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積累-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積累-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自幼升小上岸之後,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在心情逐漸平復後,決定還是要寫一寫關於Cindy幼升小的故事,以紀念我們曾經的努力,如果能給到其他人借鑒的,我會覺得無比榮幸。

積累--為了充實而自信的生活

I. 英語

因為T媽的工作和國際教育有關,所以從Cindy一歲開始,就給Cindy學英語,最開始受到朋友的啟發買了「Baby Signing Time」的DVD,覺得這套東西確實不錯,因為孩子在1歲時候的語言不及動作豐富,所以通過模仿手語結合英文單詞,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不少單詞的讀音,而且口音也正。之後到3歲前,因為媽媽工作比較忙,讓Cindy看過一段時間巧虎系列的泡泡英語,裡面那個姐姐發音的時候口型很清晰,孩子學起來就比較方便,大家都知道,無論學哪門語言,口型飽滿對於以後閱讀、演講時候的口齒清晰和演繹情感都很重要

從Cindy 3歲開始,T媽開始把重心放到了孩子身上,這時候的英語水平相比同齡人還是有優勢的,但是除了認識一點單詞,孩子還需要接觸更多更豐富的英語內容,因為當時(2015年左右)學前英語學習在上海也不像現在這麼火,T媽只是買了點吉的堡教材,用了點自己公司之前出版的Wonderful English,還有就是牛津的Let"s Go1-2冊給Cindy學習。我知道現在更多家長都會各種試聽機構然後選一種,但是我們當時只是覺得好玩的好看的教材都買來看看也是不錯的選擇,3歲多的孩子可能這兩個月喜歡這個系列,過兩個月又喜歡其他系列,但是在嘗試不同編排形式的教材後,孩子會更加喜歡出現在各種形式下的英語

在Cindy準備上幼兒園前,T媽感覺自己教她英語已經無法起到很系統的作用了,這時候正是進入機構和一群孩子一起學習的好時機,我們試聽了吉的堡和長頸鹿美語。我以為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就在家對面,後者有十多分鐘步行的路程,而且費用比前者貴一倍。但是試聽之後我覺得主要差異在於:前者在同一難度級別的孩子的年齡都比後者要大2-3歲,也就是說,我女兒如果去吉的堡,班裡都是比她大2-3歲的大孩子,個頭的明顯差異,對於課堂上的主動性會產生明顯的影響,而長頸鹿班裡的孩子基本只比她大半歲到一歲半,這樣的差異就沒有那麼明顯了。而且由於長頸鹿里學生的學習氛圍也不錯,我們就果斷報名了。

在機構學習,其實關鍵只有一個,就是配合老師及時複習和預習,如果家長只是把孩子扔給機構去培養,結果肯定是不好的。每周只要複習2次左右,成效已經是很好了。

經過兩年的線下學習,Cindy在中班後暑假的英語水平已經可以達到自主閱讀RAZKIDSE級別或是Oxford Reading TreeBand 6 繪本,T媽覺得養成英語閱讀習慣的一種方法就是,給孩子經常看看英語繪本,並且搞得好像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給她讓她花時間看看這些書(而不是特別說得好像要讓孩子覺得 今天讀的是英文的不是中文的啊),我們讀過Ursborne的各類翻翻書、牛津樹、Collins Big Cat、Peppa Pig、Olivia、Piggy and Elephant系列以及I can read等等,我們不會按照網上的書單順序來看,那樣會覺得目標太遠很辛苦,我們會跟著有些英文繪本的公眾號,他們發布希么好故事,我們就看看學習,這樣孩子的閱讀不會因為我們大人在繪本選擇上的喜好而被局限。

而在中班下的時候,T媽因為換工作間隙停頓了幾個月,無意中看到有個公眾號叫「HS英文繪本課堂」,裡面可以報名10人以下的小班,然後每周布置一本繪本,每天要錄音和打卡一遍,每周還有兩晚跟讀以及兩晚主題學習和跟讀。T媽向來支持新奇的模式,於是又果斷報名了。

剛開始每周第一天打卡都是比較難的,因為之前沒有過完整讀一本繪本的經歷,總會有斷斷續續不熟練的地方,錄音時會使用暫停鍵,然後跟Cindy練一下下一頁句子後再繼續錄。而經過兩個月後,她就可以自己完成一次性錄音打卡了,到現在算算已經是一年又2個月了,現在打卡的繪本通常都要讀個5-6分鐘,最大的收穫不是能讀多少繪本,而是我們養成了每天堅持朗讀的習慣

接著,T媽自己算著,閱讀、詞法,這些都還挺好的,但是口語部分似乎還不夠好,雖然在線下機構有外教,但是一個班10人左右,對於強化口語操練還不夠,於是T媽就又趕上了新潮流報了線上英語。

很多家長在選擇線上英語的時候會比較糾結,只能說,T媽的選擇依據使得這個過程簡單了。因為我當時只是很單純地想讓Cindy學美國小學教材,而當時也只有DaDaABC用了Wonders,T媽自己之前研究過Wonders的教師用書覺得要備課的內容太多很難掌握,所以就把教授這個教材的任務給DaDa了,因為可以在線買Wonders的書和幾本練習冊,所以課後也是可以自己複習的。目前我們學到G1最後一個單元了,預計下個月就會測試,如果順利的話就能進到G2的課程了。

其實之後因為T媽自己學校使用的是Journeys教材,所以課餘也給Cindy閱讀Journeys的課本,感覺的確是比Wonders更好而且練習部分更難。星河灣用這個教材也確實不錯。

接著,閱讀水平在大班下提升到G-H-I-J,因為實體繪本量不是很多,所以也曾經購買過Raz Kids賬號,但是真心覺得那裡面語音讀得沒感情。。。而且繪本版式永遠是這種我不喜歡的白邊型,所以後來只是偶爾用來做做閱讀理解題。

II. 中文

相比英語,中文的培養就沒那麼好了。Cindy不是那種很快就開始識字的孩子,我們需要拿著故事書給她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讀,就這麼進行了很久,到了小班的時候,我們也像現在的很多家長一樣買了四五快讀給她看,就這麼看完之後差不多是小班結束,這時候會突然發現,她的識字量增加得很快,而且是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自學的。

但是煩惱也就這麼來了。因為識字量大,她在看繪本的時候會迅速地看文字,翻得比較快,不會很仔細地觀察圖片。在幼兒園有時候進行的看圖說話說故事的活動中,就會感覺到如果不識字可能表現得會更好些。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已經認識字了就退不回去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拿著繪本和她一起讀,從封面開始,每翻一頁就先讓她看圖,說說有什麼,然後看文字,然後後讓他猜後面一頁會發生什麼,以此來培養她觀察圖的習慣

到了中班下,她已經可以閱讀純文字的讀物了,我覺得這種過渡一部分原因其實並不好,也就是之前所說的對圖片的關注度的下降。她喜歡過一陣子米小圈,之後我覺得她看多了這些會有點小散漫,就沒給她再讀,之後就是各種獲獎大獎小說,比如:蘋果樹上的外婆、美繪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親愛的漢修先生、艾薇和豆豆,還有現在在看的羅爾德達爾系列。從中文繪本過渡到中文章節書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一個情況:喜歡一下子讀完一本書。但這樣一來有很多內容其實根本來不及消化,所以又是需要家長把她的速度降下來,比如,每天一起讀1-2章節,並且隨時解釋一些我們覺得對她而言不容易理解的詞和場景。 除了小說,科學類的書籍也很重要,這一點她讀得不多,主要是看小牛頓的時候比較集中。

為了讓她學習去理解文章,我買了「階梯閱讀」和「閱讀分析」兩本練習冊(一年級冊)給她做,一來是可以慢慢練習寫字,二來可以多開動腦筋回答一些有關文章內容和拓展的問題。這裡面還真的出現過很多雷人的答案(比如:一個故事關於小貓頭鷹說月亮是冷冰冰的,小雞說月亮是暖洋洋的,最後一個問題是說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一隻小狗,你覺得故事會怎麼發展,此人說:小狗把貓頭鷹和小雞都吃了。。。我當時就傻了)。在大班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幼兒園加入了小思,我也讓她自己在閱讀一本書之後做小思上的題目,那時候她的興緻一隻很高,直到幼兒園後來關閉了小思閱讀。。。估計他們以為沒有人會去做這些題吧。

另外,我們在小班和大班都有間斷地進行過軟筆書法的學習,因為孩子識字之後,用軟筆的方式能幫助她更好地理解中文文字的藝術,也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現在想來,如果說幼小銜接還有什麼肯定不足的話,應該就是古詩詞了,因為我們確實沒有特別學過,家裡也沒有打算讓她很認真地學習古文的想法,所以還需要違背我們大人的意願地讓她再去網上看看一些提到古詩詞的課程,現在是比較喜歡ahaschool上的。

III. 數學

我們學習數學的時候是比較晚的,而且10以內的加法是在中班時候還在努力的,可以說,Cindy就和T媽一樣,不那麼喜歡算術,但是她也和T媽一樣,喜歡算術以外的其他有關數學的內容。

因為原本是想走國際線路,所以T媽之前研究過一些美國的數學教材(這個號里應該可以找到2017年上半年的文章),並且買了Go Math,Math Truimph和Mathematics三種,結果發現一件很糾結的事情,知識點對她來說很簡單,但是要用英文表達卻不自然,而且使用不同的教材,在描述數學問題時的用語特點可能還不一樣,所以我們只能從一到兩個教材開始入手,我對比之後覺得Go math的數學知識點特別簡單(因為比較注重和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學習各種知識),所以決定先看後面兩本,在學習Mathematics的同時將Math Triumph作為有挑戰的練習冊。但是依然會遇到一些孩子看不懂的題,所以,我們在學習了一章之後決定把這些內容放到大班下再進行。現在你如果問我要如何學習原版數學書,我可能會說,大人和孩子一起慢慢學習,多說,並且要接受國外和國內解決問題方式的不同,如果你能夠從很簡單的知識開始,扎紮實實養成讀題和表達解題思路的習慣,之後就會比較順利了。

不過,為了幼升小考試,我們得要先把中文的數學學起來,T媽是數學系出生,讓孩子在外上課似乎心裡過意不去,所以就去網上買了幾本高思數學和學而思的數學思維和計算專項書,自己在家教Cindy,雖然有時候也是恨鐵不成鋼,但是就這麼鞭策著學習著,學習一年級下冊的時候,差不多也到了幼升小考試了。雖然Cindy做題經常粗心,但是一點點地感覺她對於數學的自信建立了起來。

IV. 興趣

講故事

如果你問Cindy喜不喜歡講故事,她肯定會拉長臉告訴你不喜歡,但是事情就是這麼戲劇化,雖然不喜歡,但是她就是比較擅長,從進小班開始,她在校外參加過5次中文故事比賽(初複決賽一共6場)和4次英文故事比賽(初複決賽一共10場)。比著比著,對於舞台就沒啥害怕了,我們覺得隔一段時間就要讓她上一次舞台溫習一下這種感覺。

唱歌跳舞配音

Cindy歌唱得確實不怎麼樣,但是我們還是鼓勵她唱,我們經常會出去或在家唱K,通過歌曲表達情感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有一年夏天遇上賴聲川在美羅城舉辦「藍馬」演出招募合唱,我看到招募貼想都沒想就報名了,結果選上了,還認識了好幾個不錯的孩子和媽媽,那年夏天她最喜歡的歌曲就是「藍馬」的主題曲。

之後可能是因為得過長頸鹿美語講故事獎的緣故吧,老師推薦她參加聖誕演出並擔任領唱參加舞蹈,雖然我覺得她聲線還有點粗,覺得她應該不是唱得最好聽的,但是我陪著她練習,在演出當天,她的表現也值得我給一個大拇指。

然後呢,她就會繼續喜歡唱歌,參加了幼兒園園歌的錄製,也參加校外的聲樂比賽,從二等獎到一等獎,雖然我依然覺得她唱得不咋地,也沒有讓她上過聲樂課,但是只要開心就好,她最喜歡的歌手是鄧紫琪、周杰倫、五月天和Maroon 5,聽到搖滾就會舞動起來。

Cindy的聲音比較萌,我們就利用這一點讓她是不是在手機app上配音,效果還真不錯,記得在中班時第一次配音的時候,試了好多次才完成,著實讓她體會到了其他厲害得多的人們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可貴。每一個努力配音的作品都可以讓家裡人樂呵很久。

編程

如果說編程不是她最喜歡的興趣,原因肯定是出在我身上,因為從大班下開始,因為要準備幼升小,我們可用於編程的時間就很少了。學習過編程的人一定知道,這項活動是很耗時的,因為需要進行各種嘗試,要嘗試不同的參數、函數,思考出錯的原因,思考更有趣的形式。我們花時間最多的編程就是中班下時候的CodeMonkey(編碼猴),那時候我陪她一起完成了前100關,學習了各種我以為她會很難理解的變數、函數、循環、條件等語句,因為是闖關模式,所以孩子很喜歡,之後的100關是我完成的,因為這是我們之前說好的,但是在第200關也是最終考驗關卡,我還是請她來一起看一起想解決的方法。

在那之後,我在外灘教育上也看到過Python,試過和她一起學習,但是我發現這個語言的界面基本上只有代碼,加上有更多計算旋轉角度和嵌套循環的複雜問題,所以我們很難繼續學習下去。

到了大班的時候,我們接觸了Scratch(非Scratch Jr,因為沒有方便使用的iPad),我閱讀過「編程真好玩」這本書,但是覺得它裡面的例子的類型比較局限,我繼續在網上尋找教材,然後看到eDX裡面有一個scratch的教程,裡面的老師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教授scratch的一些基本用法,有關於繪製圖形的(其中會用到一些和數學幾何有關的知識,但是並不像Python課那麼難),也有關於編寫樂曲的,而且每一課之後都有作業,能夠讓孩子操練一致熟悉。現在既然幼升小也完成了,我覺得可以繼續進行之前在eDX上的課了。

畫畫

遇上T媽這個畫畫白痴,的確是比較令人頭疼的,但是Cindy居然也有拿過好幾次畫畫的獎,這麼匪夷所思的事情,只能說,T媽有努力過去各大網站看美美的畫找尋靈感吧。凡是公益活動,我們都比較願意去畫宣傳畫和投稿,比如無煙日、愛眼日,我覺得這樣也能給孩子留下比較深的印象。而其實我們大人都沒有發現,孩子本來就是比較喜歡畫畫的,不管是不是看起來比例不協調,這就是孩子自己的風格。

其實Cindy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做英文海報。因為在教育行業,T媽經常會去看Education.com或teacherpayteacher網上的各種資源,再加上之前看Collins Big Cat系列書,最後一頁都會給到一些海報或手工的建議,很適合和孩子一起完成。另外,每逢節日我們都會儘可能做一些海報或畫畫或手工,以紀念一起我們學會的新知識,比如萬聖節、感恩節和復活節。我們開了這個自己的公眾號,這是我認為做得最正確的一個決定,希望可以一直把我們自己的風格做下去。

就這樣,我們為幼升小和幼小銜接做了準備,T媽覺得Cindy也就是個英語好點的普娃,那些有名的思維類數學類看圖說話類機構一概都沒上過。原因很簡單,我們只是想要她成為她喜歡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貝兒的小書房 的精彩文章:

TAG:貝兒的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