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的三條計策便復國,剩下四條你到地下用吧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的三條計策便復國,剩下四條你到地下用吧

文/格瓦拉同志

在「伴君如伴虎」的時代,功臣們如何消除帝王的猜忌和殺心,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玄妙的藝術,唯有看透人性、知所進退的聰明人才能做到。只可惜大多數功臣被功名利祿迷住了眼,不懂得急流勇退,到頭來往往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實在是可悲。在這些悲劇性的人物中,春秋末期越國大功臣文種的結局便是典型。

文種本來是楚國人,因為在自己的國家得到不重用,便懷揣著一肚子的學問和志向到越國求發展,結果得到越王勾踐的信任。前494年,吳王夫差率軍大敗勾踐於夫椒。勾踐戰敗後屈身求和,不僅把越國降為附屬國,還表示願意入吳朝拜夫差,給他做奴僕。同年,勾踐帶著妻子來到吳國國都姑蘇城,陪同他前往的,還有身邊的兩大謀士文種、范蠡。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的三條計策便復國,剩下四條你到地下用吧

文種與范蠡,是勾踐身邊最倚重的謀士

文種知道此行必定兇險無比,所以在行前對主公諄諄勸導,告誡他在吳國一定要學會「戒急用忍」,只有忍常人之所不能忍,麻痹吳國君臣的意志,才能實現復國大業。勾踐對文種言聽計從,在吳國停留的三年時間裡忍辱百端,並且變著法地討好、諂媚夫差,同時又大肆賄賂寵臣伯嚭,由此博得夫差君臣的好感。

三年後(前491年),勾踐君臣得到夫差的允許,再次回到越國,但此時的國家飽受戰火摧殘,已經變得殘破不堪。勾踐回國後把對吳國和夫差的仇恨隱藏在心裡,每日卧薪嘗膽、發奮圖強,立志一雪前恥,而文種也適時地獻出七條計策,以幫助勾踐完成復國滅吳大業。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的三條計策便復國,剩下四條你到地下用吧

勾踐戰敗後屈身求和,在吳國幽禁三年

伐吳七術的核心思路大致是賄賂、麻痹吳王君臣,並在其境內實施美人計、離間計,讓夫差沉溺於美色中無法自拔,並處死忠心耿耿的相國伍子胥等人,以使吳國自壞長城、減損實力。勾踐得到文種的獻計後如獲至寶,並按計策實施,果然收到奇效。

就在勾踐回國後十年(前482年),利用夫差率主力北上與晉國爭霸之際,果斷偷襲吳國大後方,殺死吳太子,並擊敗趕回來迎戰的夫差。4年後,越軍在笠澤再度重創吳軍,由此導致吳國一蹶不振。再過五年時間(前473年),越軍攻破姑蘇城,夫差自殺而死,勾踐正式完成復國滅吳大業。此時,距離勾踐被俘已有21年時間!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的三條計策便復國,剩下四條你到地下用吧

夫差兵敗自殺後,勾踐完成大業

但就在勾踐完成大業後不久,另一位大謀士的范蠡便託病辭職,然後泛舟五湖,離開越國到中原發展。在抵達齊國後,范蠡給文種寫信,告訴他「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希望他能儘快離開可共患難不可共歡樂的勾踐,以免為自己招致殺身之禍。文種看到信後覺得貌似有道理,但又捨不得放棄官職、爵位,便向勾踐稱病,在家裡面觀察時局的發展。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見《史記·卷四十一·勾踐世家》。

但不久災禍便從天而降,某些跟文種政見不和的大臣,不知道從哪裡看出國君對文種產生了猜忌之心,便希旨承顏,告了文種不少的黑狀。勾踐雖然很清楚文種的為人,但自覺在吳國期間及復國過程中做過很多為人不齒之事,而恰好文種對此又都了如指掌,如果還讓這個人活在世上,難保某天不會被天下人知曉,自己這張老臉到時還怎樣面對國人?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的三條計策便復國,剩下四條你到地下用吧

文種不聽范蠡規勸,最終被逼自殺

所以勾踐思忖再三,決定剷除文種。主意既定,勾踐便把文種召進宮中,不由分說地便賜給他一把劍,然後冷冰冰地跟他講:「先生當年給寡人獻上七條計策伐吳復國,可寡人僅僅用了三條便成功,剩下的四條還來不及實施。不如這樣吧,你帶著這四條計策到地下去獻給先王,讓他試試效果如何?」文種很後悔當初沒有早點離開,到如今已無退路,便拔劍自刎而死。

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引文同上。

國君對功臣說:我用了你的三條計策便復國,剩下四條你到地下用吧

勾踐逼殺功臣,為後世帝王樹立壞榜樣

作為幫助勾踐完成復國滅吳大業的頭號功臣,文種最終卻得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這都是他不明白急流勇退道理的緣故。可幾千年來,面對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又有多少功臣能擺脫跟文種相似的命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此人地位比諸葛亮還高,對劉備有再造之恩,卻因一件事被弟弟氣死
對人類文明貢獻最大的太監,因為一項技術創新,讓全世界受惠至今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