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遠征軍喋血奮戰、屢挫敵鋒,但何為未能挽回緬甸戰場的頹勢?

中國遠征軍喋血奮戰、屢挫敵鋒,但何為未能挽回緬甸戰場的頹勢?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作戰失利後,分兩路向雲南和印度退卻。

第5軍軍長杜聿明鑒於入緬戰敗,將為印人所不齒,拒絕執行史迪威要他率第5軍退入印度的命令,執意率第5軍回國。

杜聿明

遠征軍第66、第6軍也於同期向雲南撤退。第66軍歷經艱險,至1942年9月5日才突破重圍,退至滇西碧江。因三面受敵,第6軍最後放棄景東,撤回滇南。

撤退途中

中國遠征軍在撤退途中,由於指揮錯亂,環境惡劣,致使各部隊被敵殺傷,落伍、染病、死亡的比血灑戰場的還多。如第5軍入緬42000人,撤回20000人,戰鬥死傷7300人,撤退死傷14700人,為作戰死亡的一倍多。遠征軍入緬10萬人,撤到滇西和印度的僅4萬人左右,足見其損失之慘。

遠征軍撤退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防禦戰中英勇拼殺,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其發動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打擊。遠征軍多次救援英軍,創造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棠吉恢復戰等出色戰例,使中、外、敵、友莫不驚嘆欽佩。

但是,遠征軍的喋血奮戰並未能挽回緬甸防禦戰的頹勢,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日軍早已對東南亞地區各方面情況作了廣泛調查,並積累了一定的山區叢林作戰經驗,準備充分,加之開戰不久,即掌握了緬甸制空權,故進展迅速。

其次,是中英兩國戰略目標不同。英國本無保衛緬甸決心,擬放棄緬甸,退保印度,中國則要確保仰光出海口,保護滇緬路的暢通。雙方戰略目的不同,在作戰行動上就很難協調一致,相互配合。而且,英軍又存私心,很少向中國遠征軍通報軍事行動,一旦戰局緊張,即迅速撤退,不顧中國軍隊安危。

最後,令出多門,各行其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其最高指揮是史迪威與羅卓英,具體軍事行動則直接受命於蔣介石領導的軍委會駐滇參謀團;而英美則把緬甸劃入英國負責的南太平洋戰區轄制下的東南亞戰區,結果令出多門,既沒有制訂協調一致的作戰計劃,又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指揮。其失敗勢所難免。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他身為最高指揮官卻在關鍵時刻率部撤退,商丘三日內落入日軍之手
這個國家在明末清初時頗為抗拒清,最後重新被納入宗藩關係體系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