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我OUT了?還是AMD進步了?居然有人點名剁AMD平台

是我OUT了?還是AMD進步了?居然有人點名剁AMD平台

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從AMD64轉換到940針腳就開始跟不上趟了吧?之前的462架構時我也算是鐵杆死忠了,從Intel大招放出Core2架構之後我就不由自主的變成叛徒了。不過我朋友里還是有人喜歡AMD的,我也只能幫他這個忙,順便我也重溫一下AMD的謎。

別小看這醜陋的主板,當時黃大大的NVIDIA nforce2晶元組配一塊Athlon Barton 2500+再來一塊Geforce FX5900Ultra絕對是多少DIY的標準高配,絕不亞於現在的i7-8700K+Z370+GTX1080TI。我就沒想過Intel後來變得這麼無恥,一代又一代,牙膏越擠越小,後來直接連針腳都懶得換了,改幾個針腳定義,相同針腳就得「換代主板……是不是足夠無恥?

不過提到RYZEN,還真有點「一波三折」的意思,大張旗鼓的宣傳之後,上來的一代ZEN架構整合了很多Intel固有的優勢項目,諸如超線程、高頻睿頻,14nm工藝等等,其結果也確實讓所有A飯大吃一驚,確實用一代的更新就掃平了十多年的陰霾。不過可能是過於自信,AMD的300晶元組在BIOS上吃了個憋,有不少翻車的案例,雖然AMD努力的修正了BUG還是讓不少玩家產生了些許的陰影。不過不能否認,ZEN架構的確是讓AMD與Intel之間鴻溝一樣差距變成了一步之遙!作為一個從AMD開始玩DIY的人來說,我今天的廢話好像有點多了,確實有點激動。如果真像Intel說的不在乎ZEN架構的崛起,那它我為什麼會在半年左右就將八代酷睿推上前台了呢?AMD ZEN處理器應該說是2017最成功的硬體故事,然而它確實是不夠完美,現在是一個講究融合的時代,儘管玩DIY的人壓根看不起核顯。但對於一些入門級玩家來講,他們遲遲沒有入手ZEN的原因恰恰是在等待集成了核顯的銳龍處理器的登場。而APU也是AMD提出的,所以融合了Zen架構與Vega架構的大融合應該是大勢所趨,ZEN架構桌面APU應該會吸引不少人的目光。Ryzen5,14nm工藝,主頻3.6GHz,最大睿頻3.9GHz,四核心,八線程,二級緩存2MB,三級緩存4MB,TDP65W,支持最大雙通道DDR4 2933MHz頻率,核顯為Radeon Vega 11 Processor Graphics,APU頻率1250MHz,擁有11個CUs計算單元。

他選的主板是我給推薦的,JD價1199,還送一把299的Cooler Master T610P RGB塔式六管雙扇散熱器,但是這小子真不地道,還怕我吃他的散熱器,只把U和主板送來了,讓我幫他裝機試試效果,散熱器估計是藏起來了,顯卡也還沒買,說是讓我先上個GTX1070TI然後給他點建議再決定他是選AMD的還是NVIDIA的!現在的人怎麼都這麼雞賊,看在他經常載我上下班的份上,忍了!這款X470 GAMING PLUS是個典型的ATX主板,帶三條顯卡插槽卻只支持AMD CROSSFIRE,好在我現在是不迷戀SLI了,不然絕不能忍。

第二代的ZEN處理器好像只是在核顯上加入了Radeon Vega 11,並沒什麼實際的CPU方面的提高吧?我之前也是關注過一些,我覺得其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核心數的提升和超線程技術的應用,當然,還有不俗的性價比。而這個板子上的CPU供電可能也是在說明自己的身價?ZEN架構最大的TDP自然是來自R7 2700X的TDP 105W,這個功率也用不到8相CPU供電+兩相GPU核顯供電吧?,看來留的餘量還是可以的。雙通道四條DDR4插槽倒是必須的,

我現在對主辦的擴展插槽已經有點麻木了,過去DIY分子們都喜歡使用各種獨立的卡,顯卡不必說,什麼網卡音效卡也是必備的,反正機箱里插滿各種卡感覺就是一種資歷的象徵,慢慢的這些卡也消失了,唯一留下的就是顯卡,可能土豪會選擇插更多顯卡來嘚瑟,或者會選一塊M.2的RAID陣列卡來充門面,反正我倒是覺得留更多的M.2介面反而是更加務實的。

內存也是先用了我二奶機上拆下來的阿扎賽爾DDR4 2400的RGB燈條,估計這夥計也是補過課了,知道AMD在內存上容易翻車,不過也不至於不敢買吧?畢竟用我的條子測試又有什麼關係?又不是他的!真心有點想不通。

這阿扎賽爾的條子我到是用著還行,在Z370主板上能上3000MHz,不知道放在X470上能不能餵飽ZEN+的2933MHz,我感覺應該問題不大,當初選它首先是它有RGB,馬甲也夠厚實,最關鍵的是質保,終身保且只換不修。這個我覺得也只是個口號吧?到時DDR4停產,只剩下DDR5了還怎麼換?

我倒是覺得到時這小子倒是可以自己剁一對G.SKILL幻光戟DDR4 3200MHz 16G(8Gx2)套裝,那才是我的夢想,不過現在是用不上了,這個阿扎賽爾的穩定性燈效還都不錯,暫時不需要換條子了。

我對SSD的要求並不高,都是選性價比的,捎帶著講一些民族氣節,不選那啥的,這個AN系列的256GB的M.2 固態盤性價比。JD現在這個盤已經跌倒399了!至於值不值得剁,看你的,我覺得還行。

從我Aegis3上拆出來的GTX1070TI GAMINGX紅龍,用了大概一周,唯一的感覺就是它很安靜,只要不打遊戲,看視頻還是玩一些小遊戲,那兩個風扇我看就懶得轉,打遊戲的時候也是轉轉停停,很少出現很猛烈旋轉的時候。

外觀展示

這小子選的機箱倒是我推薦的,因為之前幫主管的女兒選了一套鑫谷白色的凡仕F1,我就是覺得近幾年國產的機箱電源產品追蹤國際品牌的腳步跟的很快,什麼取消磁碟架、貫通式電源倉、整體光效、側板鋼化玻璃……至少不像前幾年那樣的,一看就知道是國產機箱。

這套X470平台也入了一套鑫谷凡仕F1的黑色版本,不過額外裝了四把120mm的機箱扇,通電即亮的RGB燈扇,說到底我還是對AMD的發熱量不太放心,可能有點多餘擔心,不過配上這四個燈扇,整體的效果感覺比之前的白色主機要漂亮。

使用感受

MSDN已經可以下到最新版的1803WIN10 64位系統的ISO鏡像了,大家可以去下載做個新的系統啟動U盤了!這是個好消息,必須告訴大家!裝好系統去官網下驅動時看到了新版本的主板BIOS,就直接下過來,先升技主板BIOS。

MSI的BIOS升級很簡單,把BIOS下好解壓,會獲得一個大概16MB的文件,把它放在U盤(FAT32格式)的根目錄下,然後重啟點DEL進BIOS,會看到一個M-FLASH的圖標選項,點它就會提示是否進入BIOS升級頁面,點確定,然後在BIOS升級頁面就可以看到U盤內容,找到之前下好的那個BIOS文件安裝就可以了!不過從刷新到完成期間切不可斷電!如果這個時候正好遇上停電,那就壞菜了!

BIOS刷新完成直接將內存超到2933MHz,內存電壓設置在1.35V,啟動完美!時序真心可以看,這是這個條子默認的2933MHz,還真不賴。

Fritz象棋跑分14635千步,回憶一下大概和i7-7700的成績有一拼,畢竟也是四核八線程,頻率也基本一致!應該說R5-2400G的CPU性能還是值得肯定的。

CINEBENCH的CPU得分813cb,測試得分低於4770K的822cb,不過高出i7-3770挺多的。

Aida64的內存和緩存測試,DDR4 2933MHz頻率的雙通道16GB內存的跑分讀取38199MB/s,寫入40864MB/s,複製35835MB/s,延遲80.9ns。還算不錯,肯定是比八代酷睿的的2666MHz的內存帶寬要高一些的,屬於正常分數。

最後測試了一個3DMark FireStrike-Ultra的跑分,Ultra模式下的畫質除了解析度提升到4K級別之外,畫質設置要比默認模式高一些,在紋理過濾、曲面細分、陰影映射、表面陰影、體積光、粒子特效等方面提升了一倍。對比了一下NVIDIA官方給出的3DMark FireStrike-Ultra成績,GTX1070大概跑4000,GTX1080大概是4800分,這個X470平台跑4562,性能描述大概就是在GTX1070和GTX1080之間更接近於1080。

總結

這是一次機緣巧合的與AMD的又一次邂逅,當然如果是我我的二奶機沒在去年升級了i7-8700K+Z370的話我覺得我會選擇ZEN+的新架構,而且看介紹R7-2700X已經將工藝升級到了12nm,如果屬實這應該是十幾年來AMD的核心製造工藝首次超越Intel。我會保持對AMD的關注的,特別是R7-2700X和新版X470的組合,說不定AMD真的能在ZEN+上狠狠打臉牙膏廠,屆時我將義無反顧的回歸AMD陣營的!我保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什麼值得買 的精彩文章:

真無線耳機真是好,但AirPods和TicPods該選誰?
有了它,為你解決一切疑難雜症!

TAG:什麼值得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