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一八」事件後,韓人在華抗日活動中心為何從上海轉移到南京?

「九一八」事件後,韓人在華抗日活動中心為何從上海轉移到南京?

經盛鴻教授

經盛鴻,江蘇鹽城人。現為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其教學、科研的主攻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兼任江蘇省孫中山研究會常務理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研究會副會長等。從1997年至今先後出版專著有《西北王胡宗南》、《民國暗殺要案》、《辛亥往事》等代表性論文有《劉師培三次思想巨變述論》、《南京的慰安所與慰安婦》等。並擔任季我努學社顧問。

「九一八」事變後,正當中國軍民艱苦抗戰的時候,流亡在上海的韓國臨時政府及其所轄的「韓人愛國團」經過精心策劃,派遣李奉昌於1932年1月8日在東京櫻田門謀刺日本天皇;又派遣尹奉吉於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園實施爆炸,炸死了日本侵華的「上海派遣軍」司令官自川義則大將等多名日本軍政要人,震驚了世界。

尹奉吉像

自從韓國淪陷以後,韓國的許多愛國志士便來到中國,組織了各種抗日團體與抗日武裝,並在1919年4月在上海成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積極開展軍事、政治、外交與暗殺等活動。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雖同情韓國愛國志士們的斗一爭,但因迫於日本的外交壓力,不便公開地聲援。 「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迫切地需要國際上的支持與聲援,南京國民政府根據國內外形勢,加強了對韓國抗日復國組織團體的聯絡與支援。

上海虹口公園爆炸事件以後,由於日本軍警瘋狂的追捕,「韓國臨時政府」以及韓國的抗日組織與愛國志士們在上海不能存身,不得不向中國內地轉移與尋求發展。南京距離上海近,交通聯繫方便;南京又是國民政府的首都,便於就近提出與得到各種支持,因而遂成為他們的首選之地。由於種種原因,韓國在華的抗日復國的組織團體有許多複雜的派系。而在韓國臨時政府內部又有許多派系矛盾。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南京國民政府鑒於韓國抗日團體有許多派系,經過權衡,選擇的支援對象主要是兩個:以金九為首的「韓人愛國團」與韓國臨時政府,以金元鳳為首的「韓國義烈團」。國民政府將南京作為聯繫與秘密安置韓國志士進行訓練和抗日活動的重要場所。

因此,從1932年到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前這約6年時間中,南京成為韓國反日獨立運動在華活動的中心地。南京城內城外留下了多處韓國志士們秘密生活與抗日活動的史跡。但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為考慮外交關係,防止駐南京的日本使領館及日本特務的偵查、破壞與日本政府的抗議,因而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前,總是將韓國各派反日獨立運動在南京的活動與中國政府對韓國各派反日獨立運動的支持保持在秘密狀態,將韓國各派反日獨立運動在南京開辦的學校與活動場所多設在南京城外偏僻地方的深山野廟中。當時南京能了解內情的人就很少;許多年過去以後,那些韓國志士們在南京秘密生活與抗日活動的史跡多湮沒無聞,甚至蕩然無存了。但是,毋庸置疑,我們不能否定他們在反對日本侵華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學會會員賀清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歷史百家 的精彩文章:

《穿鼻草約》是何文件,琦善是否簽署這一條約?
清末廢除科舉制後,未能取仕的知識分子選擇了什麼道路?

TAG:青年歷史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