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的勁源、勁蓄和勁發

太極拳的勁源、勁蓄和勁發

太極拳的勁源、勁蓄和勁發

作者馬權友

太極拳屬內家拳,練拳時除做好形體動作外,更要注重內在東西的修鍊。這個內在的東西是什麼呢?是內勁的運用,而內勁的運用離不開勁源、勁蓄和勁發。

明確太極拳勁源、勁蓄和勁發,對練好太極拳,練出功力,非常重要,它是練出太極拳真功夫的風向標。如果明確上述問題後,還能做到利用勁源,蓄聚能量,並能讓能量發作,那麼你的太極拳就算練到家了。下面我舉例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太極拳功力的形成和運用與水庫蓄水發電道理有相似之處。我們知道建水庫的目的是為發電或是農業灌溉和解決城市生活用水問題。這裡我舉發電的例子。水庫發電要有水源,要有大量的庫存水,然後通過水的壓力推動水輪機發電。也就是說,水源來自山川河流之水,收集起來,便成水庫庫存水,存水下泄,通過水輪機運轉便轉換成電能。這又好比太極拳的內功修練。太極功力的的產生和運用,離不開內勁的來源,離不開內勁的聚集和發作。

太極拳內勁是肌肉放鬆下的筋骨勁,其來源在於腳下,是練拳時不斷地得到地面饋贈的力量,有如山川河流之水淘淘不絕湧來。這附和《太極拳論》所言:「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這個內勁是從腳下向上節節貫穿的。那麼,上升的內勁是怎麼產生的呢?這跟練拳放鬆有關。放鬆是由上往下松,先松肩,後落胯。有了松,便有沉,有了沉,便有了腳下紮根,有了紮根,就會得到地面反作用力的饋贈。

太極拳內勁的蓄聚,在於丹田內氣充盈。行拳時要氣沉丹田,也就是說,要讓內氣沉到腰腹部,形成胸空腹實的狀態。而內勁從腳下也上升到腰部,不斷地攢勁。這樣,在丹田不斷蓄聚能量,氣勁充盈腰腹,身體中盤腰腹部就會生成一個堅剛的球體,裡面全是養生和防身所需的能量。《太極拳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就雲:「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太極拳內勁的發作,在於丹田內氣爆炸,在於內氣貼背,增加手臂的前撐棚勁。《太極拳論》中就有:「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練太極拳要做到氣沉丹田,意守丹田,讓氣勁充足而後撐命門,使內氣貼背,氣遍全身,養生和防身,就有了能量本錢。命門穴位於兩腎之間,是督脈之穴,與任脈上的神厥穴前後對稱,與繞腰一周的帶脈相交,是太極拳行拳平衡的中定點。丹田充足的內氣有如庫存之水,越足越多,能量就越大。只要意念引領丹田內氣爆炸膨脹,命門便後撐,驅直脊柱,氣足貼背,斂氣入骨,氣勁灌注手臂,便產生兩臂的前撐勁。這種前撐勁,在放鬆的前提下,只要意念支使,便隨時發作。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只有身體極柔軟後,才能產生極堅剛的發勁。發勁前要去掉身上的僵勁,也就是說,發勁前肌肉不能緊張。太極拳講究陰陽,有松必有緊。那麼,什麼時候緊呢?要在內勁發到著力點時肌肉要在短時瞬間發緊,從而加大力度,使全身整勁作用到一個點上。

總之,太極內勁起於腳,蓄于丹田,發於脊背。

(文/馬權友)

馬權友,天津市寧河區人,大學文化,全國公安文聯作家會員、天津作家會員、天津濱海攝影家會員,中國武術七段,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師承王西安,至今已習武三十多年,有深厚內功和高超武技,多次在天津和國際武術太極拳比賽中摘金奪銀,多次在國家級雜誌《中華武術》上發表有關太極拳論文,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天津濱海電視台、寧河電視台、《今晚報》、《渤海早報》、《天津政法報》、《渤海時報》、北方網等媒體曾報道了馬權友傳授太極拳的事迹。

傳授太極拳:

馬權友太極苑微信公眾台號:mqytjy

馬權友與師父王西安

馬權友與張山老師

馬權友與田秋信老師

馬權友與馬廣祿老師

馬權友與孫祿堂後人孫婉容老師和孫琦老師

馬權友與李德印老師

馬權友與高佳敏老師

馬權友與張茂清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不同階段練習太極拳最常見的11種錯誤,建議拳友都看看
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何要處死自己的姐姐莽古濟,凌遲300刀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