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背了那麼多辛棄疾的詞,竟不知他是武林高手!

背了那麼多辛棄疾的詞,竟不知他是武林高手!

原標題:背了那麼多辛棄疾的詞,竟不知他是武林高手!


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1150年,安徽亳州。


清晨,史館編修劉瞻私塾里,


激蕩著一片琅琅書聲。


青衫少年党懷英上完茅廁歸來,


一翻書,臉上青筋暴起,


只見書頁上寫著兩字——宋犬。


党懷英彈身而起:「誰幹的?」


七八個身穿華服的少年衝過來,


將他圍在中間:「我們寫的,咋地?」


一見這陣勢,党懷英嚇壞了,

哆嗦道:「憑什麼這樣說我?」


華服少年們頓時哄堂大笑:


「你乃宋朝遺民,不是宋犬是什麼?」


這時,門「吱呀」一聲開了,


一個稚嫩又洪亮的聲音響起:「我也是宋犬。」


華服少年們回頭一看,


只見門口立著一個十來歲的小孩。


小孩攥著拳頭,怒目圓睜:


「誰再說這兩字試試?」


一華服少年大笑道:「宋—犬—」

話音未落,那小孩抄起一凳子,


朝著華服少年的腦袋當頭劈下,


「哐當」,華服少年應聲倒地。


其他華服少年先是一愣,接著沖了過去,


將小孩圍在中間,一陣拳打腳踢。


一會兒,小孩頭上就鼓起了幾個大包,嘴角也開始流血。


但他竟然沒有半點畏縮,


一彎身,從靴子里抽出一把短刀,


唰唰比划了幾下,沉聲道:


「我辛棄疾的刀已久未飲血,看來今天要開葷了。」

華服少年們頓時被他的氣勢鎮住,


一個個默默退回座位,不敢作聲。




1127年1月,金軍攻陷開封城,


擄走了宋徽宗及宋欽宗,


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


住在山東歷城的辛贊一家,


來不及逃難,整個山東已被金軍佔領。


為了更好地統治山東,

金國決定以漢制漢——啟用漢人做官。


辛贊因享有才名,也被相中。


一開始,辛贊不願出仕,


但金國人給了他兩個選擇:


「要麼做官,要麼死。」


迫不得已,他做了山東譙縣縣令。


雖然做了金國的官,但他一直心繫大宋,


一直尋機「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


1140年5月28日,


辛贊的孫子呱呱墜地。

抱著孫子,他喜不自勝,


「我早就給你想好名了,就叫『棄疾』。」


為什麼要取名「棄疾」呢?


「一是希望你一生無病無災,


二是希望你像漢朝大將軍霍去病一樣,


奮勇殺敵,光復大宋。」




辛棄疾不滿一歲的時候,


其父辛文郁就因病而亡,

於是教育的擔子便落到辛贊身上。


為了孫兒能成為「霍去病」,


辛贊耗盡心力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為孫兒找位好老師,學寫文章。


他找的老師是史館編修劉瞻,


劉瞻當時乃山東第一名師,


其門下弟子金榜題名者無數。


第二件:為孫兒遍尋好師父,學習武功。


山東有名的武將猛將,


辛贊都帶孫兒去學過藝。

第三件:為孫兒遍搜天下兵書,學習兵法。


一有空,他就帶著孫兒登高望遠,


指點山河,考察地形。


在這般教育與訓練之下,


20歲時,辛棄疾已成為「文武兵皆善」的全才。




1161年,辛棄疾21歲了。


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辛贊因病去世。

辛棄疾孑然一身,再無牽掛。


第二件:金軍開始出兵南宋。


金國皇帝完顏亮喜歡聽曲,


有一天,他聽到了柳永名作《望海潮》: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聽,完顏亮就迷醉了:


「臨安城(杭州)如此之美,怎可不屬於我大金國呢?」


他立馬召集60萬大軍,


「出發,覆滅大宋。」


這完顏亮可是一位生猛人物。


他的皇位就是篡位得來的,


為此,他殺了很多皇室宗親,


最後,連自己老婆也殺了。


他有一個堂弟叫完顏雍,


這完顏雍也非常有才能,


所以完顏亮做了皇帝後,便一直提防他。


最後提防得都睡不著覺了,


便叫完顏雍把妻子送到京城做人質。


完顏雍之妻知道完顏亮好色成性,


怕受辱,於是在進京途中自殺了。


臨死前,她給老公留下一封遺書:


「卧薪嘗膽,待時而奪帝位。」


所以,當完顏亮正與南宋打得不可開交時,


這完顏雍便出來搗亂了——他在遼陽登基稱帝。


由於完顏雍有德又有才,


所以金國大後方的人都很擁戴他。


這下,大金國頓時亂套了。




1161年9月,山東亳州。


一土墩之上,並立兩人。


一個是瘦弱的党懷英,


一個是高大的辛棄疾。


兩人皆是劉瞻最好的學生,也是最好的朋友,時稱「辛黨」。


辛棄疾率先打破沉默:


「懷英,如今金國大亂,我們招兵起義吧,待機回歸大宋。」


誰知党懷英搖頭說道:


「我出生於金國,為何要回大宋?」


辛棄疾愣了一下,銳聲道:


「你我祖籍可都是大宋,你先祖還是大宋開國名將党進。」


党懷英一聽,高聲反駁:


「那又如何?孔夫子說過: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如今大宋皇帝昏庸無能,


而大金完顏雍德才兼備,


你我應該擇明君而事。」


辛棄疾聽罷,悲聲大笑道:


「朱熹先生有句話說得好,


朋友,以義合者。


你我既然志不同義不合,


那兄弟之情就到此為止了。」


說罷,他抽出寶劍,


割下一片衣襟,飄然而去。


身後,傳來党懷英的聲音:「你就等著走岳飛的老路吧!」


此時,他倆決不會料到未來,


一個會成為大金文壇領袖,


一個會成為南宋文壇領袖,


文學史上並稱「南辛北黨」。




金國大亂,漢民起義四起。


1161年10月,辛棄疾也組建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軍,


英勇善戰,打了幾個小勝仗。


但起義軍中最強大者是耿京,


濟南府農民頭子耿京,


召集一幫兄弟起義,


很快聚起了二十幾萬人,


並攻破了萊蕪、泰安兩城。


辛棄疾見狀,立馬率軍投奔耿京,


「我兩千人,不足以成大事也。」


歸附耿京,既顯示了辛棄疾的遠見,


又展現了他甘居人下的非凡氣度。


耿京的兵將全是大老粗,


所以見辛棄疾前來投奔,高興壞了:


「你負責文書起草,掌管義軍大印。」


有個叫義端的僧人,


平時喜歡談論軍事,


辛棄疾與他有些交情。


金國大亂時,義端也組織了一千多人造反。


辛棄疾便去勸說:「人少難以成事。」


於是義端也率隊歸附了耿京。


但沒過多久,完顏雍就組建起了一支非常強悍的軍隊。


各地義軍,被紛紛擊潰。


這時,義端便動起了心思。


有天晚上,待辛棄疾睡熟後,


他悄然入屋,盜走了大印,


然後直奔金營,欲邀功請賞。




辛棄疾一早醒來,


發現大印丟失,立馬上報耿京。


《宋史》是這樣記載的:

義端一夕竊印以逃,京大怒,欲殺棄疾。


棄疾曰:丐我三日期,不獲,就死未晚。

耿京大怒,拔劍欲殺棄疾。


辛棄疾單腿跪地,慨然道:


「給我三天時間,抓不住義端,你再殺我也不遲。」


耿京道:「那就給你三天。」


辛棄疾跨上駿馬,疾馳而去。


狂追兩日後,義端已背影在望。


義端見逃走無望,立馬翻身下馬,


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辛兄弟,念在往日情分上,就饒了我這條小命吧!」


辛棄疾跳下馬來,拔出佩刀:


「你我往日雖有朋友情分,


但盜印之時,你已負家國,


我豈能容你這賣國求榮之徒。」


說罷,寶刀閃電般揮出,


義端不及躲閃,人頭已落地。


從此,耿京更加倚重辛棄疾。




後方大亂,完顏亮慌了。


怎麼辦呢?


是繼續攻打宋朝,還是回去收拾完顏雍?


一番思量後,他決定:


先滅大宋,再回師收拾完顏雍。


於是,他在揚州發起了渡江戰役,


但由於金軍不習水性,


數次渡江都慘敗而歸。


完顏亮心裡更慌了,下達死命令:


「必須拿下,拿不下全部殺頭。」


幾個大將一聽,臉色大變,


於是私下商議:「你我腦袋反正已難保,與其如此,不如殺了完顏亮,擁護完顏雍。」


當晚,完顏亮正在睡覺,


突聽外面殺聲震天,


他以為宋軍攻到,急忙奔出大帳。


剛出帳門,亂箭如雨射來,


他不及閃躲,便已成馬蜂窩。


完顏亮一死,金兵退回北方,


開始全力鎮壓各路起義軍。


義軍多是烏合之眾,


哪裡是金國正規軍對手,


紛紛敗退,潰不成軍。




「這樣下去,我們也會完蛋。」


辛棄疾急忙找耿京商議。


耿京點頭,嘆氣問:「是啊,現在如何是好?」


辛棄疾說:「只有一個辦法。」


耿京眼睛亮了:「什麼辦法?」


辛棄疾說了兩個字——歸宋。


「我們勢單力薄,聯合大宋,


南北呼應,方可抵擋金軍。


即便哪天我們扛不住了,


也可以把人馬撤到南邊去。」


耿京甚覺有理,立派辛棄疾出使南宋。


宋高宗趙構聽說山東義軍來投,


高興壞了,立馬接見了辛棄疾,


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


任命辛棄疾為天平軍掌書記。


辛棄疾完成歸順大任後,


哼著小曲,踏上了歸程。


可剛到海州(連雲港),就聽到了噩耗——耿京被殺。


耿京手下有個頭領叫張安國,


金國偷偷派遣特使找到他:


「只要你殺掉耿京,就讓你做濟州知州。」


那晚,耿京睡得正香。


張安國帶領士兵衝進大帳,


一刀砍下了耿京的人頭。


第二天,太平軍見耿京已死,


人心立散,四逃而去。


25萬義軍,就這樣土崩瓦解。




聞聽耿京被殺,


辛棄疾立馬紅了眼。


策馬飛奔回山東,


找到散落的舊部:


「耿大哥被殺,有誰願意和我一道,追殺張賊?」


有幾個部下站出來勸說:


「張安國現已投奔金營。


金營足有強兵五萬人,


我們前去追捕,無異於送死,


不如先避避,日後再圖大事。」


辛棄疾抽出寶劍,一拍桌子,


臉上青筋暴起,昂然說道:


「身為男兒,自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今日若為追殺張賊而死,


那也死得快意,毫無遺憾。」


大家被辛棄疾氣勢所染,


心中頓時盪起萬丈豪情。


辛棄疾舉起寶劍,振臂高呼:


「有誰願和我一道追殺張賊?」


一人舉起了手,又一人舉起了手……


片刻間,舉手者已連成一片。


辛棄疾連叫三聲「好好好」,


然後從中挑選了50名壯漢。


每人手提長刀,翻身上馬。


那張安國投奔金營後,


被授予濟州知州,喜不自勝,


與金將正在大帳中喝酒作樂。


突聽外面蹄聲如雷,由遠而近。


張安國與金將們急忙奔出大帳。


此時,辛棄疾已逼近金營。


只見他一把扯開衣襟,


現出堅實隆起的胸肌,


舉刀振臂一呼:「殺啊……」


五十舊部舉刀相和:「殺啊……」


聲勢之盛,猶如千軍萬馬。


金兵見此陣勢,頓時嚇蒙了。


來不及反應,辛棄疾已率兵殺到。


唰唰唰,唰唰唰——


數名金兵人頭已掉落在地。


刀光起落間,金兵紛紛退讓,


辛棄疾很快就已殺到大帳前。


張安國見辛棄疾提刀殺來,立馬舉劍相迎。


「哐當」一聲,他手中之劍已被大刀震飛。


他轉身欲逃,剛邁出兩步,


辛棄疾的刀背已猛然襲來。


「嚓」地一聲,他被拍昏在地,


辛棄疾一彎身,將其提上馬背。


然後舉刀大呼:「撤——」


一隊人馬,便疾馳而去。


宋洪邁在《稼軒記》里這樣記載:

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


如挾毚兔,束馬銜枚,


間關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


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


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宋高宗趙構聽說後,下巴都驚掉了,


接連感嘆了三聲:「真是英雄了得。」


這一年,辛棄疾才22歲。



拾壹


1162年,辛棄疾投奔大宋後,


一心想帶兵打仗,


哪知卻被宋高宗任命為江陰簽判,


簽判是文職,辛棄疾非常失望。


辛棄疾哪裡知道,


宋高宗壓根就不想收復北方。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宋高宗趙構退位,讓位於宋孝宗趙昚。


趙昚也一直夢想光復中原,


一上位,便任命主戰派老將張浚為樞密使,商議北伐。


樞密使,相當于軍委主席。


聽說要北伐,辛棄疾高興壞了,


立馬找了個機會去拜見張浚,


並獻上一條良策——四路佯攻。


「從關陝、西京、淮北和海上發動四路佯攻,


調動駐防淮河的金兵去應付,


待其江淮前線空虛之時,


我們以數萬精兵奇襲之,


便可一舉收復山東。」


張浚聽了辛棄疾建議後,


表面應和說:「我再想想。」


但心裡卻暗罵道:「你一個小屁孩,懂毛啊!」


他沒有採納辛棄疾的建議,


1163年,貿然啟動了北伐戰爭。


張浚雖是老將,卻志大才疏,


不善用計,只知一味猛攻猛打,


結果在安徽符離,被金軍打得落花流水。


宋軍全線崩潰,溺死者不可勝數。


這就是著名的「符離之敗」。



拾貳


宋孝宗不得已,罷黜了張浚


然後下罪己詔,遣使與金議和,


簽訂了屈辱和約——隆興和議。


割讓六州與金,每年進貢銀20萬兩,絹20萬匹。


宋孝宗本來雄心勃勃,


不料卻遭遇當頭一棒,


從此便對北伐心灰意冷。


朝廷上下,瀰漫著畏金情緒,


幾乎沒有人再敢談論北伐。


這時候,辛棄疾站了出來,


直接向宋孝宗獻書,


遞上了十篇關於抗金的軍事論文,


分別為《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


「不可因苻離一挫改變恢復大計,


金軍不是不可戰勝,但得講策略。」


這十篇軍事論文從十個方面出發,


構建了光復中原的宏偉戰略。


即便現在看來,這十篇論文也極具軍事價值,所以史稱「美芹十論」。


只可惜宋孝宗已經心灰意冷,


所以「美芹十論」就此石沉大海。


辛棄疾很是失望,終日以酒解愁。


1170年,宋孝宗召集群臣討論「南北問題」。


其他大臣都順著宋孝宗的意思說,


但辛棄疾卻直接說出了心中所想:


「皇陵尚在河南,怎能忘了北伐……」


《宋史》記載了這場對話,


說辛棄疾「持論勁直,不為迎合」,


大實話,自然不招皇帝喜歡。


所以他被調任司農寺主簿,


負責後勤事務和糧農事宜。


遭遇冷眼,辛棄疾依然放不下北伐,


不久,他又獻上了九篇軍事論文——論用人,論長期作戰,論敵我的長短,論攻守,論陰謀,論虛張聲勢,論富國強兵,論遷都,論團結。


結果依然石沉大海。


辛棄疾更鬱悶了,酒喝得更多了。


1171年,元宵節,


辛棄疾飲酒之後,


目睹滿城火樹銀花,心中感懷,


寫下了那首《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表面看是講男女情愛,


實際上辛棄疾寫的是自己。


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


正是辛棄疾的自我寫照,


寄託一種沒有知音,只能孤芳自賞的感慨。



拾叄


1172年,辛棄疾終於迎來了一個展示才能的機會。


滁州這個地方,


前幾年因為屢遭戰禍,民窮財盡。


這三年又連遇災荒,所以難民四起。


這些難民,要麼聚眾鬧事,


要麼成群結伴,逃亡金國。


這樣下去,可怎麼得了?


於是宋孝宗問丞相虞允文:「派誰去治理滁州比較好?」


虞允文說了三個字:「辛棄疾。」


辛棄疾就這樣做了滁州知州。


上任後,辛棄疾抓了四件事。


第一件:減賦稅。


大幅減輕賦稅,穩定民心。


第二件:招流散。


興修房屋和水利,提供農具和糧種,


招募流散的人員回來定居。


第三件:教民兵。


訓練民兵,加強保衛工作。


第四件:議屯田。


帶領農民流民開墾種植荒地。


四大方略一出,短短半年,滁州面貌迅速改觀。


《滁州奠枕樓記》這樣記載:


「自是流逋四來,商旅畢集。


人情愉愉,上下綏泰。


樂生興事,民用富庶。」


辛棄疾只用半年時間,就搞定了禍亂四起的滁州。



拾肆


1175年,湖北、湖南、江西大亂。


起因是因為茶稅。


「官府茶稅太重,不給我們活路。」


於是一個叫賴文政的大茶商,


便聯合各地茶商,舉兵起義。


朝廷先後派遣多名將領去平亂,


結果每次都大敗而歸。


於是宋孝宗問丞相葉衡:「派誰去平亂比較好?」


葉衡說了三個字:「辛棄疾。」


辛棄疾就這樣做了江西提點刑獄,


節制諸軍,全權負責平亂事宜。


這一下,辛棄疾樂壞了:


「俺老辛終於有展示軍事才能的機會了。」


辛棄疾一上任,使出四招。


第一招:招募敢死隊。


用高薪從駐軍中招募了一批敢死隊員,


然後強化訓練,形成精銳部隊。


第二招:分兵出擊。


將精銳部隊分成兩部分,


各率領一支熟悉地形的當地鄉兵,


一部分負責守在要害地點,


控制茶商軍活動地點人員出入,


一部分負責進山搜索追擊。


第三招:形成包圍。


從荊州、鄂州調來正規軍,


步步為營,逐漸收縮,形成包圍。


第四招:勸誘招安。


願意自首者,可放一條生路。


四招一出,茶商軍立馬分崩離析,紛紛投降自首。


辛棄疾只用了三個月,


便平了茶商軍之亂。



拾伍


辛棄疾從此成了消防隊員,


哪裡需要滅火,就把他派往哪裡。


1179年,湖南又發生了農民起義。


郴州農民因對政府「和糴」政策不滿,


(通過攤派方式強行徵購農民糧食)


於是在陳峒的帶領下起兵造反,


接連攻破了好幾座縣城。


宋孝宗慌了,立即調任辛棄疾為湖南轉運副使,協助當地滅火。


在辛棄疾的協助下,


這起農民起義被迅速鎮壓。


平亂之後,辛棄疾卻高興不起來,


他寫了一封奏摺給皇帝——《論盜賊札子》。


指出賊盜興起的根源在於官逼民反:


「陛下不許多取百姓斗面米,


今有一歲所取反數倍於前者;


陛下不許將百姓租米折納見錢,


今有一石折納至三倍者;


陛下不許科罰人戶錢貫,


令則有旬日之間追二三千戶而科罰者……」


宋孝宗讀完辛棄疾這封信,竟紅了眼圈,


立即任命辛棄疾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


「整頓吏治,寬育百姓。」


一上任,辛棄疾又幹了四件事。


第一件:彈劾貪官。


上奏彈劾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


第二件:整頓鄉社。


鄉社原是為緝盜維穩的民兵組織,


但後來被各地豪強地主統領,


蛻化成了豪強地主的打手。


辛棄疾將害群之馬一一剔除,重建了鄉社。


第三件: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一直想創建一支「岳家軍」那樣的精銳部隊,


但一直沒有機會付諸實施,


這次做了地方一把手,終得良機。


於是他挑選了2500人,親自訓練,


組建了一支步兵二千人、騎兵五百人的飛虎軍。


這飛虎軍實在是太厲害了,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北虜頗知畏憚,號虎兒軍。」


「雄震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金國軍隊,最怕飛虎軍。


第四件:開倉賑災。


當年湖南三州大災,


辛棄疾便開倉賑災,


動用了十萬石樁積米救荒。


這四件事,樁樁是大好事,


但損害了一些官員和豪強的利益,


辛棄疾因此而被很多人視為「眼中釘」。


於是,一批人開始了告御狀:


「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


「結黨營私,欺辱領導。」


「私自組建飛虎軍,一旦失控,將成朝廷大禍患。」


宋孝宗一看奏摺,嚇壞了,


立馬將辛棄疾調離了湖南。


從此,朝廷便開始防範辛棄疾。



拾陸


這一年,江西發生大旱災,


一些奸商與官員互相勾結,


囤積居奇,有糧不賣,哄抬價格,


結果引發了社會大動亂。


辛棄疾又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


再一次充當了滅火隊員。


一上任,辛棄疾便實施八字政策——閉糶者配,強糴者斬。


凡是囤積居的商人一律流放,


凡是搶劫糧食的人一律處斬。


動亂很快平息,


但辛棄疾因為動了很多人的蛋糕,


再次成為很多官員的「眼中釘」,


於是紛紛上奏摺彈劾辛棄疾。


皇帝迫於壓力,只好給辛棄疾降職。


一年裡,辛棄疾遭遇五次降職,


直到最後,被摘去所有官職。


沒想到赤膽忠心竟落得如此下場,


辛棄疾心灰意冷,便在江西上饒尋了一方地,


「高處建舍,低處闢田。」


建了一個莊園,並自號「稼軒居士」。


「老子種田種菜去,不和你們玩了。」



拾柒


隱居上饒,種菜飲酒,


辛棄疾一方面自得其樂,


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輕快好詞。


比如,《清平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比如,《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一方面,他又萬般愁苦,


因為始終放不下「光復中原」,


於是又寫了很多寄託胸中塊壘的悲情詞句。


比如,《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


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


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雲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棄疾被後人評為「詞聖」。


但他70%的妙詞,皆成於此。


「既然不能建功立業,那我只能玩玩小曲了。」



▲ 陳亮像


拾捌


辛棄疾隱居上饒期間,


有一件事必須提一提——友情。


江西鉛山《縣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辛棄疾去鉛山遊玩,


正站在樓上眺望遠方,


忽見一個人騎馬奔來。


那馬奔到一座小橋邊,


因為害怕,停下了腳步。


騎馬之人一拍馬屁股,催促馬兒跳過小橋。


一連催了三次,馬兒都不肯往前。


那人跳下馬來,拔出寶劍,


一揮手,竟然斬下了馬頭。


辛棄疾好生佩服此人魄力,


便下樓結交了這名好漢。


此人便是南宋著名狀元、文學家陳亮。


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


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其也是倡導收復中原的主戰派。


兩人一交談,脾性相投,頓時引為莫逆。


1175年,有件事載入了哲學史冊。


南宋有兩位大哲學家,


一位是朱熹,一位是陸九淵,


兩人經常為哲學問題打嘴仗。


他倆有個朋友叫呂祖謙,


呂祖謙見兩人吵得不可開交,


便想當面幫他倆調解調解,


於是邀約兩人在江西鵝湖寺見面。


結果朱熹與陸九淵大辯了三天,


依然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次大辯論,影響極其深遠,


在哲學史上被譽為「鵝湖之會」。


1188年,辛棄疾寫信給好友陳亮和朱熹,


希望再組一個「鵝湖之會」。


結果朱熹爽約了。


他的理由是——「我家中種了菊花菜,如果外出,我就吃不上菊花菜了。」


這算什麼理由?明明就是不想來。


其實,不想來的原因很簡單:


「你倆都是主戰派,我可不想受牽連。」


這一次,只有陳亮來了。


兩人同游鵝湖,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酣暢淋漓地交流了10天,


成為南宋詞壇上的「鵝湖之會」。


十天之後,兩人灑淚揮別。


陳亮剛一走,辛棄疾就捨不得了。


他立馬駕車抄近路,想把陳亮追回來。


追到蘆溪河邊的鸕鶿林時,


雪深泥滑,馬車再也無法前行。


辛棄疾悲痛不已,寫了一首《賀新郎》:

佳人重約還輕別。


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


問誰使、君來愁絕?


鑄就而今相思錯,


料當初、費盡人間鐵。


長夜笛,莫吹裂!

幾天後,陳亮收到了這首詞,


悲然下淚,也回了一首《賀新郎》:

樹猶如此堪重別!


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


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絕!


九轉丹砂牢拾取,


管精金只是尋常鐵。


龍共虎,應聲裂。

辛棄疾讀罷陳亮之詞,縱聲長嘯,


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男人友誼之高度,莫過於此。


1196年,韓侂胄掌權。


因為朱熹以前上奏皇上,


說過韓侂胄很多壞話。


所以韓侂胄一掌權,


便將朱熹道學斥為「偽學」,


信奉道學的人被斥為「逆黨」,


朱熹因此而被趕出了京城。


1200年3月,朱熹憂憤交加,病逝於武夷山。


權勢遮天的韓侂胄,


竟下令禁止給朱熹送葬。


朱熹一生,門人無數,


到死卻無一人敢來送葬。


正在此時,一個人趕來了,


這個人,就是辛棄疾。


一番祭奠後,他寫下了一句悼詞: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為公死,凜凜猶生。」


世間友情,莫過於此吧!



▲ 辛棄疾存世書法:《去國帖》


拾玖


1189年,宋孝宗退位,


其子宋光宗趙惇登基。


趙惇當了皇帝後,想做點事情,


於是又想起了辛棄疾,


任命其為福建安撫使兼福州知府。


一上任,辛棄疾又幹了三件事。


第一件:籌建「備安庫」。


當時福州常受海盜騷擾,


所以供養著數量較多的軍隊,


供養軍隊缺錢,辛棄疾就籌建了「備安庫」,


就是專門維護地方安定的專項資金。


第二件:打造萬副鎧甲。


利用籌備的「備安庫」資金,


打造了一萬副鎧甲,


並招募士兵,嚴格訓練,


希望哪天朝廷光復中原時能派上用場。


第三件:整頓吏治。


「厲威嚴,輕以文法繩下,


官吏惴慄,惟恐奉教條不逮得譴。」


這一整頓,又損了很多人利益。


於是,各種彈劾又飛向宋光宗。


宋光宗一看奏摺,這還得了,


辛棄疾被連降數職,最後被削為平民。


辛棄疾悲憤不已,回到江西瓢泉隱居,


他在詞中自嘲道:「君恩重,且教種芙蓉!」



貳拾


1203年,宰相韓侂胄感覺地位不穩,


於是便想發動北伐戰爭。


以建「蓋世功名」來鞏固地位。


宋史記載:立蓋世功名,以自固。


北伐,韓侂胄立馬想到了辛棄疾,


於是,辛棄疾就被啟用為鎮江知府。


「等了這麼多年,終於要北伐了。」


一上任,辛棄疾站在鎮江樓上眺望,


萬般思緒盡上心頭,他仰天長嘯,


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別以為我「廉頗老矣」,


老夫神勇猶在,不減當年。


上任後,老辛立即招募丁壯,


製造鎧甲,訓練隊伍,


派人前去北方卧底和勘察。


這個64歲的老頭,又「活」過來了。



貳壹


不久,皇帝老兒召見了辛棄疾。


「現在,北伐可是好時機?」


辛棄疾說了這樣一番話:


「凡今日之弊,


在乎言和者,欲終世而諱兵;


論戰者,欲明日而亟斗。」


當今最大的弊端,


在於主張和議的人,想永遠避免戰爭,


而主張戰爭的人,恨不得明天就開仗。


「北伐之事,不能操之過急,


準備妥當之後,才能開戰。」


辛棄疾這番話很快傳到韓侂胄耳里,


韓侂胄勃然大怒:「這個老不死,竟敢壞老子的好事。」


於是他慫恿朝廷群臣彈劾辛棄疾,


各種罪狀雪片般飛向皇宮。


於是,辛棄疾又被罷了官。


眼看北伐在望,卻被貶職回家,


辛棄疾激怒攻心,噴出一口鮮血。


不久,韓侂胄便悍然發動了北伐戰爭,史稱「開禧北伐」。


結果,由於準備不足,


北伐軍屢戰屢敗,潰不成軍。


這時,韓侂胄又想起了辛棄疾,


先任命辛棄疾為兵部侍郎,


接著又加任樞密院都承旨,


相當於指揮戰事的一把手,


這是辛棄疾夢寐以求的職位,


可惜來得太晚了。


朝廷任命到達鉛山的時候,


辛棄疾已經病倒在床。


1207年10月3日,


昏睡了三天的辛棄疾忽然睜開眼睛,


大喊:「殺賊,殺賊,殺賊啊!」


接著,一切歸於沉寂。


一代豪雄,就這樣閉上了眼睛。


這場北伐戰爭,最終以大宋向金獻上韓侂胄人頭結束。



▲ 辛棄疾墓


貳貳


我們對辛棄疾最大的誤解,


就是以為他是一個詞人。


其實,唱唱曲填填詞,


不過只是他排遣苦悶的業餘愛好罷了。


他寫過一首《永遇樂》,


來嘲笑自己的遭遇: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


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


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

艱辛、悲辛、酸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


「世上甜美之事,為什麼總是輪不到我呢?」


但或許,正是因為人生無比艱辛、悲辛、酸辛、辛辣,


他的詞才充滿了「金戈鐵馬」之氣,


他才因此而得以成為「氣吞萬里如虎」的詞聖。


1200年,朱熹去世時,


辛棄疾為其寫過四句悼詞,


這四句悼詞同樣適合他自己: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


孰為公死,凜凜猶生。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


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夫子說 的精彩文章:

不言之美 | 倒影里的中國,絕對美醉了!

TAG:史夫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