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非洲故事

我的非洲故事

各位親愛的粉絲,

今天有位朋友跟我們分享一下關於他在非洲生活的感受:

在非洲待久了,很容易將"故鄉"和"他鄉"混淆。在國外工作四年多的時間裡,我至少有三年半的時間是在非洲度過,或多或少的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灑在了非洲大地上。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非洲就是「窮」和「熱」的代名詞。

其實很多到非洲打拚的人,慢慢就離不開非洲了,甚至心態都會變得比較TIA( This is Africa,當地自嘲生活節奏比較慢的俚語)。對於偶爾去非洲旅遊的遊客來說,動物大遷徙、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金字塔、盧克索神廟等等新鮮事物一定程度上肯定會刺激大夥的新鮮感,留下一段難忘的經歷。

對「老非漂們」來說,非洲慢慢從他鄉融化成了第二故鄉。在非洲待久了,人很容易感傷,想念家人時,或和朋友小酌時,偶爾會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故鄉。

我會從三個階段,或者說是從我待過時間相對較長的三個「非洲國家」的角度來講述我在非洲的故事,向大家展示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非洲印象。

1.

初入非洲不怕曬-吉布地

第一次到非洲,我應該是懵懂中帶著好奇,懷著一顆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因工作安排,我被分配到公司衣索比亞的一個項目組上,主要工作就是保證去衣索比亞的貨物能訊速、安全的到達項目現場。

吉布地相當於衣索比亞的出海口,大部分進入埃塞的物資都須經由吉布地進入埃塞。

吉布地在15年之前對大部分國人來說應該是個陌生的國度。但16年之後對關心時事的人群來說變得不再陌生,因為我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落戶在了吉布地。

吉布地與葉門隔海相望,是紅海的入海口,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美軍在此建立了其非洲最大的軍事基地,法軍建立了其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甚至是日本也在這裡建立了其自衛隊的軍事基地。

中國駐吉布地軍事基地

在我未來到非洲之前,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對非洲的印象大概只停留在「熱」和「窮」的印象里。第一次踏上吉布地的國土,一股熱浪迎面撲來,不過當時並沒有驚嚇到我。

我的老家在湖北,在大連上大學,每次暑假放假回家,下火車之前和之後完全是兩個世界。所以對非洲這裡的高溫天氣——這股「熱浪」並沒有太大的恐懼,對我來說反而有一種熟悉的味道,甚至有一絲「不過如此嘛」的僥倖。

我自認為是屬於那種比較能吃苦,對各種外在環境的艱苦還是能適應的。

直到第一個星期太陽蛻了我一層皮,第二個星期讓我再脫了一層皮之後,我就徹底服氣了。看著鏡子裡面皮膚就像重度灼傷的我,由心底感慨年輕人啊,不要太囂張,要敬畏大自然,得順從自然規律,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該擦防晒霜還是要擦防晒霜,該穿長袖和外套還是要穿長袖和外套。這一股熱浪還活生生把我憋成了半個「詩人」。

吉布地鍛煉人靠譜

吉祥鳥兒迎風飛;布穀不見海鷗追。

提防烈日與塵揚,鍛造男兒鐵與鋼。

煉得真金不怕燒,人生難得幾回闖。

靠己還需他人助,譜寫人生新輝煌。

去非洲之前的我

脫完兩層皮後的我

吉布地靠港而生,我們在吉布地的工作生活也少不了和港口人員打交道。但在這裡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我的同胞們,引用王毅部長的話就是:在和當地人相處的過程中,充滿了對當地人的偏見, 和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傲慢。

在別人的國土上,我們才是外國人,不要用自己的優越感和傲慢來去嘲笑、甚至是傷害當地人的感情和自尊。以我們的標準來看,當地人肯定是自由散漫,甚至是「懶」的代名詞。

每個民族,甚至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為什麼要用中國人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別的民族的人呢?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就像吉布地的天,太陽底下50度高溫,但只要有一點陰涼,陰涼底下肯定是涼風習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民族的存在都是經歷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澱形成其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或者是生活態度,無所謂好壞,以一顆包容、學習的心態去看待,會釋然很多。

自製避暑勝地

即使是生存條件如此惡劣,吉布地人,或者說是法國人替吉布地人找到了一個可以休閑的避暑勝地-穆薩群島。穆薩島隱藏在離吉布地市不遠的亞丁灣中,只能乘船進入,接近穆薩島周邊海域會看到海水有明顯的顏色變化,海水清澈見底。

登上穆薩島後有大片的紅樹林可深入遊玩。儘管島外是烈日驕陽,紅樹林里自有一絲清涼。遊客也可以在穆薩島周圍的海域浮潛,近距離接觸美輪美奐的海底世界,成片的珊瑚和成群色彩繽紛的魚群,會讓人頓時也心曠神怡。

海釣也是另一種體驗,不需要藉助複雜的釣具,只要一根魚線,一小塊魚餌,就可以釣上肥碩的石斑魚。紅樹林下的螃蟹也是隨處可現,島上可安排最原始的烤魚,用紅樹林的枯樹枝穿上剛剛釣上來的新鮮活魚和螃蟹,洗凈後直接放在火上烘烤,面對蔚藍的大海和白沙灘品味著最原始的海味,別有一番風情。

穆沙島上的紅樹林

2.

二進非洲有點冷-衣索比亞

都說非洲熱,但你體會過在非洲,而且是在7-8月份被凍感冒過嗎?反正我周圍被凍感冒的同事或朋友不在少數。

網上盛傳的非洲人在中國熱中暑了,絕對不是為了刷流量,而是在非洲溫潤的環境下生活慣了的人確實沒有體驗過國內的那種熱浪啊。

真正在非洲待過的人,才會懂得在非洲避暑絕對不是痴人說夢。

溫潤清爽的七月

衣索比亞應該算是我去的第三個非洲國家,第二個是肯亞,肯亞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面有機會我一定會單獨寫一篇肯亞遊記。

由於我在埃塞待的時間相對更長一些,而且因為工作的關係,埃塞除了東南部的索馬利亞州,其他區域我大致都跑過一遍,對埃塞的了解相對也多一些,所以這篇文章中還是介紹一下我對埃塞的認識和經歷。

衣索比亞最值得世人稱道的應該是其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這一說法。1974年考古學家在衣索比亞發現了一具320萬年前的女性骨骼化石,她被學者們昵稱為「Lucy」,現在陳列在衣索比亞國家博物館的一個玻璃櫥櫃里。

"Lucy"現在也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人類的祖先,當然這個說法不太嚴謹,因為單一的個人肯定不能孕育出人類這麼龐大的族群,還請朋友們不要深究。

衣索比亞也是青尼羅河的發源地,素有「東非水塔」之稱。其孕育了維多利亞湖、坦葛尼喀湖、查德湖以及尼羅河等水系。

有水的地方就有文明,具有3000年文明史的衣索比亞是城市和原始部落組成的鬆散的、衝突不斷的聯合體,這些部落和城市幾乎各自都擁有著跟時間一樣久遠的歷史。高原佔全國面積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稱。

同時,埃塞是沒有被殖民過的兩個非洲國家之一,所以,埃塞也有「非洲的脊樑」之稱。也可能與這個緣故有關,即使埃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非盟總部設在埃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相對其他黑非洲的人種,衣索比亞人一般膚色較淺,大致呈小麥色,額頭寬闊,鼻樑挺直,牙齒潔白。特別是年輕的衣索比亞姑娘身上彌散著陽光少女的清純和古國文化的典雅,比較符合東方的審美。

女為悅己者容,「非洲美女出埃塞」大概是對埃塞姑娘最好的讚美了吧。

埃塞姑娘

埃塞爾比亞在經濟領域方面正在全面學習和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

到埃塞走一圈之後,會從心底產生一份升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因為會看到埃塞到處都是中國元素,而且不光是小商品,很多基礎設施的標準都是中國標準。

中國政府、中國企業、中國工人和中國技術正在幫助埃塞成為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最後介紹一下埃塞的旅遊資源吧。

對古人類學、地質學、生物學和自然風貌感興趣的朋友們,埃塞絕對是一個值得去探索的國度。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巴赫達爾的塔納湖(Tana Lake)和青尼羅河瀑布, 貢德爾的法西爾蓋比城堡(Fasil Ghebbi),阿瓦什國家公園(Awash National Park),阿瓦什低谷(Lower Valley of the Awash),奧莫低谷(Lower Valley of OMO),阿克蘇姆考古遺址(Obelisks in Aksum)……以及各地美不勝收的高原地貌,在衣索比亞廣袤的大地上駕著車行駛,絕對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一路走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我多了一絲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好一場心靈的洗禮。

貢德爾法西爾蓋比城堡

東非大裂谷一角

雞蛋橋和小瀑布

3.

三入非洲非非洲-埃及

寫埃及這節的此刻,我人正在埃及,對這個待了近3年的國家突然有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正式因為埃及的神秘與名氣,而我又沒有餘秋雨老師的才情,寫不出《文化苦旅》這樣驚艷的文集。縱然內心有諸多想要傾訴的故事,也只能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從自己的視角與經歷闡述一片擁有如此璀璨文明的土地,希望來過和沒有來過埃及的朋友們能多一個角度認識這個神秘的地方。

埃及,一個擁有7000年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國度,一個和尼羅河有著千絲萬縷的家園,一個埃及人從來不承認自己是非洲人的非洲國家。

無論是吉薩的金字塔、開羅的薩拉丁城堡、盧克索和阿斯旺的神廟和帝王谷、亞歷山大的城堡,蘇伊士運河,還是埃及博物館裡面陳列的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年的石像,都凸顯了這個國度輝煌的過去,這些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智慧結晶,無一不讓我等普羅大眾嘆為觀止。這裡我只是簡單的羅列一下古代埃及歷史遺留的瑰寶,詳細的信息大家可以去百度,習得的知識比我描述的肯定要強上千百倍。

胡夫金字塔

亞歷山大城堡

薩拉丁城

尼羅河是上帝對埃及的饋贈,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這個說法絕對不誇張。埃及90%以上的國土是沙漠,剩下的國土就是沿著尼羅河和由尼羅河衝擊而成的三角洲。

建造金字塔上百萬噸的石料就是通過尼羅河從南部的閔亞省(Minya)和貝尼蘇韋夫(Beni Suef)運到開羅,可以說沒有尼羅河,古埃及文明絕對不會有那麼驚艷。

上世紀中葉由於埃及人的爭取,埃及目前享用了尼羅河65%的水量。而尼羅河沿岸及三角洲的土地上盛產的農作物養活了埃及近一億的人口。

埃及國土的衛星雲圖

寫埃及怎麼也繞不過去埃及人。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古埃及人現在幾乎已經不存在了,目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主要是遷入的阿拉伯人。對在埃及打拚的國人們來說,埃及是一個讓國人們既喜歡不起來,也討厭不起來的神奇地方。在華人圈裡面流行著這樣的說法,適應了與埃及人打交道之後,再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打交道會感到是如此的輕鬆與簡單。

埃及人有一種自帶的精明,基本上只會考慮眼前的得失,很少考慮長久的利益。初次來埃及的人會感覺整個國家的城市建設幾乎沒有規劃。

話說回來,和埃及人成為朋友不容易,但是打交道久了之後,當地人也會真心誠意的認你這個朋友。

我相信大多數人來到埃及旅遊後會對旅遊景點周圍的環境和設施吐槽一番,甚至會對埃及人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埃及人坐擁這麼好的旅遊資源,卻不好好去愛惜這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蘇伊士運河舉世聞名,卻沒有一塊明顯的標識牌告訴人們這裡是蘇伊士運河。

有時和朋友開玩笑,我們可以包下蘇伊士運河邊上的一小塊地,放上一塊刻著「Suez Canal(蘇伊士運河)」大石頭,然後收取遊客拍照的費用,估計很大程度上能帶動蘇伊士的旅遊業。總之,還是衷心的祝願埃及在新政府的努力下,能把埃及建設成一個更美好的國度。

終於快要結束了,走了幾個非洲國家,其實最大的感受還是想表達一下人在任何環境下都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

用一個包容的心去看待當地的文化和人群,尊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不帶有色眼鏡,才能更好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發現更多新鮮而美好的事物。

文末了,真心感覺世界越來越小,本來無意間寫的三個國家,不僅互相之間,而且三個國家和中國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吉布地和埃及同屬阿拉伯聯盟,埃及的母親河尼羅河源頭就在埃塞。吉布地有著我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埃塞的經濟正在全面學習中國,埃及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上重要的一環…...

我相信即使有一天我離開非洲了,也會想念這裡的自由,懷戀這裡的芬芳。

最後,強烈推薦一下BBC關於非洲的紀錄片《Africa》。紀錄片總共有六集,分別以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薩瓦納大草原(Savannah)、剛果雨林(Congo)、好望角(Cape Town)、撒哈拉沙漠(Sahara)、非洲的未來(the Future)為主線展開, 探索那些從未被發現、被記錄的生物物種和壯觀的非洲奇蹟。絕美的畫面和完美的配樂及那略帶滄桑感的解說,帶領我們感受那震撼心靈的自然之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茉莉之仕 的精彩文章:

笨人做不了最笨的事 最笨的事都是聰明人做的

TAG:茉莉之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