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禮議」是怎麼回事?君臣之間有和分歧,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作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明武宗荒淫半生,卻沒有一個兒子可以承繼大統,這就為將來的皇位繼承留下一個隱患。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武宗死後,朝廷決定迎血緣較為親近的興獻王朱厚熜援引「兄終弟及」的例子繼位。所以武宗逝世之前,大學士楊廷和曾幫正德帝起草遺詔,大意為要求朱厚熜登基稱帝,這個遺詔中最關鍵的語彙在於 「嗣皇帝位」。沒想到這句話就為朱厚熜為自己爭取權益買下了伏筆,成為朱厚熜與朝臣第一輪交手的「武器」。
嘉靖皇帝
朱厚熜隨朝廷代表團來到京城外,朝廷通知朱厚熜按照禮部的方案由東華門入城,居文華殿,然後擇日舉行登基大典。朱少年厚熜不願受人擺布,希望通過自己的爭取顯示繼位的「正統性」,於是他就以「嗣皇帝位」為依據稱:「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堅持按皇帝禮議從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雙方陷入了僵持。立君之事不宜久拖,最終太后與楊廷和等朝臣做出妥協,按朱厚熜的意思進行儀式。朱厚熜為顯示自己的「天命神授」,拒絕了內閣擬定的年號,自取「嘉靖」為號。
首輔楊廷和
嘉靖即位後,四月就下令群臣議定正德帝的謚號及生父的主祀及封號。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漢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生父)先例,認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為興獻王之嗣,主奉興王之祀。這一變化對嘉靖帝而言,相當於背棄親生父親,皇帝與文臣集團又一次陷入僵持。
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持嘉靖帝,認為嘉靖帝即位是繼承皇統,而非繼承皇嗣,即所謂「繼統不繼嗣」,皇統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繼。這引得嘉靖帝的讚賞,後來嘉靖帝更是以退位為要挾堅持以太后禮迎奉母親。當年十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禮迎母親入宮。張璁雖然人微言輕,但是自此博得了皇帝欣賞。
張璁祖祠
後來以此一系列糾紛為中心的「禮議」問題事態愈發嚴重,其高潮是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1524年8月11日),朱厚熜詔諭禮部,十四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兩百餘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嘉靖帝改變旨意。世宗震怒,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朝臣更為激動不肯罷休,朱厚熜再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不久又下令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至此,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以朱厚熜獲勝告終,大禮議事件基本結束。
參考資料:
孟森:《明史講義》
叔人:《明武宗明世宗逸聞談》
張顯清:《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和後果》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