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放銀行時代到來,「新零售」銀行還遠么?

開放銀行時代到來,「新零售」銀行還遠么?

滙豐銀行發布Connected Money APP,其一賬通功能實現客戶對應競爭對手銀行的賬戶信息整合展示

英國 | 產品創新從連接開始

英國滙豐銀行於5月9日發布新款APP「Connected Money」,支持21家不同銀行賬戶在同一個APP賬戶的信息展示,被群眾戲稱為「懶人」金融產品。據了解,該APP在發布前已在去年9月以「滙豐BETA」項目形式在10,000名客戶中進行試運行。

目前APP只支持用戶查看所有名下的賬戶信息,尚不支持管理事務操作。然而即便是滙豐銀行開發的APP產品,用戶群體仍然對通過APP傳遞賬戶信息和密碼感到擔憂。

滙豐秉持安全第一原則,聲稱用戶可以享受到「最安全」的服務

APP中的各類工具能夠幫助用戶通過支出分析追蹤花費習慣和類型,以實現管理財富,具體包括:

一賬通展示,在賬戶內展示所掛鉤的所有賬戶信息,覆蓋儲蓄賬戶、信用卡、貸款等;用戶能夠清晰理解自身的資產負債狀態;

發現,即通過APP的消費記錄分析,識別用戶的花費習慣,實現狀態追蹤;

還款後餘額服務/賬單日曆,展現賬單支付後的滙豐活期賬戶餘額展示,同時支持賬單日曆呈現,幫助用戶了解未來賬單日期;

短期內,機構表示將完成如下功能的研發上線:

交互通訊,用戶能夠通過APP通訊交互了解自身財務狀況,使其定期了解交易歷史和花費習慣;

自動零存,將用戶活期賬戶零散餘額自動整存進入儲蓄賬戶;

助推引擎,基於用戶消費習慣,通過智能演算法規則引擎實現儲蓄建議。

作為一家以客戶為中心的銀行巨頭,滙豐銀行正努力以開放姿態迎接初創企業的挑戰。該銀行並不是第一家落地該想法的金融機構;Yolt,由ING研發的「智能銀行」APP近期剛進入英國市場。巴克萊銀行預計也將2018年年底在自有銀行APP上完成其他銀行賬戶信息的連接。同時,First Direct也與金融科技企業Bud合作推出類似服務。

信息來源:Finextra,Fintech finance,小白研究車間編譯整理

中國 | 集合賬戶的落地早有嘗試,更多實現內部連接

作為一款典型的集合賬戶產品形態,在中國市場的落地應用早已有之,但從產品形態上看更多通過內部業務賬戶的連接打通形式提升服務便捷性。以公司層面為例,早在2009年平安集團便將旗下一賬通打造成綜合金融理財平台,可用一個賬戶、一套密碼、管理眾多賬戶,為客戶提供銀行、保險、投資全領域的個人金融網上服務,進而圍繞客戶賬戶可將產品逐步從自有公司序列向外部序列拓展,提高賬戶本身的粘性,提高份額。2017年11月平台銷售外部產品的開放產品形態嘗試雖在公司內部留下怨聲一片,但基於主賬戶通過開放產品服務與用戶實現深度綁定的思路值得借鑒。

打造中國「新零售」銀行路途漫長

為什麼關注零售銀行? | 更好的流動性和穩定性

「金融去槓桿」的進程下,重要資金來源的同業受到影響。在以前,成本相對低優勢的同業、對公是大部分銀行的親兒子,零售因為成本高、佔比低、見效慢,在大部分銀行戰略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同業被限制、市場波動性增加的情況下,存款作為銀行最穩定的負債來源,吸存攬儲重回銀行重點工作清單。短期看,零售以每單業務體量小,風險分散的特點,資金天然就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穩定性的優點,再次受到各銀行的重視。

如何佔據「新零售」高地? | 靠場景化產品爭奪金融主賬戶

中國互聯網金融產業過去幾年以驚人速度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用戶規模已突破5億,在理財、貸款、支付三類主要金融功能進行創新的金融科技公司對傳統銀行進行巨大衝擊。現象背後,是中國零售消費者對於金融理財投資/交易的高頻需求要素被互聯網金融機構更好的捕捉和服務:

創新的產品/體驗:新的產品創設滿足需求,或提供更好的財務收益或服務體驗;

更全面的服務組合:整合的產品組合提供使客戶更願意駐足停留;

更便捷的服務交付:產品服務提供能解決客戶原先難以解決或需要長時間解決的問題。

因此,互聯網企業必然追求成為用戶和流量聚集地,銀行應除了找到用戶和流量聚集地外,還要考慮在這些聚集地將金融產品和服務最大化觸達用戶。當用戶流量越來越脫離銀行自身體系時,銀行到底是專註做好產品與服務提供商,還是與各大平台去爭搶流量,對傳統商業銀行而言是個兩難選擇。小白認為,對於銀行自身更現實可行的做法是從產品角度出發打造場景化方案來構建新零售路徑,新興流量場景的探索可通過VC能力建設和投資布局實現。

場景化方案 | 銀行還有沒有機會?

基於家庭/個人所產生金融交易行為的需求進行大類劃分,主要集中在:

1.投資理財類

投資理財類主要以投資一項或多項資產類別為目標,在交易過程中完成交割獲取資產標的;在該類需求場景下,基於資產類型的資金配置成為金融機構滲透中國個人金融賬戶的普遍做法,即通過提供牌照所限定的專屬產品類別吸引資金:

銀行:主要投向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及公募私募基金、保險、信託等代銷產品;

證券:完成證券的買賣交易,部分投向收益憑證專屬產品以及公募私募基金、保險、信託等代銷產品;

保險:主要投向人身及財產保險產品。

以個人財務管理服務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企業, 則通過記賬、財務籌劃、統一賬戶管理、財務分析優化等基礎服務場景獲取用戶賬戶體系信息,進而在近幾年逐步進入資管產品領域開展資管產品發行和代銷,而實質的資管業務開展行為無需任何牌照和監管要求。上述亂象在2018年戛然而止: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相關通知,監管層明確資產管理屬於特許經營業務,須納入金融監管;依託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產管理業務牌照或資產管理產品代銷牌照;為各類交易所代銷資管產品的模式也被列為違規。上述通知進一步要求,上述互聯網資管模式需立即停止,且存量業務最遲於2018年6月底壓縮為零。

以代銷金融產品起家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則通過代銷優質金融產品起步,逐步建立全面金融產品序列,頭部機構進而獲取資產管理牌照,形成「資管」+「財富管理」雙輪驅動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如何建立資產端投資能力並保持競爭優勢,是進一步提升用戶粘性和賬戶價值的重點。

嚴監管態勢下,持牌機構產品端相對於互聯網公司短期形成制度層面壁壘,使產品資源換有效流量的策略存在切實可落地的深度合作機會;傳統金融機構能否獲得突破,在於合作協同過程中建立高效金融服務的交付能力。

2.生活消費類

生活消費類主要在線上或線上體驗過程中作為其中一種支付渠道完成支付,獲取產品/服務;在該類需求下,更多的細分場景流量並不由金融機構所控制,而更多有各細分行業的頭部公司所佔據,例如天貓淘寶、京東、大眾點評、滴滴出行、今日頭條等。

在產品服務交付過程中的金融需求,頭部公司過去幾年大多通過自建金融服務板塊獲取牌照,設計金融產品實現服務在集團層面的內化提供。因此,中小型互聯網平台場景金融服務需求可以成為銀行金融機構的創新實驗田。例如,在教育場景中加入教育金計劃等產品組合推介;在家裝場景中,加入家裝基金等服務介紹;在養老場景中,加入家族信託等產品融合等。就像礦泉水企業在嬰幼兒電商平台中發掘嬰兒水需求,筆記本電腦企業在遊戲場景中發掘遊戲專用筆記本電腦需求一樣。

場景金融產品對於細分行業市場主體來說,金融業務流程模塊和信息體系建設本身具有通用性特點,即銀行能夠通過SaaS服務或者工程化產品的形式進行能力輸出。

如何落地 | 自主孵化?抑或併購?

1.本土巨頭 | 以技術驅動創新,通過科技金融子公司輸出能力

近年來,零售銀行的金融科技業務還處在跑馬圈地的「大亂斗」態勢,一些銀行存在「為了科技而科技」的情況,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例如,大部分直銷銀行的業務重點、產品服務同質化,提供的產品仍多為「類餘額寶+存款+理財」套裝,一些APP體驗也明顯帶有「簡版網銀」的色彩。同質化現象背後,是金融科技在機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多是追隨行業領先實踐,提高信息化能力建設支持業務發展的定位,而非技術引領價值創造。因此,業內已有多家金融機構期望獨立布局主體開展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研發和輸出,並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速數字金融能力孵化:

建設銀行已成立全資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信科技),註冊資本16億元,並於2018年4月18日正式亮相;

興業銀行旗下興業數字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業數金」)於2015年12月22日在上海開業。由興業銀行控股,攜手高偉達軟體公司、金證科技公司、新大陸雲商股權投資企業共同出資,並施行員工持股。興業數金所推出的金融行業雲服務品牌「數金雲」,能提供人工智慧雲服務、區塊鏈雲服務、備份雲服務、容災雲服務、專屬雲服務和金融組件雲服務等六個品類的基礎雲服務。從股權結構看,其19%的員工股權池可見其推動科技創新的力度和決心;

平安金融一賬通於2015年12月完成整合,轉型為Fintech輸出平台,並開始專註深耕資產規模超過65萬億的中小銀行市場。2018年1月,公司完成A輪融資,估值80億美元。

招銀雲創為招商銀行全資子公司於2016年2月23日設立,其目前主要業務是金融業務雲服務,它具備全方位整合招銀系金融領域的服務能力,包括零售能力,交易銀行,消費金融,直銷銀行(投融資)等服務,以金融連接器的方式,將招銀系的金融科技雲服務化,同時將招銀系的金融服務能力一併向金融同業機構內嵌式輸出。而為了完善整體雲服務的流程,招銀雲創還設有數據中心IT諮詢和戰略管理諮詢服務。

2.他山之石 | 華爾街巨頭通過戰略投資押注數字金融機遇

高盛是美國最活躍的兩個投資於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銀行之一。這些投資來自不同的集團,包括商業銀行和主要的戰略投資,但也有廣泛的類別,包括市場貸款、移動支付、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和商業房地產投資平台。據官網招聘廣告顯示,高盛的數字消費金融團隊正在積極尋找專業人士,以「評估各種併購機會」。從目前披露的投資案例看,高盛正在通過戰略投資建立面向大眾富裕客群的產品服務體系,而該客群對於高盛來說是空白。

A.建立在線貸款能力

高盛的在線貸款機構馬庫斯(Marcus)在頭8個月的運營中借出了10億美元。如今,它正將其數字金融品牌全球化。在接受了LendingClub和美國的繁榮之後,Zopa和Ratesetter希望成為下一個。高盛計劃在2018年年中之前在英國推出其馬庫斯品牌,並積極招聘產品經理、通訊和客戶支持人員,為其在倫敦的數字金融分部提供服務。

B.建立理財服務能力

高盛在2016年進行了第一次金融科技收購,目前正在尋找更多。2016年3月,高盛宣布將收購以Austina為基礎的初創企業「誠實美元」(HonestDollar),專註於目前仍在運營的小型企業退休福利計劃。

2018年4月,高盛宣布收購初創企業ClarityMoney。ClarityMoney的核心產品是一款移動app,可以將個人的信用卡與借記卡的所有消費信息整合,尤其是每月固定的訂閱型消費,比如視頻網站Netflix的、音樂流媒體Spotify、亞馬遜Prime、有聲書Audible等等。並且會替用戶與有線電視與網路供應商等協商出一個價格更低的套餐,Clarity全額返還新老套餐之間的差額,只是收取一點手續費。

ClarityMoney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好地管理日常開銷,在美國八零九零後中非常風靡。因此,高盛收購ClarityMoney也是意圖為其旗下現有的網路借貸平台Markus助力,並且將ClarityMoney現有的廣大千禧一代用戶導流,為高盛全面拓展商業銀行業務與面向年輕人的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因此,通過高盛的這一系列投資與併購,足見其在移動金融領域的野心。

總結與思考

金融機構自身應更聚焦於產品,但並非放棄流量場景探索;儘早參與VC布局或是可行之道;

自主孵化類似於「摸索試錯」的創業歷程,適用於新產品;資源基礎和體制機制創新都會增加團隊動力,提高項目成功率;

投資成熟領域的產品服務是快速見效的有效手段,與現有業務整合是發揮協同效應的關鍵;而如果沒有,那將是一件幸運的事。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所有的錯過都是可以原諒的
美國華盛頓櫻花節遊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