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屆戛納最高齡的參賽者,居然讓其他大師們黯然失色

本屆戛納最高齡的參賽者,居然讓其他大師們黯然失色

法國當地時間5月8日,第71屆戛納電影節正式開幕。

各位還記的早先發布的官方海報么,一對青年男女從相向而行的車中探出身子親吻著。

這經典的一幕,來自於大名鼎鼎的法國影片《狂人皮埃羅》

至於該影片導演的名字,也赫赫地印在了本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名單中。

拉斯·馮·提爾、賈樟柯、是枝裕和、斯派克·李、李滄東......儘管名單中眾星雲集,但只要那位導演的名字一出現,就足以讓一眾大師們黯然失色,

他就是本屆戛納主競賽單元最高齡的參賽者,有著「活化石」的法國國寶級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戈達爾的名字對於非影迷們來說也許比較陌生,然而在影迷和電影人的圈子中,可謂是無人不知曉。

這位誕生於1930年的法國導演在60年代正式開啟自己的導演生涯,可以說他的身上凝聚了整整半個電影史

既然要談論戈達爾,那就不得不從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開始說起。

為了避免教科書式的術語堆砌,本橘將以一種比喻的方式來為各位簡單闡釋。

我們把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世界電影界想像成一所學校,那麼毫無疑問,好萊塢就是這所學校里享有一流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的「尖子班」。

尖子班在三四十年代曾取得過極為輝煌的成績,是當之無愧的全校楷模,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好萊塢的黃金年代「。

不過到了50年代,好萊塢班的輝光開始逐漸黯淡。

眼看著學校日漸不景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班級突然站了出來,把整個學校的氛圍攪動的天翻地覆。

這就是由安德烈·巴贊老師執教的《電影手冊》班。(《電影手冊》是由安德烈·巴贊創辦並擔任主編的電影雜誌)

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 被譽為」新浪潮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

《電影手冊》班的成員(編輯)可以說都是一群」刺兒頭「,他們看好萊塢班和學校的整體學風不爽已經很久了。

身為影評人系學生的他們常常撰寫文章批評那些導演系的」三好學生「,即當時頗具名望的導演們。

逐漸的,書面批評已經滿足不了這群」問題學生「了,他們紛紛轉系去拍起電影,執意要在學校里掀起徹底的革命。

革命總得有個口號,這些新生們自然也不例外,於是他們打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啊,不對,是」作者電影「的口號。

這個聽起來高大上的口號,指的是「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簡單說也可以理解為要在電影里體現強烈的個人風格。

(為方便理解,各位可以回想下朴贊郁電影的暴力美學、韋斯·安德森電影的對稱美學等。)

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四百擊》、克洛德·夏布勞爾的《表兄弟》、大齡留級生埃里克·侯麥(49歲才正式開始拍攝電影)的《獅子星座》......

刺兒頭新人們的作品接連地推出,並且在校園文化節(各類電影節)上頻頻拿獎。

低成本、非職業演員、實景拍攝、長鏡頭、非常規的剪輯......他們的電影無一不劍走偏鋒、花樣百出,

最終,這場運動被命名為「法國新浪潮。」

咱們的主人公戈達爾,就是這場運動的領軍人之一。

1960年,他執導的首部長片《精疲力盡》問世。

即便是放在同期的新浪潮電影中,《精疲力盡》也顯得格外的特立獨行。

《精疲力盡》腳本由戈達爾的好基友特呂弗編寫,憑藉《四百擊》(斬獲第1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一舉成名的特呂弗又為影片拉來了資金,再加上夏布勞爾擔任執行製片,《精疲力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新浪潮導演的一次集體行動。

正因如此,戈達爾在後期表示不喜歡自己的這部作品,認為這是「為別人而拍的電影」。

但不管是作為影迷還是研究者,都無法否認戈達爾對《精疲力盡》的卓越貢獻,尤其是在影片的外在形式上。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跳切」手法的大量使用。

GIF

所謂的「跳切」,屬於一種無技巧的剪輯手法。它打破常規狀態鏡頭切換時所遵循的時空和動作連續性要求,以較大幅度的跳躍式鏡頭組接,突出某些必要內容,省略時空過程。

跳切手法的使用在今天看來已經不算新奇,但在那個年代,真正廣泛使用跳切並形成一套完整風格的,戈達爾還是第一人。

關注橘子電影 微 信 公 眾 號 :(juzimovie),發送「電影資源」,獲取橘子君推薦電影資源,坐在家裡看經典大片!

GIF

《李米的猜想》中的跳切

除了有意而為之的電影技法顛覆,無心的意外也如上帝的眷顧般給影片平添了更多魅力。

因為沒有攝影推車,攝影師不得不坐在從郵局借來的手推車上,由戈達爾推著他移動拍攝。

前前後後試了好幾次,戈達爾感到厭倦了,於是讓攝影師把攝影機放在推車裡,讓他自己推著拍攝。

不巧的是,攝影師把攝影機擺歪了,結果拍出來的傾斜構圖倒是具有別樣的美感,影史上的經典一幕就這樣誕生了。

GIF

《精疲力盡》里各種打破常規的超前電影語言和技法,讓整個影壇為止顫動,以至時任法國資料館館長的亨利·朗格盧瓦曾如此評價他:「電影史可以分為戈達爾前和戈達爾後。」

而就戈達爾本身來說,他的電影生涯也存在著一道明顯的分水嶺,分為1967年前和1967年後。

1967年前是他創作的高峰期,《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羅》、《隨心所欲》等傑作均誕生於這個時期。

《法外之徒》的經典一幕,主角三人牽手在盧浮宮裡奔跑

相較於前期更多致力於對電影形式的革新,1967年的三部影片(《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周末》、《中國姑娘》)則宣告了他正式向政治電影的轉型。

次年,法國「五月風暴」爆發。身為左翼激進分子的他,果斷參與到反對解除朗格盧瓦電影資料館館長職務的示威遊行中,並與警察大打出手。

戈達爾在示威遊行中被警察逮捕

作為「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主將,戈達爾和基友特呂弗成為代表,迅速殺往正在舉辦電影節的戛納。

戈達爾衝進電影宮,扯下幕布阻止電影放映,並要求電影節主席立即中斷電影節,以表示支付學生和工人的大規模罷工。

他提出,如果電影節不停辦,那就必須進行徹底地改革,讓電影創作者們從製片人、發行商手中奪回權力,放棄評獎。

如此一來,電影宮裡的場面失了控。人們為了爭搶話筒而大打出手,戈達爾的眼鏡也在打鬥中多次被打飛。

沒想到,他與戛納電影節的初次邂逅,居然是以要革它的命而開始。

之後的幾年,戈達爾的創作陷入了低潮期。

他越發熱衷於政治運動,拍攝所謂的工人電影;然而一方面這些電影的評價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真正的工人們怕是看不懂他那深奧艱澀的影片的。

同期的新浪潮導演們此時大多都已經走上了主流電影的道路,就連特呂弗也不例外。

這對曾經的「新浪潮雙傑」最終徹底決裂,直到1984年特呂弗去世也未能和解。

1980年,《挽救生活》上映,標誌著戈達爾結束了他的「戰鬥電影」時期,回歸主流電影體制。

但戈達爾顯然不會真正與現行電影體制妥協,戈達爾的《小電影盛衰記》(1986年)中有句台詞「電影院是夢工廠,你把夢想拿走,工廠留給我」便以說明了一切。

在2010年,新片《社會主義》上映前夕,戈達爾臨時放了戛納電影節主委會鴿子,並時常對戛納揚言「究竟是誰主宰戛納?是至高無上的影像藝術本身,還是票房效應下的大製作體制?」

同年8月,他又拒領了奧斯卡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儘管如此,近年來的戛納還是屢屢向他拋出橄欖枝,費盡心力把他的電影請到電影節展映。

2013年的《3D鐵三角》讓3D攝影機對鏡自拍,以3D控訴3D。

2014年的《再見語言》更是創造了左右眼分置兩個重疊鏡像的影像。

據說戛納的藝術總監弗雷茂花了很大的力氣和面子,才把《再見語言》請到了戛納,最後還為其頒發了評委獎。

即使已經步入耄耋之年,戈達爾電影的先鋒性和前衛性卻是有增無減。

而入圍本屆戛納主競賽單元的這部《影像之書》,據稱是《再見語言》的續篇,戈達爾將進一步思考影像與語言的對立。

至於本片最終能否獲獎,都並不重要,這位能夠劃開電影史的人物早已經是人們心中的無冕之王。

關注橘子電影 微 信 公 眾 號 :(juzimovie),發送「電影資源」,獲取橘子君推薦電影資源,坐在家裡看經典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橘子娛樂 的精彩文章:

《閃靈》、《鄉村老屍》……哪部是你小時候看過最恐怖的鬼片
范冰冰在頭等艙錄美容視頻,有錢人的操作啊……

TAG:橘子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