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潮流易逝,風格永存

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潮流易逝,風格永存

伊夫·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建築像是

一件高定時裝,力求藝術品般的完美。

它舒朗的輪廓線條配以經緯相織的肌理,

在節奏感中保留細膩,一絲不苟中

流露柔軟,剋制中盡顯優雅。

1966 年,當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簡稱YSL)第一次來到摩洛哥馬拉喀什時,就被這座城市深深地打動,其自然色彩的融合彷彿是從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畫作中走出來的綠洲。於是,他與摯友兼事業夥伴皮埃爾·貝傑(Pierre Bergé)買下了賈丁·馬約爾(Jardin Majorelle)花園,定居於馬拉喀什,自那以後開啟了一個又一個創作的高峰期。

▲ 伊夫·聖羅蘭(右)與皮埃爾·貝傑(左)。

▲ 賈丁·馬約爾花園,建築外牆擁有經典的「馬約爾藍」(Majorelle Blue)。馬約爾藍這個珍貴且價值連城的絕妙色彩,最初是從撒哈拉沙漠植物中提煉而來。

52 年後的今天,佇立於馬約爾花園旁邊的伊夫·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Yves Saint Laurent Marrakech Museum)收藏了這位時尚大師5000 件高定時裝、15000 件首飾和數千件手稿。這座佔地面積超過4 萬平方米的建築由巴黎KO 建築事務所(Studio KO)設計。為了更好地展現聖羅蘭前衛與經典碰撞出的時尚哲學,他們細心研究了聖羅蘭設計中對曲線與直線的對立掌控,並從他的設計手稿中汲取靈感,使這座博物館建築兼具現代主義的理性美和聖羅蘭式的蘊藉含蓄。

▲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以乾淨簡潔的結構凸顯出線條的張力。

馬拉喀什的建築,從簡陋的貧民住宅到奢華的皇宮、度假酒店,無一例外地都由陶土鋪就。聖羅蘭博物館便以這溫暖的肉桂色砌磚「編織」建築,將聖羅蘭的美學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讓馬拉喀什的這間博物館即現代又充滿摩洛哥風情。

▲紅磚與大理石相結合的立面採用馬拉喀什特有的赤陶土磚,與傳統的摩洛哥建築相呼應,空間的細節處理猶如針腳般細膩。

多層次的文化身份讓這座建築以一種迷人而前衛的方式被打開——正如聖羅蘭在時裝上的大膽探索總是以傳統精神為立足點,賦予設計以時代的意義,將異域文化揉進當下的設計語言,讓時裝成為社會現象而不只是單一的美學問題。在本刊的採訪中,KO 建築事務所闡述了他們如何用建築的語言演繹聖羅蘭的時尚靈魂,以及他與馬拉喀什文化的碰撞。

▲聖羅蘭乾淨利落的裁剪風格在建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聖羅蘭(YSL)的標誌由法國平面設計師菲利普·埃皮羅格(Philippe Apeloig)延伸其風格而設計。充滿摩洛哥地域特色的彩色玻璃,為建築增添了一絲神秘氣氛。

Q = INTERNI設計時代

A =Studio KO

Q:伊夫·聖羅蘭博物館馬拉喀什建築語言里蘊含著什麼信息?你希望觀參觀者從中獲得什麼樣的體驗?

A:我們希望這個建築可以傳遞出很多訊息,最關鍵的一點,是當代建築沒必要站在過去的對立面來宣揚自己的獨特性。我們希望馬拉喀什的聖羅蘭博物館體現出一種對歷史和地域文化的延續性。過去的建築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比如建築的材料、工藝、結構,或者它與自然、文化、人居、基地的關係……我們試圖用這個時代的語言以最真實而謙虛的方式將建築的這種延續性娓娓道來。

尤其是博物館,建築在其中扮演著一種「連接」功能,連接過去與未來、時尚與建築、摩洛哥和與整個世界。另外,我們希望參觀者認識到摩洛哥除了歷史和傳統之外,還有在當代建築領域的巨大潛力。已經有一批年輕的摩洛哥建築師正顯示出他們的天賦與專業素質。

▲建築中處處可見的溫婉線條。

▲來源於摩洛哥北部的肉桂色紅磚是在建築立面上「編織」出豐富紋樣的主要材料。

▲建築立面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聖羅蘭設計稿中的布料圖紋。

Q:你們認為,皮埃爾·貝傑先生為何選擇你們作為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的主持建築師?

A:在這個項目之前,我們已經有十年之交。我們的友誼可追溯到最初為他設計的那幢私人住宅,名叫「非洲人萊昂」(Leon l"Africain)。這座位於摩洛哥丹吉爾(Tangier)港口的老屋始建於殖民時期,我們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將這座瀕臨坍塌的建築修葺一新。無論對貝傑先生還是對我們建築師來說,這都是一次成功的冒險。這也讓他意識到,我們是這座博物館建築的最佳設計人選。

除此之外,貝傑先生也不是特別熱衷於那些「張牙舞爪」的當代建築,他對我們工作室的設計方案和實施策略很感興趣,經常到我們在摩洛哥的施工現場參觀。說到要為伊夫·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設計一個新建築時,他很激動,我們一拍即合,將這座博物館的設計工作提上日程。

▲石材、紅磚和金屬的異質同構使參觀者的空間體驗充滿了驚喜。

▲建築的沉靜與靜謐讓參觀者有一種從闖入YSL私人工作室的錯覺。

▲屋頂露天咖啡廳,是個簡單寧靜的歇息地。

Q:這個項目最具挑戰的環節是什麼,你們是如何面對的?

A:伊夫·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是我們第一次接觸文化建築設計,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經驗缺乏。但是,多年來我們對住宅建築的實踐經驗和專業背景為這座博物館帶來了一種私人空間的體驗,不那麼像中規中矩的普通公共博物館空間。從參觀者的反饋中,我們也得到相同的訊息。他們感覺這個空間並不像別的博物館那樣極具疏遠感,相反,進入這裡就像自己闖入了伊夫·聖羅蘭的故居或工作室,可以近距離地接觸他的經典設計。這大概也是一種所得。

▲博物館的前廳,室內猶如聖羅蘭天鵝絨襯裡般絲滑光潔,大理石牆壁在彩色玻璃的折射下顯得光滑細膩而質感豐富。

▲皮埃爾·貝傑收藏的西非鳥獸文物陳列在博物館前廳中。

Q:你們曾經查閱了許多關於伊夫·聖羅蘭這位時尚設計大師的手稿,那麼你們理解的建築與時尚的共同點是什麼?

A:我們認為很難用某種顏色或形式等具體的符號來描述伊夫·聖羅蘭的設計,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時尚創造者、夢想家。在研究他的手稿時,我們發現一幅用白粉筆畫在黑紙上的打版圖,它是用來比著裁切面料的。圖中急轉直下的線形讓我們驚嘆不已——極其平直的線突然甩出一個完美的弧形,看起來像是肩部或臀部的剪裁。它一直徘徊在我們的腦海中,是我們構思博物館空間「形體」的重要素材。

▲130 平方米的禮堂以皮埃爾·貝傑的名字命名,用於演出、講座、會議、秀場活動和發布會等。禮堂採用櫟木製造出流水般的線條,實為震撼。

▲ 圖書館藏有超過5000 本關於時尚、阿拉伯歷史、北非地理、文學以及植物學的書目。

Q:源於馬拉喀什的紅磚是該項目的主要建構材料,你們如何用它來詮釋博物館的身份?

A:就地取材旨在降低成本與能源的消耗。這些陶土紅磚燒制於摩洛哥北部,那裡的窯爐都用廢棄橄欖作為能源供給,這大大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此外,建築立面還運用了當地的大理石,也是出於環保這一初衷。如果說還有更深層次的理由,便是我們對建築和設計概念的思考——紅磚是馬拉喀什的顏色,也是這座城市的物化表現。博物館作為這座城市的一部分,紅磚的應用體現了建築身份中的文化認同。

聖羅蘭馬拉喀什博物館以建築來書寫伊夫·聖羅蘭這位時尚大師在優雅與率性之間的自由遊走,建築記錄了他與馬拉喀什的相遇,表現了時尚與建築的碰撞與融合,所傳頌的經典與傳奇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正如聖羅蘭所言:「潮流易逝,風格永存。」(Fashions fade, style is eternal.1936)

▲ 博物館中另一個臨時展廳為藝術文化提供了分享平台。2018 年春季,30 件來自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jorelle)的藝術作品正在這裡展出,空間也隨之被粉刷成經典的「馬約爾藍」。眾多聖羅蘭經典作品中的「電光藍」正是從這馬約爾藍中獲取的靈感。

▲聖羅蘭在北非文化影響下所設計的時裝。

▲豐富的藏品並沒有鎖在櫥窗里,旨在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接觸到。

▲用當代的設計語言烘托異域風情也是聖羅蘭所一直熱衷的。

▲聖羅蘭經典的「蒙德里安裙」(Mondrian Dress)出現以後,荷蘭風格派(De Stiji)在時裝設計師的手下持續性地發酵,至今也是一派繁盛的景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TERNI設計時代 的精彩文章:

Airbnb愛彼迎十周年:處處是歸屬,時時有驚喜
隈研吾歷時6年打造上海「船廠1862」

TAG:INTERNI設計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