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能源革命與大海航

美國能源革命與大海航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其實多不是計劃的,而是被逼得——比如結婚,生孩子;同樣,歷史上很多大事件也一樣。很多時候,當我們被問及為什麼要結婚的時候,我們會說是因為遇到了對的人——其實是到了一個要結婚不結婚就很尷尬的年齡罷了,在幼兒園遇見對的人也會被老師家長給拆散的。

歷史上很多重大的事情也是,比如美國能源革命和大航海。這兩者有著極其相似的脈絡,脖子哥這裡給大家慢慢道來。

大航海

1. 這個萬惡的世界——跳海的客戶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東羅馬都城君士坦丁堡,基督教世界的兩大冤家,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對決被一個遠親宗教伊斯蘭解決了,東羅馬的雙頭鷹被帶到了俄羅斯,從此一個成吉思汗的金帳汗國的小公國慢慢變成北極熊;東羅馬散落的書籍傳到了西歐產生了文藝復興——一般在黑暗時代里迷失千年的西歐泥腿子突然了解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套路——侵略擴張,掠奪資源,殺戮原住民。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西歐——這千年屌絲的逆襲之路開啟了。但是在這之前,這些西歐的屌絲過的真的不是人的日子,當時無比強大的伊斯蘭世界處在西歐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要道,不光在中間狠抽成不說,還要欺負歐洲這個基督教世界,上邊說的攻陷君士坦丁堡不說,還去火燒過莫斯科(想想現在土耳其入侵俄羅斯)——求當時基督教世界的心理陰影面積。但是,如同很多強盛的帝國一樣,在她最強大的時候,就是開始作死的開始。伊斯蘭世界之所以強大,很大的原因來自把中國的商品賣往歐洲,你是中間商,你夠牛,但是再卑微的客戶也會被逼急的,結果這個客戶「跳海」了——這就是大航海。歐洲人發現了新的航路和遠洋貿易路線,把伊斯蘭世界架空了,盛極一時的伊斯蘭世界的崩塌開始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中東的亂象其實都是從那時開始的,如同伯羅奔尼撒雅典遠征敘拉古,奧斯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是走向神壇之時。(多說一句,喜歡看《進擊的巨人》的朋友,當時東羅馬人看奧斯曼帝國,就是動漫里,人類看巨人的感覺,從城牆外邊慢慢地摸進來。)

2. 被逼急了的瘋子們——兩群亡命之徒

我們說說「跳海」的客戶們。所有的傳記和歷史解基本都是在講故事,明明是當年的狗屎運,回頭非要說成是自己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宛如上帝一般看透了一切,所以才取得了成功。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隨後一段時間,心情不好就兵臨維也納以下,西歐當時就靠著波西米亞的騎兵苟延殘喘,苦不堪言。人類的潛力都是被形勢逼出來的,西歐在奧斯曼獨大的時候,只能往西邊走,北邊太冷,南邊太熱,於是一個義大利瘋子由於數學不好,誇下海口說往西邊開一段就能到達印度,但是當時的主流科學家都知道,這個義大利瘋子在扯淡,但是這個義大利瘋子卻發現了美洲,而且死不承認是美洲——因為那年和西班牙女王簽訂的契約是發現通往亞洲的航路,所以為了得到自己應有的契約利益,硬是把美洲原住民說成是印度人(因為多少長得有些像,你說像中國人的話有點太過於指鹿為馬了),於是今天我們管他們叫印第安人。而當時資助這些瘋子的西班牙女王,也是個窮鬼,因為打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摩爾人,就是伊斯蘭勢力,女王也是大放血,簽了一屁股債。而當時的西歐,基本是中國西周的水平,沒有中央財政,不可以面向全體國民徵稅,所以女王就要搞點來錢快的創業項目。否則,誰會願意相信一個義大利的瘋子。於是,兩群亡命之徒遇到了一起,一個說我能發現通往亞洲的商路,另一說,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什麼都可以用我這個國王的名義說是我們的,然後咱倆分贓。

3. 好運氣——白銀,白銀

哥倫布到達了美洲,但是其實歐洲北邊的維京人在很早之前就到達了美洲的紐芬蘭地區,也沒搞出什麼事情。說到新大陸的資源,當時非洲也有很多不開化的文明,歐洲人也是知道,但是為啥也沒搞出事情呢。原因是「好運氣」,當時西班牙人在美洲發現了白銀,通過陰謀詭計消滅了一個叫做阿斯泰克帝國,把這個國家的財富據為己有。有人說,美洲自然資源豐富,這些都是工業革命後的觀點了,在工業革命之前,由於人類缺少改造自然的手段,到處都是「自然資源」,但是我們沒有能力去開發,所以等於沒有。而白銀不同,白銀就是當時的美元,你有白銀,想買啥買啥,先幹啥幹啥,於是西班牙就有了一個無上限,不用還款的「花唄」。英國,這個曾經連海軍都養不起的國家,通過海盜巧取豪奪西班牙帝國,得到了原始積累,陰差陽錯地進入了工業革命。而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抄襲英國,整個歐洲的逆襲之路開啟了。

美國能源革命

1. 這萬惡的世界——美國的中年危機

當我們想到抗日戰爭的時候,總會說到一些民族性格的問題,但是其實問題是當時的戰爭不是一個層級上的戰爭,一個工業化的日本和一個沒有工業化的中國,就像一個開著坦克,一個拿著糞叉子的吳廣一樣。意志力是硬體實力在一個水平上才能講的事情,當年中國的鋼產量連日本的零頭都不到,怎麼打啊——只能挨著,憑著自己打,打不死,耗到美國的入手。終於美國入手了,我們感覺美國介入二戰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但是其實是美國人「先動手」的。為什麼?現代戰爭,除了打人,打的還有鋼鐵,還有就是石油。日本之前93%的石油依賴美國,後來美國「先動手」了,對日本進行了石油禁運。日本就只能鋌而走險,發動太平洋戰爭,因為印尼那邊還有油,為了石油安全,要搞掉美國。有人說,日本當時瘋了嗎?脖子哥可以告訴你,完全沒有。你看,在之前的130年里,日本是唯一一個和現在世界三巨頭中美俄都打過仗的國家,甲午海戰贏了,日俄戰爭贏了,難免不像試下美國這款。當時中國和俄國當時都是兩個體量還在,但是都是馬上要分崩離析的帝國,愛新覺羅和羅曼諾夫在各自戰敗的20年以內都消失了,日本在二戰打的是正在青春期,荷爾蒙無處發泄的美國。而美國打日本這個體量的國家就像舉啞鈴,把加州這個肌肉發展起來了,因為靠近太平洋,軍工的技術以後商業化的過程就是矽谷創業神話的來源,你在加州的一個車庫可以創業成功,因為旁邊就是積累多年的軍工技術急需民用商業化,而你在布吉納法索這個文盲率排世界前列的車庫裡創業,估計是,等等,他們國家有車庫嗎?不過其實加州,又有重大的石油因素,比弗利山莊是一幫找油的建立的,著名的蓋地中心是蓋地石油資助的。另一個肌肉就是德州,這個GDP僅排在加州之後的二哥,德州的石油為了美國二戰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包括石油相關的公司,比如造石油管匯的Cameron去造了炮管;也包括一些以前不涉及石油業的公司進入了石油業,比如FMC,Food Machinery Company, 以前生產罐頭盒子,二戰生產下水的坦克,只有開始涉及海洋石油。美國這小夥子,兩個胳膊都是夠粗的。同時,在洛克菲勒架構下的石油體系,為了保證美國工業社會的平穩運行,石油價格常年穩定低廉——這是也許是石油人最幸福的時候,有人會問石油價格低為什麼幸福,回答是穩定會給行業幸福感。價格穩定,公司好安排運營,不會出現大招人和大裁員的情況。

小夥子美國打贏了二戰,當了大哥,如日中天——如日中天的意思往往也是在說,下面要往西走了。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說服全世界,我們的美元可以直接兌換黃金,大家都用我的美元,至此,美國成為「世界銀行」。但是好日子有到頭的時候,大家做國際買賣都要美元,你美國就要向外輸出美元,這美元怎麼輸出?白給,不可能;貸款,銀行有風控系統,而且當量有限;解決方案是美國開始「花」美元,由二戰時候的生產導向型社會變成消費型社會,開始花錢就以為要欠債了。慢慢地,全世界開美國欠這麼多債,難免覺得危險,很自然的,大家就想要去兌現黃金了——這就意味著大家要拋棄美元,這就是擠兌。尼克松和基辛格一起創造了石油美元,石油從此獲得了一個保佑和詛咒一體兩面的符咒。看下石油價格的歷史,價格也從進入了一個好像過山車的軌道。美金失去了黃金,找到了石油,變成了美油。世界經濟對於石油的需要變成了對於美元的需要,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就需要能源,就需要手握美元時刻可以購買到能源——至此,系統架構下,美元避免了被擠兌的風險。而石油,也變成了美國的政治經濟工具,打著供求關係的旗號,被美國影響,達到政治和經濟目的。前蘇聯和俄羅斯是油氣大國,在油價高的時候,都是這頭北極熊最囂張的時候,對比上世界70年代末和2014年左右,所以在必要的時候,美國不得不打壓油價以防止北極熊吃的太飽。對應的時候分別是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俄羅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而在這兩次後,油價都莫名其妙地開始「跳水」了。而1980年代的那次油價跳水,也送了前蘇聯一程,把這個社會主義大國推向了墳墓。而美國能源革命的故事就要從油價第一次跳水開始,到油價第二次跳水結束。

1970年代,被製造出來的「石油危機」導致石油價格飛漲,石油行業當然也賺的盆滿缽盈,而1980年代初的油價跳水也伴隨著美國開始了產業資本向海外的轉移,實業製造業紛紛前往海外,美國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而向外輸出資本的美國也開始放棄能放棄就放棄的實業——製造業,能源產業都開始從美國的經濟比重減低。中東的石油,東亞的製造,美國做的就是「花錢」向外以資產形式出售自己的債務。別的國家簽的錢叫債,而美國簽的債是理財產品。在這段時間裡,美國依然煉油,但是原油則更多的是從海外進口,一方面自己開採成本和環境法規都高,另一方面,向外購買能源也是向海外輸出美元。

在美國從製造業導向到金融資本導向的過程中,華爾街和矽谷成了美國的代表,而以前的製造業,實業卻生活在陰影里——其實這也是美國在2008年開始分裂的原因,只有少數獲得了美國發展的好處。在以前的產業工人是最大的受害者,曾今是汽車城的底特律就是最好的寫照。

美國,這個二戰時候第一製造業大國,並憑藉著強大的製造業贏得二戰的國家,在金融支持下「科技創新」下,把實業和製造業一點一點逼上了絕路——宛如當年的非常絕望的歐洲。

2. 被逼急了的瘋子們——兩群亡命之徒

失意的人中還有兩群人——找油的瘋子們和破產的農場主——如同大海航時代的航海家和國王,我們把曾經平面的跨洋航行變成現在向地下的鑽探就不能理解了——都是向未知領域的一種探索,都是在被逼到絕境,都是嚮往著暴利,都是需要等待著運氣的到來。這裡說下美國的農場主,世界上第一糧食出口大國是美國,而倒霉的確實很多農場主,因為大型農產品公司的規模化農業,個體的農場主基本沒有任何競爭力。農場除了看著好看,要交地產稅外,基本是個累贅,在遠離大城市的偏遠地區更是如此。這些人是全球化的里沒有收益,甚至是受害者。另一群人是美國獨立的上游石油公司,大的時候公司一般都是做下游,反正中東,南美還有西非,有的是原油的供應,而石油消耗端在發達國家,索性大的石油公司就像洛克菲勒一樣,掐住煉油這一個環節,甩掉採油的包袱。而一點不被看好的美國陸上石油,就留下了兩群亡命之徒。如同大海航時代,航海家找到了國王,找油的找到了農場主,反正大家都過的不好,試下吧,萬一成功了呢。

如同哥倫布一樣,當年很多行業的專業已經預言了美國陸上石油的前景,而恰恰是一些「業務水平不強的」或者是「完全不懂行」的人打了專家的臉——至於原因嗎?其實是被逼的。技術上的突破是來自水平鑽井和水利壓裂的結合。水平鑽井最早是斜著打的井,動機和隔壁老王差不多,為了偷油,而慢慢地大家發現能夠水平打井了,而很多的出油層由於地質構造的原因,也是水平的——這一點上契合起來了。至於水利壓裂,這個想法的最好可以追溯到南北戰爭時期,有人可以用火藥去炸井下以獲得更多的產量。但是想法都只是想法,落實到工程上另外一回事了。技術上的突破屬於喬治米歇爾,這位休斯敦北部衛星城的城父,1960年代,由於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白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政府一邊說取消種族隔離,一邊又給了很多城郊白人社區建設的低利息貸款,喬治米歇爾就是這次城郊白人社區建設大潮中的一員,而為此他需要很多很多的資金。而他米歇爾能源公司就需要不斷地盈利來支持他的城郊社區夢想,另外由於他的公司主要是天然氣,所以需要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簽署合同以確保產量和價格的問題,而這些都使得老爺子米歇爾別無選擇,只能孤注一擲的嘗試下去——別人覺得我跑得快,其實是後面狗追的。同時,金融資本主義的美國,也可以面向全球市場通過股市融資,在米歇爾老爺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成功上市也緩解了很大資金上的壓力——這也是一直被詬病的金融市場對於實業的攻陷,當一項技術還沒有到成熟的時候,用金融市場的資金續命玩到最後是非常重要的。

3. 好運氣——美元,美元

前面說了,美國為了向全世界輸出美元,開始了自己的借債生活,可以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債再怎麼包裝還是債,終於2008年的天啟之日來臨。美國金融危機,美國明目張胆地開始了耍無賴,多印美元,而我們都知道,多出來美元不能留在美國,否則會有嚴重的通貨膨脹,那麼美元去哪呢?和1970年代一樣,美元去了石油那邊,而多印的美元也養肥了產油國,比如俄羅斯,委內瑞拉,美國也意識到光借債過日子不是個事,所以說製造業回歸,說能源獨立。製造業是一個生態系統,回歸相對難度大,而能源行業的崛起就相對容易很多,一方面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多印的美元進入石油領域,美國本土的公司作為石油開採者,也會讓多印的美元這個廢水流少入外人田地。真正把美國從2008年經濟危機拯救出來的是多印的美元和多開採的石油。

能源革命和大航海一樣,在處於絕境的境地下,兩群亡命之徒,在行業專家都不看好的條件想下,通過自己的孤注一擲外加好運氣,成就了一番天地。單一地說美國制度好,科技先進,都是片面的。世界往往比我們想想的複雜的多,脖子哥的這篇文章也只是一種解讀,對與不對嘛?按照我們的理解去進行實踐,現實會告訴我們答案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紅脖 的精彩文章:

TAG:北美紅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