對外擴張,大肆攻略周邊的各番人部落,並屢屢進犯明朝邊境,結果在1591年至1595年間遭到明軍的強力打擊,原本是青海諸土默特之首,「負海稱雄」的永邵布部元氣大傷,當年阿拉坦汗與三世達賴會晤的察卜恰勒廟也被明軍燒毀。接替永邵布成為青海土默特之首的多倫土默特部雖然稱雄一時,還曾出兵西藏,擊敗西藏噶瑪政權的拉藏汗,逼迫其恢復達賴喇嘛的轉世。但在1625年,多倫土默特內部爆發嚴重內訌,實力大損。到1632年,漠北喀爾喀的綽克圖台吉率數萬部眾南下青海,輕而易舉的擊敗了多倫土默特、畏兀兒慎等土默特部落,控制青海全境。永邵布部逃亡到西藏當雄,但也在1635年被綽克圖台吉的兒子阿爾斯蘭率軍攻滅。


青海土默特各部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而相對於青海土默特的遭遇,在故地的土默特萬戶各部的結局更為凄慘。1627年,北元汗廷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因為與後金汗國的戰爭屢屢失敗,不得已西遷,兵鋒直指土默特在內的右翼三萬戶。從1627年4月至1628年正月,先後殘破土默特萬戶的兀慎、擺腰、蒙郭勒津、五路等部,殺死卜什圖汗的叔叔五路黃台吉,收降其兄弟鄂木布、色令,攻破庫庫和屯城,並先後擊敗永邵布、鄂爾多斯兩萬戶。


1628年9月,卜什圖汗集結土默特、永邵布、鄂爾多斯三萬戶聯軍發起最後的反擊,在艾布蓋河與林丹汗展開會戰,雙方激戰數日,三部聯軍徹底戰敗,四散潰逃。卜什圖汗逃亡,於次年病死。東土默特領主鄂木布楚虎爾率部東遷,歸附後金後遷徙到今遼寧朝陽、阜新一帶,這便是遼寧阜新蒙古自治縣的由來。


曾經雄霸漠南的土默特萬戶至此完全崩潰。

而林丹汗吞併右翼三萬戶後,並沒能挽回自己失敗的命運。1632年4月,後金可汗皇太極率後金軍與幾乎所有歸附的蒙古部落,起兵10萬,遠征林丹汗。林丹汗無法抵擋,率部西撤,原右翼三萬戶的領地又落入後金政權之手。此時,卜什圖汗之子俄木布洪台吉率領少量部眾藏在深山,面對如此局面,只得率僅剩的三千三百餘人歸順皇太極。皇太極念其主動歸降,又有顯赫身世,詔令「安堵如故」,對土默特部的領地以及俄木布洪台吉的地位予以承認和保護。然而,對於土默特汗室這一曾經執漠南蒙古牛耳數十年,聲威顯赫的家族,後金政權終究不能放心。於是,在1635年發生了著名的「廢爵事件」。是年,皇太極的侄子岳托在攻打林丹汗余部後因「腿疾」留住庫庫和屯城。在其居住期間,俄木布洪台吉的下人古祿格誣告俄木布與明朝以及喀爾喀等部聯絡,欲出兵攻打後金。雖然誣告全無實據,但皇太極仍然將俄木布貶為庶人並押往盛京。從此阿拉坦汗的子孫失去了土默特的實權,僅有閑散爵位和台吉人家的待遇。1636年,已經改國號金為清的皇太極即皇帝位,將土默特定為都統旗,分為左右兩翼,兩翼各一旗,分別設都統管轄。賣主求榮的古祿格為土默特左翼旗都統,俄木布另一手下杭高為右翼旗都統。兩翼地界大體以呼和浩特舊城西邊為界,向東到集寧為土默特左翼旗,向西到包頭為土默特右翼旗。到1737年,山西右衛將軍移駐興建中的綏遠城,改稱建威將軍。兩年後,綏遠新城建成,綏遠將軍成了歸化城土默特兩冀旗的直接上司。1748年,停襲土默特左冀都統;1755年,停襲右翼都統,改設專任的專職歸化城副都統一人。1914年,民國政府裁撤歸化城副都統,改設土默特旗總管。1934年4月,總管榮祥將旗名改為土默特特別旗,表示該旗由綏遠省政府直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部落可汗 的精彩文章:

TAG:部落可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