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樣的陪伴是「高質量陪伴」?

什麼樣的陪伴是「高質量陪伴」?

圖源:freepik

相信很多父母對於「高質量陪伴」的說法都非常熟悉了,但是,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疑問:到底什麼樣的陪伴才稱得上是「高質量陪伴」呢

事實上,如果要我給出高質量陪伴的時候應該說什麼具體的語言,或者做什麼標準客觀的具體行為,我是沒有辦法在一篇文章里做到的。 因為這裡有很多的變數,比如孩子的年齡、孩子的性格、孩子所處的狀態和情緒、家裡孩子的數量、父母的時間安排等等。

雖然沒有辦法給一個適用於每對親子的模板的,但是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高質量陪伴的共性特點。

1

流暢的肢體姿勢和接觸

高質量陪伴的過程中,親子之間的肢體碰觸是十分自然流暢的。比如,當父母坐在旁邊時,孩子會在靠近父母尋求幫助或者親近感的時候,很自然靠近父母的身體,同時把手放在父母的膝蓋上,或者是做到父母膝蓋上,摟著父母的頸部。

同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身體碰觸也是很自然而然接受,同時也會讓自己的身體自然而然朝向孩子的方向。

圖源:freepik

在做親子依戀視頻評估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用的一個詞是「剪影」,意思也就是從側面看過去,有一對親子在窗戶里溫馨互動,我們所看到的窗戶上的投影那樣。

在不那麼高質量的互動,甚至是非常差的互動中,這種流暢的肢體語言很難看到,要麼是父母處於指責的姿勢、控制的姿勢、忽略的姿勢、排斥推開的姿勢,要麼孩子處於哭鬧發脾氣的姿勢、害怕退縮的姿勢、或者僵硬的小心翼翼的姿勢等。

2

活動中的孩子主導和「雙人探戈」

很多父母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下班到孩子睡覺前的幾個小時,大家都希望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和孩子儘可能多互動和遊戲。當時有時候反而因為這種「急切」導致操作中的一些不恰當。

比如,曾經有父母諮詢我,他們覺得孩子每天只是對玩「過家家」遊戲感興趣,不喜歡玩積木或者看書,這對父母覺得只玩過家家遊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沒有幫助。所以,每天父母回到家以後總是想要讓孩子玩積木和看書,可是每次孩子都只是興趣缺缺,不能集中注意力。父母覺得非常著急,也經常容易沖孩子發脾氣。

其實這裡父母的期待和定位首先就需要做一些調整,我們以大人的視角和功利心來幫助孩子決定孩子「應該」玩什麼怎麼玩是不合適的。在遊戲的過程中,我們更提倡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導,然後父母在孩子主導的遊戲中跟隨、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度的引導,從而和孩子一起讓遊戲更有趣,更深入,而且很多內容其實可以在更深入的遊戲中。

圖源:freepik

這裡的「跟隨」和「引導」其實有時候也需要父母了解一些小技巧:

比如孩子向父母展示某些東西的時候,父母給予及時的回應,並盡量多使用開放句式,少用封閉句式。例如,我們可以問:「咦,這個小熊在看什麼呢?」,而不是說「這個小熊看到了貓頭鷹,是不是?」

比如當在跟隨過程中我們需要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孩子想要自己一個人玩的時候,我們可以陪伴不打擾,而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給予適度的幫助和引導。例如,「這個問題媽媽也要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呢?來,我們試一試,咦,好像不對。嗯,我們在想想其它辦法,你要不要試試這樣行不行?……」

比如當孩子向我們展示自己的遊戲成果時,我們及時給予積極回應:「哇,你是怎麼做到的?」,或者「這個看起來好酷啊,你教教媽媽吧」,或者「這裡有個地方需要很難發現呢,你肯定剛才很認真觀察了!」……

…… ……

圖源:freepik

總之,依戀理論模型中把這種互動比喻成「流暢的雙人舞」,自然、流暢和享受,所以,咱們如果在跳雙人舞的時候總覺得吃力難受,那還是需要有意識學習和練習一下的。

徐桂鳳

美國發展心理學碩士、愛荷華大學在讀博士。擅長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及常見行為問題等。有相關需求可在怡禾健康上向徐醫生諮詢。

END

為大家分享實在又實用的心理學,為你的心靈找到正確的療愈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怡禾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只會回答「不知道」

TAG:怡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