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汶川記憶 他們的十年

汶川記憶 他們的十年

2008年5月12日

14時28分04秒

汶川地震

日曆又翻到了5月12日

時間把許多記憶稀釋,但不能忘卻這一刻。

今天的你,還記得那時在幹什麼嗎?

大部分人或許都在為災區人民祈禱吧……但若有你的親人、朋友在那裡,心情必定又不一樣,在北京西郊的雲崗,三院33所捷聯一部的操作間里,就有這樣一群人,在焦急地等待著「孩子」們的訊息。故事還要從2007年講起。

2007年的夏天,三院33所第一次去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招聘實習生,有8名學生通過面試,遠赴北京開始為期4個月的航天生活,其中有4名學生分在了捷聯一部。

當時,部門生產任務繁重,4名學生一來到這裡就和師父們一起投入到了緊張的生產中,並肩作戰的日子讓師徒、同事之間有了濃厚的感情,大家齊心協力順利完成了任務,也從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2008年初,結束實習的學生們返校完成學業,未曾想,即將畢業的他們遇上了那場災難。地震發生後,師父們第一時間就想到遠方徒弟們的安危,立刻電話打過去。

「徒弟,你還好嗎?」……

電話接通了,懸起的心就放下了一半,得知「孩子」們悉數安好,這些「家裡人」才算略作安慰。

有了之前共事的經歷,部門領導和同事們都很認可這群孩子,也非常思念他們。

後來,他們中的4人在畢業後離開四川,回到33所參加工作,劫後重逢,大家喜悅而又慶幸。

人間自有真情在,與災難和真情同在的還有跨越千里的航天夢。

來到航天三院,成為一名真正的航天人,這些來自四川孩子,比旁人更懂得珍惜當下。在33所捷聯一部、捷聯二部,他們在不斷地錘鍊中逐漸成長,到如今大都是各自崗位的骨幹人才。離鄉千里,在航天戰線上的閃光,足以證明他們的聰慧與堅強。

鄧寧

捷聯一部系統裝調人員

拍攝時,他一刻不停的忙著手上的活,硬朗的面龐上寫滿了專註。

鄧寧的家鄉在四川德陽,也是4個人中家鄉受災最嚴重的一位。近幾年回家時,他還會去漢旺走走,那兒離他的家很近。直到現在,每當看到和地震有關的東西,他仍心有餘悸。與災情一樣刻在記憶里的,還有相處僅僅數月的航天同事們來自千里之外的問候。

「記得震後的第二天,師父才打通我的電話,一部電話、十幾個同事、半個小時的問候和噓寒問暖,是我最難忘的記憶。自此,他們不僅僅是我的師父和同事,還是我的朋友、家人。」回憶當年的經歷,鄧寧稜角分明的面龐,也顯得柔軟了幾分。

2007年,生在四川、長在四川的鄧寧,看到有機會到北京實習,就毫不猶豫的報了名,也從此與北京結緣,與航天結緣。實習時,單位承擔著大量的返修工作,任務艱巨,他也因此有機會學到了很多東西。實習期間,師父對他要求高、要求嚴,同時也關愛有加,同事間的關懷讓他倍感溫暖親切。因此畢業後,得知有機會再回來,而且還是回到捷聯一部工作,他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來北京的票。

「在北京,捷聯一部就是我的家,我願意為這個家奔波,願意為這個家努力。我的工作崗位雖然很普通,但領導和同事都給了我充分的耐心,不斷地培養並幫助我成長,這份寬容和期待,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十年過去了,鄧寧如今已經在北京安家立業,一直從事系統裝調,也做過一些班組的管理工作。因為經歷了地震,他變得更為豁達,也學會了珍惜,對生活,也對工作。

趙一霖

捷聯一部系統調試人員

地震發生的時候,趙一霖正在四川自貢的一個小樓里做設備維護。雖然地震對當地沒有毀滅性破壞,可地震時他躲在小樓平台看到的場景、以及當時對地震的恐懼,仍歷歷在目。

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他來到航天三院實習,從事航天事業的職業榮譽感給了他對這份工作的嚮往。而實習生活中,同事之間的團結與友善,師父的悉心指導,領導的熱情關懷,都堅定了他遠離家鄉到33所工作的信念。

十年期間,趙一霖一直在捷聯慣導一部從事系統調試工作,期間還承擔過電路調試任務,對工作爛熟於胸的他更自信了,學習和創新的慾望更強烈了,也開始動手做一些小改進、牽頭做一些小優化。回憶這十年的工作生活,趙一霖這樣說:

「這十年在北京工作和生活都比較順利,雖然現在我還是單身,但能夠在大災面前躲過一劫,而且有這麼好的工作環境,還是覺得很幸運。」

陳剛建

原捷聯二部系統調試人員

陳剛建是個重慶人,地震發生的時候他在成都,當地震感並不強烈,但是來自北京同事們關切的問候,卻讓他記憶猶新。實習期間他在捷聯一部的師父、部門主任、黨支部書記紛紛在電話里詢問他的安危,讓他很受感動。

畢業後,陳剛建接到了來自33所人事部門的電話,詢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到33所工作,帶著對航天戰友們的感情,仗著年輕的一股子闖勁,陳剛建決定遠離家鄉來到北京,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從事慣導系統調試工作。有些產品需要到現場進行安裝調試,經常還會有現場維護、維修的任務,一年的時間經常有大半時間都在外奔波。長期出差的辛苦並不妨礙他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我們工作的環境氛圍好啊。我們主任對我非常關心,彙報工作的時候經常會問我生活上有沒有困難,同事相處也特別融洽,像一家人一樣。」

由於和女友長期異地的原因,陳剛建在今年4月離職回到了重慶老家,在採訪的過程中,「捨不得」是他常常掛在嘴上的話。離開了工作近十年的航天崗位,領導與同事的挽留更增加了他的不舍。

「肯定還是喜歡這個工作,但是沒有辦法,個人問題要趕緊解決,還有父母都需要照顧。」

也祝福這個曾經的航天人,未來的一切都越來越好。

張偉

捷聯二部系統生產調試人員

在4人中,張偉是唯一的一個非「川渝」子弟,他是安徽人。地震發生的時候他剛好回了老家。看到新聞的他一直焦急地聯繫老師和同學,卻由於通訊中斷一直聯繫不上,直到第二天才接通電話,得知老師和同學都平安無事。

在33所工作期間,張偉一直從事捷聯慣導系統的生產和調試工作,和陳剛建一樣,出差進行安裝、調試和售後工作是他的工作常態,2017年全年出差時間接近200天。出差任務通常時間長、任務重、條件艱苦、技術要求高,現場工作涉及單位眾多,進度情況與技術條件往往參差不齊,統籌協調成為難事,但聊到工作,張偉並沒有抱怨。

「還記得那年,我們參與安裝調試的裝備交付列裝,我的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能為我們國家的國防事業添磚加瓦,我很榮幸」。

十年的航天經歷,張偉收穫了很多,也在北京成了家,有了孩子。

談起這十年,張偉有很多感慨:

「我是幸運的,加入航天,讓我明白家國事業如何築起,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我把最美好的十年獻給33所,獻給航天事業,我無怨無悔!」

圖為張偉、趙一霖、鄧寧的合影

歲月流轉,人海蒼茫,相隔千里的我們共同在這世上經歷滄桑,也因為特別的緣分,共事於航天戰線,踐行「航天報國」的誓言,見證「祖國復興」的偉業。十年的時間,滄海桑田一切都在改變,不變的是我們對逝者的緬懷,是我們對汶川的祝福,是我們一刻不停的腳步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 ? 三院33所

文攝 ? 竇茂蓮 王迎東

編輯? 王賽

校對? 簪子

監製?鄭貴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航天科工 的精彩文章:

「尋找少年航天員 我在空間站一天」
前方高能預警,導彈來襲!

TAG:中國航天科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