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士康要上市了!「血汗工廠」要轉型互聯網公司?

富士康要上市了!「血汗工廠」要轉型互聯網公司?

富士康要上市了,聽到這個消息,老司的第一反應是:啊?富士康還沒上市。因為包括老司在內,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富士康是一家龐大的代工廠,而且時有「血汗工廠」的新聞爆出,總之就是資產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典型代表!

帶著種種疑問,老司第一時間研究了富士康整整400多頁的招股書,看完後老司改變了對富士康的固有看法。毋庸諱言,富士康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電子代工廠,而富士康已經不再具備優勢,畢竟代工這種事沒有任何核心技術可言。而要打破這一局面,富士康決定通過上市來讓自己的產業進行轉型,並以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出現在大眾面前。

上周五,富士康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獲得證監會核准,引起不少人關注。畢竟作為全球最大的3C產品代工廠,包括國內手機大廠在內,很多公司都以「富士康」代工作為品牌的背書。不過富有意味的是,證監會信息中沒有提及富士康的募資金額,這一情況是自IPO重啟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實為罕見。(註:後續消息披露中,富士康發行19億股,募資金額為272.5億)

其實關於富士康要上市的消息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經傳開,公開信息顯示,富士康2月1日上報招股書申報稿,3月8日通過發審會。也就是說,從申報到上會僅用了36天,打破了上會記錄。要知道以往排隊上市的企業在此環節至少需要等候6個月的時間,所以富士康的「閃電」過會經歷,讓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證監會面對科技相關公司可能有某種利好行為。

但是和其快速過會的經歷不同,富士康遲遲沒有拿到IPO批文,這很有可能和富士康首發募資金額有關——富士康此次募資金額約272.5億,這個募資數創下近三年來A股市場的記錄,另外在歷史募資排名里,富士康也能排在第12名。

富士康雖然名字熟悉,不過很多人對其經營狀況可能並不了解,老司也很好奇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它的經營模式是怎麼樣的。從招股書中披露,2017年富士康總體營收為3530.8億元人民幣,其中通信網路設備營收為2145億元人民幣,佔比60.75%;雲服務設備1203.9億元人民幣,佔比34.10%。看到這裡,老司不禁有些感慨,富士康真的是家大業大啊!

富士康在2017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僅為158.68億。這也側面說明作為代工廠的富士康,其利潤率不高,屬於薄利多銷。富士康的員工模式也較為特殊,從招股書中,截止2017年12月31日,富士康共有員工269049人,其中大專以下文憑的為20930人,佔比為78.03% ,也就是說,富士康有78.03%的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這類工作的確不需要過高的文憑,老司給富士康點個贊,提供的勞動崗位還是頗有規模。

不過話又說回來,近年來富士康在工作層面的負面消息也時有出現,跳樓、血汗工廠等等標籤常貼在富士康身上。雖然負面消息纏身,不過究其原因,依然還是要歸結到富士康作為一家代工廠,其並沒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從招股書顯示,截止2017年末,富士康無論是正在履行的訂單還是正在履行的採購訂單前三位均是蘋果公司,而富士康能夠拿到每筆訂單利潤不足10美元。

所以要將富士康「渲染」為血汗工廠,其實背後就是資本主義血淋淋的剝削行為,以及自身核心競爭力缺失的體現。不過上市也許是富士康轉型的契機,總計272.53億元的募集資金,富士康列舉的八大板塊業務的投資總額與明細,其基本圍繞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到醫療健康、AI、5G等方面,而這些也是近幾年較為火熱的行業,也是不少互聯網公司相繼追逐的風口。

總的來說,富士康此次上市並不是先前經營成果的一次總結,畢竟富士康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國內人口眾多和土地紅利的影響。而當下人力成本上升以及核心競爭力缺乏的背景下,富士康已經很難再通過「薄利多銷」的代工廠模式實現盈利了,所以郭台銘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就是希望能夠打破這一局面,以工業立足來做互聯網的行當。

對此,老司還是比較看好富士康的,因為在當下,互聯網公司往往以概念來講故事,缺少實業的支持,但富士康有著龐大的實業規模,如果富士康這次真的能夠實現轉型,成為實業互聯網公司,那麼對於其他互聯網公司而言,是否會覺得有點「亞歷山大」,甚至還會讓資本對互聯網公司的價值進行重新考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黑inHeater 的精彩文章:

雷軍宣布小米成為全球四大手機廠商,但盈利不靠賣硬體?

TAG:智黑inHea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