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上海發布 | 推廣「無痛分娩」,觀念、人才、政策一個都不能少

上海發布 | 推廣「無痛分娩」,觀念、人才、政策一個都不能少

原標題:上海發布 | 推廣「無痛分娩」,觀念、人才、政策一個都不能少



母親節,康乃馨等鮮花熱銷,朋友圈滿溢著對偉大母愛和母親的花式祝福。然而,與此同時,在許多醫院待產室,准媽媽們為了成為母親,卻要在常人難耐的痛楚之中,輾轉數小時乃至數十小時。是的,人們說生日就是「母難日」,然而,生產就要「受難」,這是必須的嗎?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發表文章《母親節,送啥也不如送「無痛分娩」》。詳見下文↓↓


生產到底有多痛——因人而異


產婦對疼痛的敏感程度和耐受力存在很大個體差異,確有一部分產痛令人難以承受。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曾在公益活動中利用模擬器請孕產婦丈夫自願參與體驗產痛,當痛感評級上升到7-8分(最高產痛是10分),僅幾分鐘,原本大義凜然的丈夫們大聲叫停,「受不了啦!」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產房護士長、副主任護師厲躍紅說,「然而產婦可能要承受幾小時之久」。



在無痛分娩公益講座上,請准爸爸們體驗分娩疼痛到底有多痛


生產之痛,並非所有人都能「忍忍就過去了」,也不是非得咬牙忍痛或者疼到哭天搶地。在世界上,「無痛分娩」早已是一項成熟技術,無痛分娩率在歐美髮達國家已佔90%以上,而在我國,卻還不到10%。為什麼呢?


新媽媽很可能比祖奶奶們的產痛更劇



一婦嬰助產士團隊手繪的一張產程中自由體點陣圖


現在,生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重大事件,母子平安已成常態。建國60 年來,孕產婦死亡率已從解放前的1500 /10萬,下降到2013年的23.2 /10萬,讓人額手稱慶。

平安,不意味著沒有痛苦,哭天搶地仍是中國生產的常態。在全球範圍內,「分娩鎮痛」作為成熟技術,我國也應用了二十年以上,卻仍停留在不足一成的水平。


「你知道無痛分娩嗎?」在接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在一線城市的朋友微信群詢問,多數人答「不知道」,特別是男性——「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一忍就過去了!」「打麻藥對孩子不好吧?」「女性產痛,是激發母愛的必由之路。」


產科專家提醒,隨著社會富裕和醫療進步,產婦分娩痛苦反而有加劇跡象。不少產婦保胎為重,營養增加,運動減少,更無需體力勞動,民間習俗又喜歡「大胖小子」,導致出生胎兒體重增加,胎兒頭骨發育更快更硬,但現代女性骨盆卻並未順應「進化」而變大,生產之痛於是變本加厲。



推廣分娩鎮痛,減少生育疼痛恐懼,可以大大降低剖宮產率


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以及對生育疼痛的恐懼,曾讓國內醫院剖宮產率超過50%。近年來,從醫院到產婦家庭都更推崇順產,即自然分娩,認為在產婦手術風險、術後恢復和嬰兒發育等方面,都更有優勢。而順產往往被誤解為不用麻醉和器械等人工干預手段的「純天然」生產。


「所謂『自然』,應該與社會發展階段相對應。醫療技術進步,就要讓分娩變得更安全、更舒適。」上海一婦嬰產科主任應豪認為,推廣藥物鎮痛分娩,會讓更多因害怕疼痛要求剖宮產的孕婦選擇順產。


上海是國內無痛分娩開展最早、最普及的地區。全國產科規模最大醫院之一的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從2010年開始推行無痛分娩,目前實施椎管藥物鎮痛的產婦比例在70%以上,相對接近發達國家。在加大宣教,強化產程管理、普遍開展藥物性和非藥物性分娩鎮痛措施之後,該院剖宮產率已降低到39%,順產中的側切比例也從80%以上,大幅下降為13%。


但從全國範圍看,鎮痛分娩的開展不容樂觀。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對全國各省區市46家婦產專科醫院、150萬名產婦的一項調查顯示,開展藥物鎮痛分娩,華東地區最為領先,約佔30%;華北、華南約為10%;比例最低的西北地區,不到3%。


推廣無痛分娩,障礙何在?

一落後觀念蒙蔽;二缺人才;三少政策。


「實施無痛分娩,技術上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政策和觀念。」知名婦產科專家、上海市婦嬰保健院前院長段濤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在段濤看來,無痛分娩技術不難掌握,在中國難以推廣的首要原因,是傳統觀念的束縛。


「一些地方,很多產科醫生都會搶白叫痛的待產孕婦,『不痛怎麼生孩子』!」不少產婦家屬因為對分娩疼痛、危險性和藥物鎮痛的無知,擔心「上麻藥,影響我孫子怎麼辦」,而選擇讓孕產婦「再忍一忍」。


另一重障礙,是麻醉醫生和助產士人才短缺。我國麻醉醫師只有8.5萬人。如果按照歐美國家每萬人2.4個左右麻醉師的配備比例計算,缺口高達30-50萬。醫學進步使得中國醫院手術量連年增加,更突顯了麻醉醫生的短缺、工作壓力大。



一婦嬰手術麻醉科醫生趙青松在為產婦做分娩鎮痛


阻礙無痛分娩推廣的,還有其未列入經物價部門審核的單獨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政策因素。醫院只能對實施無痛分娩中使用的麻醉藥品、器械等按價計費,而醫療服務、人工勞動等,就無法合理合法收費。在醫療資源不足、麻醉醫師本已超負荷的前提下,綜合性醫院及醫務人員對這項服務的推廣,註定缺乏動力。


快樂分娩,勢在必行


「我們是『賠本賺吆喝』。」上海一婦嬰院長萬小平教授無奈而堅定。雖然不能向患者收費,但為推動「無痛醫院」建設,該院在績效工資中設立專項,給麻醉醫生、護士提供一定補貼。有了「無痛醫院」的名氣,更多產婦選擇來這裡生產。


在段濤教授看來,無痛分娩不僅是鎮痛手段,更是「意外保險」。有些產婦在生產過程發生子宮脫垂、破裂等意外,如果已有椎管麻醉鎮痛基礎,可立即轉入剖宮產手術,最大限度降低母嬰風險。實施無痛分娩的產房,24小時配備助產士、產科醫生、新生兒醫生和麻醉醫生。不像許多醫院婦產科無常駐麻醉醫生,一旦意外只能臨時通知,「即便人在醫院,從一個病區趕到另一病區也要十幾分鐘到半小時」,加上等待麻醉生效時間,足以導致高危產婦瞬間奪命。

隨著二胎政策實施,高齡產婦、首次剖宮產造成疤痕子宮增加,這類意外的機率還可能增加,必須高度提防。


「實施分娩鎮痛,已到爆髮式增長階段。如何社會認識到位,提出無痛分娩要求的產婦會越來越多,」一婦嬰麻醉科主任劉志強認為,雖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推廣無痛分娩勢在必行。


專家們提醒,也要防止理解偏差。「無痛分娩」只是減輕痛感,比如歐洲實施標準是「可以行走的硬膜外麻醉」,且保留一定的、可以忍受的痛感,有利於生產。



5月13日,前一天剛剛無痛分娩生下二寶的付女士一家四口在一起度過母親節


各種障礙中,短期內最難補足的是人才短缺,畢竟醫生規範化培養周期長。在段濤看來,中西部地區應適當加強專科教育,嘗試經過一年短期培訓上崗的助理醫生、麻醉護士,與醫生配合工作,「有,總比沒有好!」


由於提倡西式接生,我國助產士學校紛紛停止招生。而產科醫生是「用99%的時間,為1%的意外做準備」,正常分娩更多陪伴產婦的是助產士。但國內助產士缺乏專業職稱序列,職業晉陞混同於護士。恢復助產士職稱序列,重視助產士、麻醉護士等專業教育,是婦產專科的共同呼聲。

專家擔心,明確定價、適當提高鎮痛分娩中麻醉師、助產士收入,或意味著加重產婦生育費用,容易導致無痛分娩成為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他們建議考慮將鎮痛分娩視為基本醫療需求,納入醫保制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的精彩文章:

【疾病科普】胚胎染色體到底要不要查!

TAG: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