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房四寶」是哪四寶還記得嗎?東莞報業小記者們告訴你

「文房四寶」是哪四寶還記得嗎?東莞報業小記者們告訴你

東莞時間網訊 (記者 周素瓊)你知道什麼叫端硯嗎?端硯,列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與湖筆、徽墨、宣紙合稱為中國 「文房四寶」。最近,東莞報業小記者參觀在東莞市錢幣博物館舉行的「硯都珍藏」專題展覽活動,了解端硯雕刻技藝,讓小記者們親手體驗「拓印」工藝。

東莞報業小記者俱樂部有幸邀請到來自肇慶端硯世家的程振良大師,為小記者們分享端硯的歷史文化。端硯最早出產於唐代端州,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傳承,現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產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

硯拓為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用墨等染料將雕刻在器物表面上的文字或圖案複製到紙張上。程振良夫婦現場教學「拓印」工藝,通過宣紙拓印出的圖案很精美,講究的是一個耐心與輕巧,現場的小記者們都非常用心地體驗。

通過參加這次拓印手藝體驗,小記者們都認識到端硯不愧是「群硯之首」——雖然現在鋼筆、鉛筆被人們用來代替了硯,而硯已經不被人們經常使用了,但是關於硯的這種文化,是非常值得大家去學習和了解的。

神奇的端硯

東莞報業小記者 彭日權

你們知道我們中國的「文房四寶」是什麼嗎?文房,專指文人書房而言,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而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文房四寶之一的端硯。

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它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

為什麼端硯會成為群硯之首呢?這就要從「呵氣研墨」說起了:傳說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舉人赴京會試。考試那天,京城突降大雪,滴水成冰。應試者被這突如其來的壞天氣搞得束手無策,因為研磨出來的墨汁很快就結成冰,無法書寫。唯獨這位來自端州的舉人,用家傳的端硯研磨的墨汁不結冰。但當他再想掏點水研墨時,發現水壺中的水已經結成冰了。梁舉人非常失望,邊揉著手,邊對著端硯喃喃自語:「端硯啊,人家都說你是文房四寶之一,如今你寶在何處?」誰知話音剛落,硯堂中出現一片水蒸氣,梁舉人好像絕路逢生,拚命向硯堂呵氣。端硯幫助他做完試卷,讓他幸運地考取了進士。多麼神奇的端硯呀!

除了傳說故事之外,端硯本身也非常有看頭。比如製作端硯的石頭上有許多花紋,例如:金銀線、火捺、天青、青花、魚腦凍等,金銀線是指在端硯的表面上金色和白色兩種不同的花紋,而天青和青花的區別則是看端硯上面的花紋是聚集到一起的還是向四周散開的。

端硯真不愧是「群硯之首」呀!雖然現在鋼筆、鉛筆被人們用來代替了硯,而硯已經不被人們經常使用了,但是關於硯的這種文化,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一起來學做拓印

東莞報業小記者 葉頌煒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的「文房四寶」嗎?是的,他們分別是「宣紙」「湖筆」「徽墨」和「端硯」!簡稱「筆墨紙硯」。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下「端硯」吧!

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其因下墨如風;發墨不損耗;可呵氣研墨;歷寒不冰;磨得墨汁不褪色、不蟲蛀而聞名。

對端硯有些初步了解後,我們就開始來製作拓印吧!

首先,我們要拿一點膠水(約5毫升)與約5毫升的水拌勻。要攪拌到不是很粘手的狀態就好了。若發現粘手,那麼就加大約1毫升的水;若發現一點也不粘手,那就得加約1毫升的膠水。攪拌均勻以後,我們進入下一個步驟。

我們將攪拌好的混合物用毛筆塗在端硯的圖案上,還要敷一層塑料膜。為什麼要敷一層塑料膜呢?是因為這樣子可以防止宣紙破裂。然後用一把刷子「敲敲敲」直到將那些圖案「敲得」很明顯時,就要等待晾乾。為什麼要晾乾呢?是因為如果濕噠噠的話,宣紙就會很快破裂。我有一個可以快速晾乾宣紙的好建議:我們可以用宣紙(或紙巾)「敷」在圖案上,然後用刷子「敲敲敲」,就像敲端硯的圖案那樣,因為這樣這張紙可以吸走多餘的水分,水分沒了,自然就會幹。當晾乾時,即可進入下一個步驟。

接下來,拿一點點墨汁(或用端硯磨出墨汁),拿一個「小布包」沾上一些墨汁,在圖案上面輕輕地拍打,直到把那些圖案「點」出來為止。「點」完後,可以用毛筆寫上自己的名字。例如:葉頌煒。如果用繁體字來寫會更好看。

在第三個步驟時,我們說到了用端硯磨墨汁。那麼,怎樣「研磨墨汁」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在端硯里倒入一些清水。然後,用墨碇來磨端硯,使水變得越來越黑。最後,就可以用來寫字或畫畫啦。是不是很簡單呢?你學會了嗎?

端硯的學問

東莞報業小記者 黃學鈞

今天,東莞報業小記者們興高采烈地來到東莞市錢幣博物館。小記者們今天又要採訪哪位人物呢?他就是來自肇慶端硯世家的程振良大師。

提起端硯,或許大家早有耳聞,它是中國古代文房四寶之一。硯的歷史十分久遠,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硯」也稱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發展而來。漢代以後,硯台的材質豐富起來,石硯、瓦硯、瓷硯、玉硯、金屬硯、漆砂硯……品類多樣,異彩紛呈。端硯始於唐代,現唐墓出土的端硯可為佐證。從唐李肇《國史夕補》中所記「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中可知,端硯在唐朝中期已為文人墨客普遍使用。

端硯的基本結構由六部分組成,即硯堂(墨堂、硯心)、硯池(墨池)、硯額(池頭)、硯唇(硯緣)、硯底。

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主要的工序有採石、維料制璞、設計、雕刻、磨光配盒等。

硯石自古以來都是手工開採,採石工序需要掌握硯石生長的規律,看清石壁和石脈,從接縫處下鑿,才能保住硯材的完整。所使用的工具以鑿為主,長短有異,大小不一,精細不同,每個石工都會必備三四十把。

制璞維料又稱選料制璞。開採出來的硯石經過篩選後,將有瑕疵的,或爛石、石皮去掉,剩下「石肉」,再根據硯石的天然形狀鑿成長方形、圓形等硯形硯式的硯璞,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

端硯設計要求因石構圖,除了傳統硯形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皮或石材的凹凸皺褶等瑕疵部分,彙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變瑕為瑜,充分展現硯石最佳品相。

雕刻藝人對硯璞因材施藝,根據設計進行雕刻。雕刻技法上有浮雕、透雕、圓雕、線雕等,要求雕刻線條清晰、細膩、流暢。優質硯石一般不雕或少雕,稱為平板硯。

硯石磨光的工序首先用油石細河砂粗磨去鑿口、刀路,然後再用滑石、細砂紙反覆磨滑,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墨潤石」,過一兩天後褪墨處理,使硯堂細膩潤滑。

硯盒的造型一般按硯台形狀而定,材質以木料為常用,講究者會選用紫檀、雞翅木、黃花梨等名貴木材。盒面上往往雕花、刻字,甚至用金玉鑲嵌等加以裝飾。以錦盒裝硯也很普遍。

以上就是端硯的歷史、結構和製作工藝。在今天的活動現場,小記者們還體驗了「拓硯」,用薄薄的宣紙蓋在硯台上,一塗,一壓,一拍,一晾乾,這樣你的硯台圖形就出來了!非常有紀念價值。

通過今天的學習和了解,小記者們收穫良多,受益無窮,我們一定會把這門手藝傳播開去。

轉載自:東莞時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莞地方新聞 的精彩文章:

東莞有位社工在4年多時間裡志願服務時數達250小時
東莞力爭數字經濟走在全省前列

TAG:東莞地方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