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生命真的在於運動嗎?我們來看看古代經典是怎麼說的

生命真的在於運動嗎?我們來看看古代經典是怎麼說的

「生命在於運動」的口號早已風靡全球,近年來許多西方國家的人們開始擺脫傳統的生活方式,而熱衷於運動健身。據統計僅法國就有慢跑愛好者250萬多名;網球愛好者不下數十萬名;游泳、登山、滑坡、高爾夫球、自行車等運動均迅速發展起來。這種以運動為健身宗旨,和我國傳統養生法中「靜養為攝生首務」的觀點似乎相悖,孰是孰非,當何以為法?

靜,作為主要的傳統養生法之一,所強調的是靜神。廣義的神,包括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比如語言、姿態、神色、動作等等;狹義的則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包括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等。養生靜神主要指後者。在古代很多經典都有提到,比如《老子》中「靜為躁君」「致虛極,守靜篤」,還有《莊子·天道篇》中更以水為喻作進一步闡發,其謂「水靜猶明,而況精神」,「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黃帝內經》中也通過「恬惔虛無」的「靜神」修養,使「形體不蔽,精神不散」而登百年之壽。這種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屬於現代醫學稱之為「身心醫學」範疇。它在國外長期以來被忽視和遺忘,直至晚近才得到重視,但它卻一直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內經》的影響下,歷代於此均有所闡揚,形成了中醫學理論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嵇康的《養生論》也提出「清虛靜泰,少私寡慾」,使「愛憎不凄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體氣和平」,「安心以全身」。元代的醫術大家劉完素、朱震亨等也力主靜養之法。朱氏說:「人心動易而靜難,心動太過,則相火妄動,煎熬真陰而為病。」

而在主靜之餘,養生家們也主張當兼以「動形」。比如《老子》中也提到,並非刻意追求死灰般的寂靜,而是靜中寓動,裡面是這樣寫的「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莊子·刻意》也繼承了老子靜中有動的觀點,謂「靜一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在《內經》中雖主靜養,但又認為過於逸靜亦是致病之道。而導引、按摩等即其「行之」之法。華佗所獨創的「五禽戲」使運動養生更為具體,其與弟子吳普皆因此而享遐齡。

從上面的典故看來,靜神與動形分別代表了養生方法中的兩個方面。在生命活動中,形與神是互依互存、不可分離的。《黃帝內經》中強調「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比較有趣的是,對世界四大長壽區之一的新疆百歲以上長壽老人的調查表明,這些長壽老人都有以下共同點:

1.性格開朗樂觀。比如百歲老人力提甫,年輕時曾牽引200餘峰駱駝進關,途中幾經損折,最後僅剩32峰,但他仍無憂無慮,照常吃飯幹活,歌舞歡樂。

2.生活節奏緩慢,處事拖沓隨便,隨遇而安。

3.大都終身從事體力勞動,但勞動強度不大。勞動作為一種生活習慣,謀生則在其次。

4.生活清貧而不奢求。與《內經》所描繪的「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的上古淳樸之民,極為相似。他們無欲無求以養神,勞而不倦以養形,雖非出自有意,卻與形神俱養之道相契,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總之,養生之動靜,靜以養神,而靜中寓動;動以養形,而動中有靜。必須動靜兼修,形神俱養,最為得宜。好了,那我今天的分享就先到這裡,如果有對養生保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我經常會發相關的文章。也可以留下您的評論我們一起探討。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記得點個贊和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哦!或許對他們也有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