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當佛陀知道弟子想還俗時是怎麼辦的?

當佛陀知道弟子想還俗時是怎麼辦的?

宗立法師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中。

佛陀座下有位弟子,名字叫做二十億耳,他住在耆闍崛山中,常常精勤用功修習菩提分法。

這一天,二十億耳自己一個人獨處禪思,他苦於自己日夜精勤用功,修行卻毫無進展,於是心想:「我在世尊的弟子之中,也算是很精進的了,為了修行廢寢忘食。

但是其他人都紛紛證得阿羅漢果了,只有我還是凡夫一名。

難道我真的不適合修行嗎?

算了,好歹我家裡也算是土豪。

我乾脆還俗回家,好好奉行布施修福,將來還可以得享天人之樂呢。」

二十億耳的念頭剛動,遠在迦蘭陀竹園中的佛陀就已經知道了他的心思。

於是佛陀對一位弟子說:「比丘,你快點耆闍崛山去找二十億耳,然後告訴他:『世尊找你。』」

這位弟子奉命而去。

不久找到了二十億耳,然後向他轉達了佛陀的召喚。

二十億耳心想:世尊找我有什麼事呢?也罷,還俗之前再見一見世尊,當面感謝他的教導之恩吧。

於是他連忙來到世尊面前,恭敬頂禮世尊,然後退坐在一旁。

佛陀宛然一笑,對二十億耳說:「比丘,你剛剛獨自一個人禪思的時候,心裡是不是在想:

『我在世尊的弟子之中,也算是很精進的了,為了修行廢寢忘食。

但是其他人都紛紛證得阿羅漢果了,只有我還是凡夫一名。

難道我真的不適合修行嗎?

算了,好歹我家裡也算是土豪,我乾脆還俗回家,好好奉行布施修福,將來還可以得享天人之樂呢。』」

二十億耳一聽佛陀的話,如同遭受了晴天霹靂一般,心中想:完了!完了!世尊他知道我的心思啊!」

登時他嚇得汗毛直豎。

於是他老老實實地說:「是的,尊敬的世尊。弟子是這麼想的。」

佛陀絲毫沒有責怪他的意思,而是慈悲地問他道:「二十億耳,我的弟子,我如今問你一個問題,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如實地回答我。

你在俗家的時候,是不是善於彈琴呢?」

二十億耳一聽是這個問題,心裡登時鬆了口氣,回答道:「是的,世尊。」

佛陀見他放鬆下來了,笑了笑,又問道:「在你彈琴的時候,如果琴弦太緊,那可以彈出微妙和雅的琴音嗎?」

這時,二十億耳徹底放鬆下來了,他原本緊繃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當然不,世尊。琴弦太緊是無法彈出美妙的琴音的。」

佛陀又緊接著問道:「那如果琴弦將琴弦放得很松的時候,可以發出微妙和雅的琴音嗎?」

二十億耳毫不思索地回答道:「這自然也不行的,世尊。」

佛陀笑著說:「這麼說來,需要好好的調教琴弦,讓琴弦既不松,也不緊,這樣才能發出和雅的琴聲嘍?」

「世尊,正是如此。」二十億耳已經徹底忘記了剛才的緊張。

這時,佛陀慈悲地對二十億耳說:「親愛的弟子,修學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修行的弦綳得太緊,精進過緊了,就容易增加掉悔;如果修行的弦綳得太松,精進過緩,人又容易懈怠。

所以,你再回去試試,平等修習,不要執著,不要放逸,不要取著於相。

相信這一次,你一定會有所體會的。」

二十億耳聽了佛陀的勸喻,心中很是歡喜,於是向佛陀恭敬頂禮之後,又回到山中繼續修行。

這一次,二十億耳心中常常思惟世尊所說的彈琴的譬喻,平等修習,既不緊,也不松。

很快,他就煩惱皆盡,心得解脫,證得阿羅漢果。

這時,二十億耳尊者得到了解脫的喜樂,心想:我能夠得證阿羅漢果,都是因為世尊的教導。我應該向世尊彙報這個好消息!

於是,二十億耳尊者來到佛陀面前,恭敬頂禮,然後謙虛恭謹地向佛陀述說了自己證得阿羅漢果的經過。

佛陀聽了他的講述之後,很是為他高興。在場的佛弟子們也很受鼓舞。

當二十億耳尊者作禮離開之後,佛陀對弟子們說:「弟子們啊,心善解脫的人,應該記住好好記住我將要說的話:

就像二十億耳比丘剛才所說的,講述自己證悟的過程時,要以智慧為念而做正說,既不誇耀自己,也不貶低別人。

而不是像那些增上慢者一樣,毫無證悟,卻自誇已經得到了果位,自取其禍。

你們要牢牢記住啊!」

按語:

修行之路是漫漫又長遠的。

太過精進,容易三分鐘熱度,當熱情消散的時候,就退心了。

太過放逸,則容易懈怠,一直地拖延,也提不起勁來修習了。

一如佛陀所說:修行要持中道,在自己放逸的時候,要敦促自己好好用功;在自己太過精進的時候,又要提醒自己適當地休息,不要過於疲勞。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修行不能等,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應該如何把握個中的度,就需要按照自己的能力慢慢調整了。

而得到進步的時候,也不應該得意忘形,應該學習二十億耳尊者,感念師恩,既不自誇,也不貶他。

這樣,修行的路才會走得更加長遠。

阿彌陀佛,願與大家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皈依的正行
義風堂堂:一段爭當背鍋俠的禪門往事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