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論語》悟人生

讀《論語》悟人生

讀《論語》悟人生

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吧,那時我偶得了一片光碟,朋友甚是神秘地告訴我: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禮物哦!我半信半疑地展開一看,是台灣王財貴教授的《談經典》。

足足看了一個早上,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王財貴教授如是說:

外國人認為,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假如中國人只是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強大,那隻會讓西方人產生一種看法:中國是一個可怕的民族。我們除了要各方面強大外,我們的心靈也要成長,我們的文化也要再度放射光芒。我們要讓人尊敬,讓人喜愛,我們的下一代,要有寬闊的心胸,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從哪裡做起?從文化教養做起。

要傳承人類智慧,要傳承傳統,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須學會讀自己民族的文言文。

我們要通過讀孔子的書來啟發自己內在的信念。

……

我看得激情澎湃,感覺如獲至寶。這就像一份心靈雞湯注入我沙漠般貧瘠的心靈。當時的我正苦於江郎才盡,總感到知識不夠用了。教學工作遇到瓶頸,又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內心十分煩惱、苦悶。既然王財貴教授說得這麼好,這麼妙,我何不嘗試一下呢?反正都是讀書,讀多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吧?我決定拿女兒來當第一個「試驗品」。

於是,我找來《論語》,開始踐行王財貴教授的「葵花寶典」:小朋友,跟我念。我一句一句的教女兒讀《論語》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讀著讀著,女兒就給我一個小小的驚喜了。那天,女兒問我一道難題,我先幫她複習之前的教學內容,再幫她理解題意,她一下子就會做了。她高興地對我說:「原來是這樣做呀!媽媽,我懂得《論語》里一句話的意思了。」我的心裡咯噔了一下,問她:「是哪句呀?」她就搖頭晃腦地讀了起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從讀到思到運用,女兒一步就做到了。我立刻備受鼓舞。

上三年級後,女兒開始接觸奧數。當時有一本書叫《舉一反三》,裡面的題目特別難,老師每天布置一二題,她做得不亦樂乎。有一天,我悄悄走進房間,聽到她一邊做一邊自言自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看到孩子這麼投入,我的內心是非常滿意的。

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從「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到「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書越翻越薄,越翻越破。而我卻感覺女兒正在一天天成長,學習也在一天天進步。這是我未曾預料到的。為此,我更加堅信,自己叫孩子讀《論語》是正確的選擇。其實,我叫孩子誦讀《論語》,就是想讓孩子早點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相長,我在陪伴孩子誦讀《論語》的過程中,個人也有了很大的收穫。我重新認識了聖人孔子和儒家思想,明白了人生幸福快樂的根本。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孝道的闡述。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一個人,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的父親死後,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常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好的道德準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北宋時期司馬光特別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環境里只顧享樂,不注重學習和道德修養,就經常給兒子司馬康講以前祖上的貧苦生活,還寫了許多家書,叮囑兒子要把清廉的家風傳承下去。後來,司馬光去世後,司馬康牢記父親的教誨,他關心百姓疾苦,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司馬康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孝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供給父母錢財,以為讓父母衣食無憂就很孝順了。對此,孔子特別指出了「色難」的問題。「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弟子服其苦,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他的意思說:態度很難。有事的時候,做後輩兒女要幫忙做,有好吃的,要拿給父母長輩吃。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讀到這裡,我的臉紅了起來。是呀,對待孩子我們可以無限的寵溺包容,但是,面對年邁父母的嘮叨,我們是否做到寬容體諒、和藹可親呢?想到以前和父母意見相左時,我會和他們大聲爭吵;父母嘮叨不停時,我會麻木不仁地選擇不理不睬。有時稍不如意就拿臉色給他們看,我頓時感到萬分慚愧。總以為自己供給父母錢財就很孝順了,殊不知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卻是多麼不禮貌呀!父母該會多麼傷心難過呀!我是多麼不孝順呀!從此,我改變了對待父母長輩的態度。父母生我養我,為我們操碎了心,「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種謙和的態度。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他們最深。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發自內心深處的微笑,會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

我的教學工作也不斷地受到啟發。子曰:有教無類。孔子認為無論平民還是貴族,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受到教育。以前,自己年輕氣盛時,對待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就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對待優生總是溫言軟語,而對待差生,往往因為恨鐵不成鋼,我會氣得朝他們大聲喊叫,甚至會說一些難聽的話來刺激他們。但是,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領悟到教育是公平的,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享受教育的權力。聖人的話就像太陽的光輝一樣照射進我的心靈。現在,我每接過一個班級,我總會默默地對自己說:要愛他們,要想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他們。因為秉持這種理念,師生關係特別和諧融洽,我是能接受並寬容體諒孩子們的過錯了。

但是,孔子對待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教法。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句話包含了洞察一切的高度教學智慧。他告訴我們對不同的學生要因材施教。我想起以前常常因為學生老是學不會而把他們留到12點多,結果師生累得筋疲力盡卻收效甚微。那時候怎麼沒想到是因為學力不同的緣故,每個人擅長的方面也不同呀?求同存異吧,從此,我便設置了不同層次的作業,把自己和學生都解脫了出來。

當然,看到宰予晝寢,孔子很生氣,他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讀到這裡,我不禁啞然失笑,這裡的孔子走下神壇,變成了一個平凡的老師,面對無心向學的學生,老師也很無奈,能有什麼辦法呢?只好這樣罷了。有時候,教育真的不是萬能的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我領悟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習方法比教給知識重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要讓學生愛上學習就必須培養學習興趣。培養複習習慣特別重要。「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細心觀察了一些學霸,全都擁有這一良好習慣呀!

無論是女兒還是我,我們都從《論語》中受益,在誦讀的過程中得到心靈成長,開啟人生智慧。其實,《論語》就是孔子的人生經驗,他以大智慧教導我們如何在世間做人處事。宋初宰相趙普憑半部《論語》治天下。梁啟超稱《論語》為二千年來中國人思想之總源泉的傳世經典。澳洲《堪培拉時報》1988提出: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智慧。

我們是何等幸運,可以生在中國,又值遇《論語》,讀《論語》。《論語》會成為一面鏡子,讓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行為。讀《論語》,會讓我們從中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讀《論語》,會讓我們的內心歸於平靜,會讓我們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

薄書一本,常讀常新,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山二實小悅讀共同體 的精彩文章:

TAG:東山二實小悅讀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