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行學說與中醫藥

五行學說與中醫藥

五行學說對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刻的影響,並成為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它經常和陰陽學說結合在一起,被稱之為「陰陽五行學說」。《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發展變化的。五行學說是由木、火、土、金、水組成,是陰陽學說的補充。五行學說認為此五者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物質,且不斷的相互資生、相互克制地運動變化著。關於五行學說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文獻報道,各家說法不一,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來論述五行學說的起源、理論基礎、相生相剋關係及現實意義。本文綜合各家五行學說的起源並著重論述其在中醫藥發揮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五行學說的起源

五行學說是繼陰陽學說後,我國產生的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自然哲學。它深刻地影響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穩定,關乎民生大計。幾乎涉及人類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對古代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五行,最初又稱五材,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如《左傳》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後《尚書·洪範》指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是對五行特性的最早記載,近而將五行理論化,抽象化,上升到了哲學角度的層次。關於五行學說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文獻報道,各家說法不一,從哲學方法論的角度探討五行學說的起源,從人類生活層面,受自然界洪澇旱災,對自然界的崇拜供奉,近而引申為治國之道,從氣候角度論述五行學說,從生產技術角度探討五行學說的起源,五行學說理論被明確都公認是董仲舒的功勞,但從五行轉化和配物理論和對宇宙進行普適性解釋兩方面出發,其真正成立的關鍵人物是戰國時期的鄒衍而非漢代的董仲舒。近代,梁啟超曾批判五行學說是偽科學,不能認為是哲學。這是一種片面的思想。五行可以說和中國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物質和技術落後的條件下,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以及掌握自然規律更好的生產生活,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而後,涉及統治者、國家、做人做事等方方面面,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哲學思維。這種思維是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證明其科學性和辯證特徵的。

五行學說的哲學基礎上看待中西醫

五行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也曾一度被質疑、被退場,被認為是迷信。明末後,西方傳教士將四元理論(氣、火、水、土)傳入中國,五行學說受到嚴重的挑戰。在西方現代科學的衝擊下,人們無法將算術、物理、化學、醫學等與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相串聯起來。究其原因,四元素與五行學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邏輯,一個談論的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另一個是著重於系統內個單元相互影響及變化的理論。這就構成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在醫學上這種思想表現的尤為突出,且對醫藥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人們常有「中醫」和「西醫」之分。西醫遵循的是還原論思想,從解剖學角度(組織、器官、細胞、基因等)治療人類疾病,比如感冒了頭疼得厲害、發高燒,吃一粒感冒藥,頭過會不疼了,燒也退了;體內長了一個瘤子,不舒服,動個手術將瘤子割掉,病人也慢慢感覺沒有不適了。西醫治標效果特別好,往往很快,它也是一門精準科學。但它也有缺陷,因為聚焦的是一個點所以很難看到面,會忽視藥物、手術對機體其他的副作用和傷害。而中醫卻相反,中醫注重整體觀,辯證論治。這種整體觀體現在人機體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人和大自然也是一個系統,人、大自然和天也是一個系統(天人合一);這種辯證論治強調的是系統內、系統間的不斷動態發展變化,如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五臟六腑、奇經八脈之間的聯繫,中醫養生與大自然的關係。中醫的這種系統論思想,決定了它很難聚焦於一點,它看到的是整體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繫,可以說考慮周全,所以它能標本兼治,副作用小,只是治標效果沒有西醫之迅速而已。所以說中醫是一門系統、模糊、複雜科學。

五行學說與現代中醫藥研究

中醫藥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歷史上一座璀璨的寶庫。自神農嘗百草到歷代醫家醫書的彙集,都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總結並不斷的進行大量實踐,最終形成了這樣一套彌足珍貴的醫藥體系。我們對其的最好態度是繼承並創新,繼承是因為不讓這麼好、這麼有價值的遺產給丟棄了;創新是讓它適應現代的情形下不斷的促進其向前發展,為子孫造福。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獎的例子將是對中醫藥繼承和創新最好的詮釋,她從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找到靈感,發現了曾經難倒世界科學家的抗瘧藥物青蒿素,解決了數百萬人瘧疾困擾的問題,讓中醫藥震撼世界。然對中醫藥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幾乎還是停滯不前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中藥質量控制和評價方法難以反映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中藥藥效物質基礎仍然是一個黑箱,中藥藥性如何評價等問題。回顧現代的中藥研究方法,現行的中藥質量控制的基本模式是參照國外植物葯的質量控制方法,借鑒化學藥品質量控制的模式建立的,化學定性鑒別和指標性成分檢測是其主要內容。這樣問題就出來了,中藥、西藥所遵循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一個是系統論思想,一個是還原論思想,而試圖採用相同的方法去評價,這難免有點牽強附會,往往很難達到目的。當然方法我們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是符和主體思想的前提下。近年來,有學者基於中醫藥整體觀、系統論的思想,通過比較中藥、化學合成藥、生物製劑的生產質量控制模式,得出中藥應接軌生物製品的質量監控模式,提出生物效價檢測比化學成分含量測定更具實際優勢和價值。並結合熱力學理論,提出了生物熱力學應用於中藥現代化研究,涉及中藥四性的評價、活性評價、復方配伍關係和藥效物質篩選和中藥品種評價。這些都是基於中藥是多組分、多靶點,符合五行學說的系統論思想。筆者也根據五行學說理論,結合國際DNA條形碼序列選擇的啟示,聯合化學成分作為中藥指標性成分來評價中藥質量,基於微量成分對疾病是無效的,可以不加考慮,起作用的是大量中藥成分。所以可以用兩種以上化學成分組合來評價中藥質量,如一味中藥中化合物A+化合物B的含量或更多化合物組合或總皂苷、總黃酮等組合化學成分來指標中藥質量。

五行學說與中醫養生

五行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里的基本學說之一,用來指導中醫治病具有重要作用。但中醫強調治未病,治未病最好的治法是養生,通過自身系統調節機制而不用藥物達到身心健康。並且養生的目的是追求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以求達到身心與自然界的統一,以便健康長壽。而五行學說正是自然界和人體相聯繫的哲學基礎,也是橋樑,也是對中醫養生最好的詮釋。五行系統與自然界、人體相關聯,見表1。

表1. 五行系統表

例如肝屬木,在人體為與膽相表裡,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志在怒,其液為淚,其脈為弦;在自然界為其季為春,其方為東,其氣為風,其化為生,其色為青,其味為酸,其音為角。先說人體內系統我們該怎樣的養肝,它與膽關係最密切,可謂肝膽相照,在外可以通過眼睛(目)、筋、淚等判斷肝生理病理的狀態。相反,如果我們養好肝,眼睛會很明亮,筋會很好。情志方面,怒傷肝。在自然界系統中表明,春天是最好養肝的季節,因東日冉冉升起,微風輕拂,萬物生長,草木泛青。一切都是那麼的生機勃勃,順暢。正符合木的特性。這時候我們適當的進食一些酸味的食物,更加的促進養肝。這麼多其實告訴我們一個養生的方法,不要發怒,春天避免風邪侵襲,要保持順暢,愉悅的狀態。特別對於經常用眼的人,多走進大自然看看綠色植物,有利於養肝明目,是對眼睛非常好的保護。心屬火,在人體與小腸相表裡,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其脈為洪;在自然界為季為夏,其方為南,其氣為暑,其化為長,其色為赤(紅),其味為苦,其音為徵。表明夏天重點是養心,特別對於心血管病人。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適當的吃些苦味的食物,不僅清熱,而且養心。脾屬土,與胃相表裡,開竅於舌,在體合肉,其志為思,其液為涎,其脈為緩;在自然界對應於季節為長夏,其方位中,其氣為濕,其化為華,其色為黃,其味為甘,其音為宮。表明長夏是養脾的好季節,胃口不好,消瘦都與脾有關係,過分的思慮也會傷脾,脾喜燥勿濕。味道甜的,顏色黃的食物養脾。但味甜的食物得適當飲食。肺屬金,與大腸相表裡,開竅於鼻,在體合皮,其志在悲,在液為涕,其脈為浮;在自然界對應季節為秋,其方為西,其氣為燥,其化為收,其色為白,其味為辛,其音為商。表明秋天重點要養肺,通過鼻、皮毛等可以看出肺的狀態;悲傷肺,燥傷肺。辛入肺,白如肺,這個時候梨子也上市了,雪白雪白的梨子養陰清肺。腎屬水,與膀胱相表裡,開竅於耳,在體合骨,其志為恐,其液為唾,其脈為沉;其季為冬,其方為北,其氣為寒,其化為藏,其色為黑,其味為咸,其音為羽。表明冬季重點要養腎,耳、骨病都與腎有關,通過按摩耳朵也能促養腎;恐傷腎;咸入腎,色黑的食物補腎;冬天最大的特點是藏和寒冷,因此我們人體要注意養後天之本-腎及防寒保暖度過孤寂的冬天以為來年做準備,也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必備階段。五行學說將人體與自然界相互聯繫,相互貫通,告誡了人類要順應自然,利用自然不同階段來預防疾病和養生的目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

總結

陰陽和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裡的一對特殊概念,五行是從屬於陰陽學說的,是對陰陽學說的補充,是中華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結晶。五行學說的核心是系統內個單元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即相生相剋理論)的一種動態變化。它是一種系統論,發展觀看待問題。在現實中對我們看待事情,考慮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提醒我們用全面的,聯繫的,發展的眼光看待事情。這種哲學理論將經久不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本草天年 的精彩文章:

TAG:本草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