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珊瑚海大海戰的重新解讀

「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珊瑚海大海戰的重新解讀

原標題:「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珊瑚海大海戰的重新解讀


原創不易 認可價值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 以及來自空軍之翼


譯者註:本文原文刊載於1994年5月份出版的美國《戰略與戰術》(Strategy & Tactics)雜誌上,原作者是小弗蘭克?威爾(Frank Weir Jr.)。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表現珊瑚海海戰中美軍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繪畫作品

背景概述


回首歷史,後人是具有優勢的:他們通常可以很容易地批評當時指揮官們做出的決策。但是,在戰鬥中,在巨大的壓力和眾多不確定的情報中實時地做出決策要遠比那些只會在事後紙上談兵的「陸軍將領」和「海軍將領」們所認為的艱難得多。對這一點而言,珊瑚海海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場海戰發生在1942年的5月份,交戰雙方是日本帝國海軍和同盟國海軍。


發生在珊瑚海的海上作戰行動被視為戰爭史上首次航空母艦之間的對決,在這場航母大戰中,雙方並未進行水面艦艇之間的炮戰,甚至相互之間連敵人的影子也沒看到。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戰鬥類型中,參加戰鬥的雙方指揮官可謂是毫無經驗。他們並沒有可研究的戰例來為自己提供指導,就連相關的作戰理論也是欠缺的;這是一種雙方都未曾預料到的海軍作戰形式,大多數戰爭規劃者仍將戰列艦視為主要的海戰艦種。儘管航空母艦在珍珠港一役中取得了令人吃驚的勝利,但這是對錨泊在港口中的艦隊發動的一場偷襲行動。人們仍然認為,在公海大洋上進行的戰鬥會是另外一種形式。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正在太平洋上放飛飛機,照片攝於珊瑚海海戰爆發前的某個時間。背景中近處是一艘艦隊油船


這場戰鬥的起源是日本妄圖奪取巴布亞-新幾內亞並將其作為封鎖澳大利亞與外界溝通的海上航路的基地。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命令井上成美海軍中將奪取索羅門群島上的基地並拿下莫爾茲比港——倘若拿下了莫爾茲比港,澳大利亞本土就會被置於日軍海空力量的打擊範圍之內。



太平洋戰爭早期形勢圖(譯者註:此圖有若干不嚴謹之處,如中國東北三省的被侵略情況,故僅供參考)


日軍方面是從珊瑚海海戰開始真正分兵形成了若干個「作戰編隊」的。儘管這種部署方法後來招致了諸多批評,但就其本身而言並沒有什麼固有的錯誤。日軍並沒有因為分散其自身的兵力而遭受不必要的慘重損失,相反還常常能夠用它們的多個「作戰編隊」而搞得同盟國迷惑不已。這實際上提供了某些額外的安全性,因為對日本帝國海軍而言,這樣做不會在遭受敵人的單獨某次打擊時損失太多的艦艇,同時分散的各個「作戰編隊」也常常能夠被集中起來以發動一次攻擊。後來的批評看上去是因為在中途島的最終慘敗而全力指責日本方面的戰爭計劃人員。無論如何,在中途島海戰中,南雲忠一麾下的航母打擊部隊比參戰的全部美軍兵力還要超出,而且原本是能夠對付得了美軍艦隊的。美國方面所做出的明智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代號為「魔術」(MAGIC)的密碼破譯活動所提供的超強情報能力,這一切讓日本海軍在中途島賠了個精光。


日本方面的真實意圖

參加珊瑚海海戰的日軍打擊兵力包括2艘艦隊航空母艦「翔鶴」號和「瑞鶴」號,這2艘航母共搭載有83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和九九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外加2艘重巡洋艦(「妙高」「羽黑」)和6艘驅逐艦(「有明」「夕暮」「白露」「時雨」「曙」「潮」)用於支援。對一支承擔如此重要的作戰任務的特混艦隊而言,這樣的兵力看上去似乎有點太「小」了,然而,日軍航空母艦的戰鬥力頗為強大,能夠憑藉其自身的力量打退敵人發起的空襲,而且日軍的驅逐艦能夠提供比重巡洋艦更加優秀的防空戰力。日軍的航空母艦在抵達戰區時耽誤了一些時間,因為它們需要先把戰鬥機從特魯克渡運到拉包爾,然後還必需重新補充燃油。因此,當美軍對日軍入侵圖拉吉島的部隊發起攻擊時,上述航母兵力是無法及時做出反應的。



珊瑚海海戰示意圖


所謂的「MO護航部隊」由日本海軍中4艘最老的重巡洋艦(「青葉」「加古」「衣笠」「古鷹」)和1艘驅逐艦(「漣」號)組成,外加1艘用於提供空中掩護的輕型航空母艦「祥鳳」號。該護航部隊後來加入到了前述的那支航母機動部隊之中(但不包括「祥鳳」號航空母艦),不過此舉是為了獲得由航空母艦提供的防空掩護,而不是為航母編隊提供額外的保護屏障。人們很容易做出這樣的解釋,即這支護航部隊是一個隨時可以犧牲的「餌」,以便把敵人「釣」出來,很可惜,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根據現在的說法,這支護航部隊是一支「水面戰鬥群」,其根本不是用來犧牲的,相反,倘若日軍艦隊與同盟國艦隊捲入任何炮擊距離上的交戰的話,那麼日軍方面期望這支力量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的任何海戰中取得勝利。像他們的美國同行一樣,身在「大船」上的指揮官希望航空母艦能夠為巡洋艦的行動提供支援,而不是反過來!


除此之外,日軍方面還有兩支入侵部隊,一支用來攻打圖拉吉島,其前鋒兵力下轄2艘驅逐艦;另一支用於攻擊莫爾茲比港,由「夕張」號輕巡洋艦擔任旗艦,與之一同開赴戰場的還有6艘驅逐艦。另外還有一支支援部隊,由「神川丸」號特設水上飛機母艦及擔任護航任務的2艘老式輕巡洋艦(「天龍」「龍田」)和3艘小艇(2艘掃海艇和1艘特設掃海艇)組成。日軍部署在萊城和拉包爾的戰鬥機、轟炸機和多架大型四發水上飛機也補充到了前述兵力的構成之中。這些飛機將對附近的情況進行偵察,並「軟化」將要入侵的地點。



「神川丸」號特設水上飛機母艦


美軍兵力包括2艘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6艘重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新奧爾良」「阿斯托利亞」「切斯特」「波特蘭」「芝加哥」),13艘驅逐艦(「費爾普斯」「杜威」「法拉格特」「艾爾溫」「莫納根」「帕金斯」「沃爾克」「莫里斯」「安德森」「哈曼」「拉塞爾」等)和2艘油船。2艘澳大利亞巡洋艦——1艘重巡洋艦(「澳大利亞」號)和1艘輕巡洋艦(「霍巴特」號)——也將與美國海軍共同參加戰鬥。另外,有數個皇家澳大利亞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中隊也參加了戰鬥,這些中隊來自莫爾茲比港和澳大利亞境內的數個基地;還有12架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從錨泊在努美阿灣的「丹吉爾」號水上飛機母艦(AV-8,tangier)上起飛前來參戰。相互分開的盟軍空中力量司令部被證明是很成問題的,不同的負責區域之間的界線被劃定得太往東了。從努美阿灣起飛的美國海軍的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的巡邏範圍並未覆蓋界線以西的區域,因為那已經超出他們的負責範圍了;與此同時美國陸軍從澳大利亞起飛的B-17轟炸機則根本飛不到戰區,因為這離它們的基地太遠了。日軍的打擊兵力在完全不知道這一寶貴機遇的情況下,碰巧直接航行進入了這一「盲區」!雖然盟軍方面在情報上的能力更加強大,但突然性將站在日軍這邊。



「澳大利亞」號重巡洋艦


「霍巴特」號輕巡洋艦


突如其來的打擊,卻又一擊未中


戰鬥在1942年5月4日正式拉開了帷幕。這一天,弗萊徹海軍上將指揮著美軍的特混艦隊,讓「約克城」號航空母艦機動到了陣位上,此舉意在對美軍已經掌握的日軍進犯圖拉吉島的部隊發起三次空襲。這三次打擊的結果被認為是「令人失望的」。美軍飛行員極大地誇大了敵軍目標及其空襲造成的破壞:實際上在目標區域,除了1艘驅逐艦,再沒有什麼更大的目標可供攻擊了,但美軍飛行員卻聲稱他們擊沉了1艘巡洋艦。美軍的損失包括1架TBD「蹂躪者」魚雷機和2架F4F「野貓」戰鬥機,這些飛機迷失了方向,被迫緊急降落在了瓜達爾卡納爾島南岸附近的海面上。在那個年代,對戰鬥機飛行員而言,一旦他們與自己的轟炸機編隊分散,那麼這樣做是很正常的。這些美軍戰鬥機既未接受過導航訓練,也沒有來自轟炸機方面的導航協助。



美軍第17特混艦隊指揮官法蘭克?傑克?弗萊徹海軍少將


這次空襲招致了很多批評,因為其既沒有達成什麼戰果,也讓突然性喪失殆盡。與一些作家筆下描寫的不同,儘管弗萊徹希望能「節約使用」突然性,但他所擁有的突然性實在不算多。日本人知道,美軍在珊瑚海至少有1艘航空母艦。儘管如此,在圖拉吉島上的部隊發電報請求協助之前,日軍主力對此仍表現得極度不關心。至於空襲的結果,由於日軍那些小型艦艇極難被擊中,特別是在美國人發動魚雷攻擊的情況下,因為美軍的魚雷航深太大,而且在攻擊小型船體時無法合適地引爆。美軍的俯衝轟炸機因為擋風玻璃上蒙了一層霧氣而戰鬥力大減——他們連轟炸時的視野都看不清。由於有那句「為珍珠港報仇」的口號,因此美軍的空勤人員會把很小的艦艇也當成大軍艦來炸——前提是海面上沒有更大的傢伙。


在被日軍得知之前,美軍的空襲可以說並沒有把握好時機:當時日軍的護航部隊已經完成了掃蕩盟軍艦艇的任務並調轉航向前來掩護莫爾茲比港的部隊,而其航母打擊部隊還遠在北方。日軍的這兩支部隊都在開足了馬力朝戰區駛來,但美軍的航母卻先行撤退去補充燃料了。弗萊徹的一大「嗜好」是只有在其麾下的軍艦加滿了燃料時才會出戰,他在多年以後因為這一點而飽受批評。雖然他這樣考慮有合理的一面:連續多日的高速作戰會耗盡其驅逐艦的燃料,而弗萊徹希望這些軍艦上的燃料越多越好。儘管他因此而喪失了若干發動進攻的機會,但他也絕不會面對驅逐艦耗盡燃料的困境,抑或是在加油時遭到敵人的空襲。總的來看,這一做法與冒著燃油短缺的風險難說哪個更好,更多的是取決於指揮官的個性。



二戰時期美軍航空母艦接受加油時的情景(照片中受油的是「企業」號航空母艦,該艦未參加珊瑚海海戰)

謹慎的互毆


接下來的兩天相對較為平靜。日軍立即對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南的海域進行了搜索,但一無所獲。弗萊徹順利地來到了南部海域,旨在與克雷斯(Crace)海軍少將與菲奇(Fitch)海軍少將取得聯繫,把盟軍可用的艦艇都集中到一起。美國陸軍航空隊在5月6日發現了五藤存知的護航部隊,但送交弗萊徹手中的報告卻沒有提及「祥鳳」號航空母艦的存在。高木武雄海軍少將的航母打擊部隊仍在盟軍搜索海域中間的某處高速狂奔。與此同時,日軍的偵察機已經發現了美澳聯軍的部隊,但由於分屬不同的司令部,因此相關情報直到很晚才送達高木海軍中將手中,以至於當天已經無法發起攻擊了。對日軍而言,這種一團亂麻的局面是不可容忍的錯誤:雖然交戰雙方普遍都存在通信困難的情況,但不同於盟軍需要溝通不同軍種、不同國家之間的武裝力量,所有的日軍參戰兵力都屬於海軍系統,因此理應更好地協同作戰。



約翰?格雷戈里?克雷斯(John Gregory Crace)海軍少將,澳大利亞人,他指揮一支美澳巡洋艦-驅逐艦混編艦隊加入了以「列剋星敦」號為核心的第11特混艦隊並參加了珊瑚海海戰


5月7日,弗萊徹讓油船「尼奧肖」號返航,並派出驅逐艦「西姆斯」號為其護航。不久,弗萊徹又派克雷斯海軍少將率領「澳大利亞」號、「芝加哥」號和「霍巴特」號巡洋艦與3艘驅逐艦封鎖約馬爾德水道(Jomard Passage)的南部出口。這一決策同樣飽受批評。雖然弗萊徹此舉確實削弱了其航空母艦的外圍防禦屏障,但削弱得並不嚴重,他仍然擁有足夠的水面艦艇來掩護航空母艦,而且美軍的防空火力強度並未有太大的下降,因為無論是「澳大利亞」號還是「霍巴特」號都沒有安裝足夠多的防空武器。當然了,這也暗示美軍這支巡洋艦-驅逐艦混編艦隊在空襲面前是較為脆弱的,不過事實上這支美澳聯軍艦隊遭受過日軍陸基空中力量的重擊(外加3架B-17轟炸機的誤炸!),但卻毫髮無損(一枚炸彈也沒有命中)。儘管弗萊徹派出去的那些軍艦遜於它們將要在水面戰中迎戰的敵軍,但日軍卻在夜戰中受到了不小的阻礙,因為它們缺少驅逐艦——僅有的1艘驅逐艦要用來保護航母),而且日軍在白天戰鬥中的膽怯避戰將使克雷斯能夠長時間地拖住它們。



紅圈處為約馬爾德水道的位置


日軍自身現在面臨著一個問題:在附近有2艘美軍航空母艦存在的情況下,入侵莫爾茲比港的行動是不可能順利推進的。單單是盟軍的陸基空中力量就已經對日軍的運兵船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除非盟軍的機場被壓制,否則日軍不會開展登陸作戰。莫爾茲比港已經遭到來自拉包爾和萊城的日軍空中力量的不斷襲擊,但仍然沒有被完全壓制。在與美軍航母交鋒之前,高木武雄不可能傾其全力去攻打敵人的機場。無獨有偶,除非美軍的航母被打掉,否則五藤存知也不可能掌握制海權。「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隻能搭載12架戰鬥機(其中有4架還是九六式艦載戰鬥機),外加6至9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作為打擊力量。這點兵力對付克雷斯和盟軍的陸基空中力量也許是足夠的,但對付美軍的2艘航母則遠遠不夠。因此,日軍的一切作戰行動只能在壓制了美軍的艦載航空兵後才能開展。



第6戰隊司令官五藤存知海軍少將,在埃斯佩蘭斯角之戰中斃命,死後追晉海軍中將

踉踉蹌蹌地走向毀滅


對日美兩軍而言,1942年5月7日這天是充斥著各種失誤的一天。弗萊徹和高木的航母部隊現在已經開始依賴艦載機展開偵察。當日軍在早上的搜索中發現了油船「尼奧肖」號和驅逐艦「霍姆斯」號,並誇大地把它們報告為1艘航空母艦和1艘重巡洋艦時,戰鬥便開始了。日軍立即全力發起進攻,但卻發現找錯了目標。於是,日軍打擊機群離開了這一海域,卻未發現更值得攻擊的目標,因為美軍特混艦隊主力已經不在周圍了。在這種情況下,日軍飛機要麼把炸彈扔到海里,要麼扔到之前發現的那2艘美國船上——它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西姆斯」號很快就被擊沉了,「尼奧肖」號遭受了反覆攻擊並被船員棄船。這艘油船最終於4天後由另一艘美軍驅逐艦擊沉,同時救起了倖存的船員。


美軍的偵察力量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他們把日軍2艘輕巡洋艦、2艘掃海艇及它們護航的「神川丸」號水上飛機母艦(這支艦隊是在德博因群島外海被發現的,它們當時正在該地設立一處水上飛機基地)錯誤地報告成了2艘航空母艦及2艘重巡洋艦!美軍也對這支日軍部隊發起了全力攻擊,但最終結果表明美軍比日軍幸運得多,因為他們在這一海域成功地發現了五藤存知的護航部隊,並用連續不斷的打擊把「祥鳳」號航空母艦送到了波濤之下,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損失的第一艘大型軍艦。



起火燃燒的「尼奧肖」號油船,照片攝於1942年5月7日


當天戰鬥中的第三個錯誤,也是最後一個錯誤是由日軍犯下的。日軍第5航空戰隊司令官原忠一海軍少將在下午晚些時候派出飛機進行了搜索。他知道,這些飛機在天黑之前是無法返回母艦的,因此他沒有派戰鬥機護航,因為日軍的零式戰鬥機沒有側向儀,天黑後無法返回母艦。日軍的搜索隊在惡劣的天氣下並未發現目標,因此它們扔掉彈藥並調頭返航。日軍飛機上的高頻無線電側向儀相比於美軍飛機採用的甚高頻無線電側向儀有一個優點,即能夠「超地平線」工作,故飛行高度很低的飛機也能使用。相比之下,美軍飛機必需爬升到較高的高度才能確定遠方航母的位置,這自然會額外消耗一些燃料——對一架在開闊水域迷航的飛機而言,這些燃料可是非常寶貴的。儘管如此,在1942年5月7日這個特殊的夜晚,日軍卻處於一種非常不利的地位:日軍飛機上的側向儀與美軍「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上的戰鬥機導引系統工作在同一頻率上,於是,日軍飛行員跟著信號一路飛到了美軍特混艦隊上空!美軍的雷達捕捉到了這些日機,一小隊「野貓」戰鬥機攔截了9架無武裝的九七式艦載攻擊機並將它們悉數擊落。另一隊日軍飛機當時已經圍著「約克城」號開始盤旋並進入降落程序了,可當它們發出識別信號後,迎接它們的卻是一頓猛烈的防空炮火,日機旋即意識到了它們所犯的錯誤。後來,這些日機終於返回了自己的母艦——當時日軍航母可謂是一片燈火通明,以方便己方的艦載機返航,全然不顧當時美軍特混艦隊離自己只有不到100英里(約160千米)的距離。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開展這種大膽的回收活動可以說是有幾分膽色的,相比之下,2年後美軍航母編隊開展的一次類似的開燈回收活動則受到了大肆吹捧(譯者註:這裡的「2年後」指的是1944年6月20日的馬里亞納海戰中,美軍航母編隊指揮官馬克?米切爾中將為便于飛行員在黑暗中降落而讓航空母艦打開了助降燈。實際上所編譯的這篇文章的原文作者認為日軍開燈的勇氣甚於美軍,因為此時日軍面對著強大的對手,而美軍在馬里亞納海戰時則擁有絕對的優勢)。



「瑞鶴」號航空母艦上的勤務人員正在飛行甲板上維護飛機,照片攝於1942年5月5日


出擊,幹掉敵人!


5月8日將是充斥著激烈戰鬥的一天。日美兩軍再次派出了偵察分隊。這次,他們幾乎同時發現了對方。日軍在知道了美軍特混艦隊大致方位的同時已經讓它們的打擊機群升空了,而美軍則是在等到獲得了日軍的確切方位之後再起飛升空。不過,由於兩軍是在都沒有接觸對方的情況下展開任務的,因此就算是先於對手升空也不會佔據什麼先機。真正能夠對戰鬥結果造成影響的是美軍的戰鬥機導引系統,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日軍由於沒有該系統而受到了更大的影響。儘管美軍的預警雷達在70英里(約113千米)開外就探測到了來襲的入侵者,但美軍的戰鬥機數量太少了,飛行高度也太低了,以至於難以攔截日機。更糟糕的是,有一半的戰鬥機燃料幾乎就要告罄了。23架在低空巡邏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成功地攔截了日軍的魚雷機,但只有4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被擊落,美軍付出的代價是有相同數量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被飛行高度較高的零式戰鬥機擊落了。


5月7日,日軍艦載俯衝轟炸機正在朝報告的美軍航母位置飛去


日軍發起了一場配合良好的協同攻擊:魚雷攻擊機從美軍艦艇的兩側突入,同時俯衝轟炸機呼嘯著從天而降。這種協同攻擊戰術很難對抗,而且在打擊海上目標時非常有效,其想法是目標艦無法同時躲避來襲的魚雷和炸彈,而防空戰鬥機和高射炮火則必須將精力分散到不同方向的來襲敵機上。儘管如此,就實際效果來看,更好的戰術是先讓俯衝轟炸機發起攻擊並重創目標,然後魚雷機便可以發起攻擊並擊沉敵艦。大多數未受創的艦艇(特別是航空母艦)可以單憑較高的航速和規避機動而甩掉空射魚雷。



正在進行高速轉彎規避機動的「翔鶴」號航空母艦,其已被炸彈命中並起火燃燒


在日軍的空襲中,「約克城」號航空母艦被命中了1枚半穿甲炸彈,這枚炸彈一直穿透到了飛行甲板下方第5層甲板上,另有數枚近失彈給艦體造成了不小的破壞。由戰列巡洋艦艦體改裝而來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經受住了至少2枚魚雷和2枚炸彈造成的嚴重破壞。日軍飛機也損失慘重,但被擊落的飛機大多數是在投完彈後才被擊落的。



遭受重創並起火燃燒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右側),這張照片是從一架日軍飛機上拍攝的


至於美軍對日軍的空襲,就其實際情況而言,他們在調整隊型上浪費了大量時間——雖然他們調整隊型的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這使得日軍的「翔鶴」號航空母艦有時間放飛了額外的戰鬥機,與此同時,「瑞鶴」號航空母艦則躲進了一片暴風雨之中。護航的美軍戰鬥機很快便被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的「零戰」打得只夠勉強自保了,但這也大大分散了日軍戰鬥機的注意力,得以讓轟炸機飛抵目標。「翔鶴」號航空母艦至少被1枚炸彈命中並開始起火,這使其喪失了作業能力。不過,這枚命中的炸彈在很大程度上被證明是「聊勝於無」的,因為笨重的「蹂躪者」魚雷機根本抓不住它們的目標,且未能取得任何命中戰果。


截至此時,美軍已經贏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因為美軍的2艘航空母艦仍在放飛/回收飛機,而且美軍的飛機損失數遠遠低於日軍。儘管如此,在「列剋星敦」號航空燃料罐中流淌的那些汽油註定不會再加註到飛機的油箱中了——相當一部分航空汽油汽化並沿著被魚雷爆炸在燃油主管道上震出的裂縫泄露了出來,並在接觸明火之後引發了大爆炸,敲響了這條船的喪鐘。該艦最終被「菲爾普斯」號驅逐艦發射魚雷擊沉。「列剋星敦」號航母最終發生的大爆炸是如此地威力巨大,以至於遠在10英里(約16千米)之外的1艘驅逐艦錯誤地報告說遭到了魚雷攻擊!


燃起了熊熊大火的「列剋星敦」號,「明尼阿波利斯」號重巡洋艦正在疏散其艦員


「約克城」號撤回了珍珠港以接受緊急搶修,並最終在中途島海戰中魂歸大洋。山本五十六大將不相信日軍飛行員「擊沉了2艘美軍航母」的彙報,他派遣「瑞鶴」號航空母艦返回珊瑚海,進行了一場一無所獲的搜索。「翔鶴」號航空母艦返回日本本土接受維修。日軍設在德博因群島上的基地則在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皇家澳大利亞空軍的重擊下被徹底摧毀。



已被棄艦並劇烈燃燒的「列剋星敦」號


基於實際戰果的贏家


珊瑚海海戰通常被認為是美軍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而日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對於美國人宣稱的「取得了戰略勝利」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日軍取消了對莫爾茲比港的入侵,而且從事後來看,日軍是永久性地取消了對莫爾茲比港的入侵;日軍的擴張勢頭至少被遏制住了,而且美軍首次在太平洋戰爭中擊沉了噸位大於驅逐艦的艦艇。相反,如果我們進行一番仔細的分析的話,我們就會對「日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這一說法產生懷疑。的確,由於美軍損失了綽號為「列夫人」的「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因此美軍在珊瑚海海戰中戰沉的總噸位數大大超過日軍;此外,由於「列剋星敦」號是連同艦上搭載的大批飛機一同沉沒的,因此美軍在此戰中飛機損失原本小於日軍這一優勢似乎也不存在了。不過,如果我們把目光從單純的硬體損失上移開,我們就會看到:日軍有不少於3艘航空母艦(「翔鶴」號、「瑞鶴」號、「祥鳳」號)將無法參加中途島海戰,相比之下美軍只有1艘航母「缺席」中途島海戰。日軍損失了一大票無法替代的飛行機組人員(此類人員傷亡數是美軍的兩倍)。總的來看,日軍的損失其實要更慘重一些。



美軍炸彈給「翔鶴」號的艦艏和前方飛行甲板造成的破壞


以珊瑚海海戰為指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航母理論的謬論(很多人把這些沒有價值的謬論當成金科玉律來遵循)。其中之一就是偵察敵軍始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一點很難做到。事實上,儘管天氣相當惡劣且相對缺少航空基地,但日美兩軍還是反覆發現了對方。所有參戰的水面艦艇編隊(日軍5個、美軍3個)的位置都得到了確定。

另一個謬誤是只要先敵發動打擊就能保證勝利。這一點在珊瑚海海戰中並未發生,或者說在太平洋戰爭的其他海戰中也沒有發生。事實上,對太平洋戰爭中任何一場航母對決而言,在沒有確定敵人艦隊中有航空母艦的情況下,另一方是不會派出空襲機群的。即便是在中途島海戰中,在美軍艦艇已經被發現的情況下,南雲忠一還是選擇不相信那些稱「美軍編隊中可能有1艘航空母艦」的情報報告,直到在美軍編隊中明確地識別出了1艘航空母艦為止。正是這種有意打算等待更好的情報的決定葬送了日軍的航母編隊。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缺乏通信聯絡和錯誤的艦型識別會導致發起有效打擊的困難成倍增加。實際上,戰鬥結果更多地是憑運氣而非感覺。


珊瑚海海戰之後,日軍零式戰鬥機的神話開始跌落神壇。儘管美軍的F4F戰鬥機在遭遇「零戰」時依舊要採取守勢才能避免重大傷亡,但這一方法已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再考慮到珊瑚海海戰中日軍戰鬥機在數量上的優勢,因此可以說「零戰」的發揮不如預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零式戰鬥機在與「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對決中事實上也落了下風:被「無畏」式擊落的「零戰」比被「零戰」擊落的「無畏」式還要多!另外,「零戰」在珊瑚海海戰中攔截「蹂躪者」的戰果也著實難看:它們僅擊落了1架「蹂躪者」,雖然後者飛行速度緩慢且缺少自封油箱。



在陰雲密布的天空下,5月8日早晨,一架A6M零式戰鬥機正從「翔鶴」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起飛


與美軍飛行員相比,那些經驗原本豐富得令人驚訝的日軍飛行人員在偵察和毀傷效果評估報告方面也表現得同樣糟糕,或者說更加糟糕。儘管美軍在「圖拉吉之戰」中彙報戰果時有所誇大,而且他們後來在彙報「給2艘日軍航母造成的損害」時更是極度誇大,但起碼美軍飛行員還能辯解說,之所以誇大戰果是因為天氣惡劣,導致他們在完成攻擊後無法明確地看清敵人的情況。反觀日軍,它們雖然沒有通過直接命中而擊沉任何一艘美軍航母,卻大言不慚地宣稱擊沉了2艘美軍航空母艦(導致「列剋星敦」號爆炸的事故可能是由於戰傷引發的,但日軍並未通過直接命中而把這艘航母送到海底)。日軍的陸基飛行人員是如此地鬥志昂揚,以至於它們不僅「看到」了1艘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美軍戰列艦,更是在實際一彈未發的情況下宣稱擊沉了1艘美軍戰列艦!



1942年5月29日,被日軍宣稱「擊沉」的「約克城」號正在珍珠港的干船塢中接受維修,不久之後該艦便駛往中途島,並最終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


英美這兩支友軍之間也展開了爭論,議題是究竟採用裝甲飛行甲板好還是較大的飛機搭載量好。這一爭論自然是為了提高戰鬥力而引發的。扔在「約克城」號上的550磅(約500千克)重的炸彈不僅穿透了木質飛行甲板,還穿透了機庫甲板2英寸(50.8毫米)厚的鋼板,以及下方艙室的2層鋼質甲板,然後才最終被引爆。如果是採用號稱「無懈可擊」的裝甲飛行甲板的話,造成的損失恐怕會小得多。另一方面,護航俯衝轟炸機的戰鬥機可以突破敵人的防禦性戰鬥空中巡邏,這點對日美兩軍而言都是一樣的。因此,即便搭載更大數量的戰鬥機也無法完全保護母艦不受空襲,這也是日美兩軍在歷史上首次純粹的海空對抗中學到的諸多經驗教訓之一。如果日美兩軍密切研究珊瑚海海戰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意義,他們便有可能學會這一切。


原文附表


附表1. 珊瑚海海戰中日美兩軍參戰航空母艦的概況


附表2. 珊瑚海海戰中日美兩軍參戰飛機的概況



註:「火力投送量」是指每秒鐘射出的子彈總重量(單位為千克)。


原創不易,喜歡這篇文章就請打賞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空軍之翼 的精彩文章:

美國滿世界賣F35,難道不怕航發技術外泄?原來背後藏著這個目的!
切爾諾貝利地下兩千斤放射性物質該如何處理?我國將建造處理中心

TAG:空軍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