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們總喜歡塗塗畫畫,如果這就是他們的數學課呢?

孩子們總喜歡塗塗畫畫,如果這就是他們的數學課呢?

圖︱小梨子anner

如果你問一位數學家「為什麼要研究純粹數學」?你不能想像,很多數學家的回答簡潔到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美!

那麼,在兒童的眼裡數學世界什麼樣兒?抽象的、嚴肅的?還是有趣的、活潑的?

雖然不知道確切答案,但在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衚衕小學教師陳鳳偉的「塗」畫中,卻看到了孩子的數學世界也是一個字:美!

?

「塗」畫里有數學認知

——你為什要我畫桃子,又把我畫的擦掉?

有這樣一個場景,在《分數初步認識》的課堂上,老師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表示出「1/2」。有學生畫了一個桃,用一把剪刀把它切開。按照預先的教學設計,只需用這個環節引出這些都是「1/2」就可以了。所以,當達到了預設的效果後,老師就把學生表示出的「1/2」都擦掉了,包括這隻桃子。

但是,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現了,桃子的作者,那名小男生看到桃子被擦後,把鉛筆盒一扣,再也不聽老師講課了……

下課後,老師問小男生「為什麼開始上課時那麼積極,後來就不高興了,不參與啦?」沒想到小男生反問道:「你為什要我畫,又把我畫的桃子擦掉?」老師有些措不及防,怎麼解釋呢?

老師意識到,她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處理這隻「桃子」了,既然已經出現了數學化的「1/2」,那麼這隻「桃子」就完成了使命,可以「被擦掉」了!

可是,學生不這樣看,這是他心中的「1/2」!

於是,老師再次執教此課時調整了做法,當再進入上述情節時,老師詢問學生:「現在看你們表示的『1/2』,認為可以擦的就擦了,願意留的也可以保留。」

這時的結果是什麼樣兒呢?

結果有三名學生不願意擦,就保留了下來,老師用紅筆把三幅圖圈起來。隨著學習進程的深入,有的學生表示先前畫的可以擦了。可是直到下課,還有一名學生始終保留著他的「1/2」圖。

這個有趣的案例啟發教師,「塗」圖是兒童數學學習的一種工具,用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與數學的抽象性對接起來,與兒童的認知特點相契合。回想課上的情境,為什麼有學生開始就不用保留「1/2」圖?而有的是在逐步理解的過程中表示「可以不保留了」,還有的則一直保留著「塗畫」的1/2?

這是不是在提示我們,學生數學化的認知進程是不一樣的,從聯想生活中的數學到認識、理解、抽象出數化的認知,是需要過程的,而且這個過程的推進速度是有差異的。

?

「塗」畫里有數學經驗

——數的認識和位置值

兒童的天性決定了他們能用豐富多彩的「塗」畫,表達同樣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些內容中自然少不了數學的身影,因為數學自始至終都在兒童的生活里。

看,從認數開始,兒童是這樣將生活中的「數」和數學中的「數」進行對接的。不管是盤子里的「2隻」蘋果,還是水中遊動的「一群魚」,都是他們對數的初步感知,是生活數學向數學過渡時不可或缺的「數感」積累。而喚起這種積累的,是兒童走向數學學習的開端。

▲我來數一數

「十進位位置值」是數與代數領域的核心概念,藉助「神奇的小珠子」和計數器,將「計數單位」和「數位」的意義理解,變得形象、直觀了。

▲這就是計數單位啊

就是這樣一組兒童的純天然「塗」畫,伴隨著他們走進了「數」的世界。

這正是:少了數的嚴謹,認知只能停留在表面,少了形的直觀,認知則空洞抽象。只有依據兒童的特點,遵從數學自身的規律,將二者完美結合,才能和諧統一。

?

「塗」畫里有數量關係

——「+1」還是「-1」呢?

在「數的認識」教學中,「幾個和第幾個」的問題,往往讓學生陷入困境。

例如:小朋友站成一隊,從前數小明是第5個,從後數小明也是第5個,一共有多人?」學生的解法各異,有5+5+1=11,有的是5+5-1=9,4+1+4=9,5+4=9還有的不會列式能說出結果。究竟是「+1」還是「-1」呢?怎麼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呢?

教師像兒童一樣「畫一畫」。從前面數第5個,從後面數還是第5個,那就給這個「第5」點上紅色,這個「紅點」就是小明。現在給前5個圈一個圈,再看後5個圈一圈,咦?兩次都圈上了「小明」,那麼應該怎樣列式表示呢?學生看著圖,經過討論確認可以是5+5-1,也可以是4+1+4,還可以是5+4呢!

▲智慧的教師以兒童為師,用「塗」畫的方法解決兒童的困惑,結果很有效

看下面的圖,是兒童自己來解決「兩個數之間有幾個?」的問題。儘管左邊的圖中有著很多非數學元素,但是這是兒童生活經驗的再現,他們已經「原生態」地把數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而右邊的這幅圖呢?已經具有了數學化的高度,用了符號化概括表示。

最好的數學教育就是給予兒童認知規律和知識體系規律的雙重尊重。數學是抽象的、概括的,同時也是直觀的、形象的,兒童以「塗」畫的方式將其協調統一,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從生活數學走向「數學化」的數學,這種促進兒童發展的最強動力來自於他們自身。

?

就在原汁原味的「塗」畫中學習吧

如何運用「原汁原味」數學「塗」畫,促進兒童數學認知的發展?促進兒童的思維發展?讓數學特有的美麗和兒童的純真去對接,讓兒童走近數學?

1. 塗出來「好玩」

「數學好玩」是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的至理名言。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是學生不斷獲得發現的快樂之後產生的情緒體驗,所以,我們要創設情境,使學生髮現數學的趣味和美。

比如,莫比烏斯圈被冠上以「神奇」二色彩,那麼它的神奇到底在哪兒呢?教師可以設計小螞蟻回家的活動。請學生想一想小螞蟻把家安在了莫比烏斯圈上,如果小它想要出去走一圈再回家,行走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一定給學生看、想、做的機會。

學生藉助手中的畫筆「塗」出了小螞蟻的行走足跡,莫比烏斯圈的「神奇」不言而喻啦!

2. 塗出來「深刻」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极參与、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過程中的體驗非常重要。例如在學習「有餘數除法」時,怎樣理解其意義呢?讓學生藉助學具,展現出他們「分」的過程,「除」的方法,讓他們在經歷中將思維可視化。

從一幅幅小棍圖中,可以看到他們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以找到「分了幾份還餘下幾個」。

「帽子」小人怎麼哭啦?學生說:「可愛的小雪人排成了5隊,每隊3人,剩下的2個小雪人有點孤單了!」多麼充滿童趣的「塗」畫!哭了的小雪人是記憶最深刻的餘數啊!

不是除法嗎?怎麼出現了減法算式呢?聽學生的解釋:「5個一份,一個一個減去,減了3個5還餘下2,這不就是17÷5=3……2嗎?我覺得一樣的道理。」

對呀!這不正是除法的本質含義嗎?這樣深刻的理解是教師不可能「教會」的,兒童簡單的幾筆「塗」畫,揭示了最深刻的數學意義。

3. 塗出來「知識樹」

的確,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數學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才會學懂數學。

每單元學習之後,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回顧單元內容,確認重點、難點,再結合自己的理解構造起「知識樹」,將知識間的脈絡塗出來、畫出來。

下面這幅圖是二年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完成的個性化知識梳理圖,不但有知識點的梳理,還有重點題型、易錯題型的整理,特別是小作者獨有的解題小技巧也盡在其中。

此時學生畫的不是標準的數學圖,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反而會促使他們在這種能動的學習中,逐步構造好自己的數學認知體系。所以說尊重是理念,等待是策略。

「塗」畫是什麼?一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察兒童的「塗」畫,帶著發現、帶著思考、帶著經驗、帶著情感情緒,是他們每個人的寫真。

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塗」畫表達的機會,這是將兒童思維可視化的契機。兒童的表達和思維是相輔相成的,數學教學的價值就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那麼「塗」畫正是一種讓兒童在再創造中探究、理解數學的自然手段。

所以,一個真正的教育者、一名好老師,會始終有著一顆純真的童心,能夠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感情去熱愛。就這樣用心地給每一個兒童提供幫助,善待呵護每一個兒童的好奇心,由衷地去理解每一個兒童的情感體驗,和他們一起「學」數學,總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陳鳳偉星教師

要給學生創造「塗」畫表達的機會,這是將兒童思維可視化的契機

- END -

來源丨守望新課程

作者丨陳鳳偉(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衚衕小學教師)

編輯丨陳薇

星教師投稿郵箱

的專屬精品教育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教師 的精彩文章:

TAG:星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