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研究》第1-23卷分類目録

《唐研究》第1-23卷分類目録

原標題:《唐研究》第1-23卷分類目録


《唐研究》第1-23卷分類目録


雷 聞 榮新江編 林一翀續編


編者按:卷數和頁碼均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中間用「-」連接;文章以卷數、首頁頁碼順序排列;論文在前,書評在後。


A. 宗教、思想史

1、思想史


2、禮制


3、佛教、民間信仰


4、道教


5、三夷教


B. 語言、文學與文獻學


1、語言


2、文學史


3、文獻輯佚與考訂


C. 歷史、制度、社會與文化

1、政治史


2、制度史


3、社會史


4、性別史


5、隋唐長安


6、經濟史與財政史


7、生態環境與疾病醫療史


8、邊疆與民族


9、中外關係史


10、史學史與歷史文獻

D. 考古學與藝術史


1、考古與藝術史


2、新出碑誌


E. 紀念文章


F. 其他


A【宗教、思想史】


A1思想史


跋吐魯番所出《千字文》(唐長孺01-001


北周後期至唐初禮制的變遷與學術文化的統一(史睿03-165


盛世的平庸──八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知識與思想狀況(葛兆光05-001

敦煌文書中的「平等大王」和唐宋間的均平思潮(嚴耀中06-019


論韓愈反佛(陳懷宇07-039


歷史、思想史、一般思想史──以唐代爲例討論禪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葛兆光08-001


攀龍附鳳的追認?──從小林正美《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討論佛教道教宗派研究的方法(葛兆光10-029


北宋「數」論(左婭18-483


中古佛教的「三聖化導説」──以七寺所藏《清浄法行經》爲中心(劉屹22-027


書評: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葛兆光02-466


書評: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劉健明04-535


書評:程方平《隋唐五代的儒學》、許凌雲《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劉健明06-435


書評:山田俊《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劉屹06-451

A2禮制


略論唐宋時期迎春禮俗的演變(簡濤03-185


「咒禁博士」源流考──兼論宗教對隋唐行政法的影響(朱瑛石05-147


論唐代皇帝的圖像與祭祀(雷聞09-261


論九宮祭祀與道教崇拜(吳麗娛09-283


唐宋之際的禮儀新秩序──以唐代的公卿巡陵和陵廟薦食爲中心(吳麗娛11-233


唐宋時期地方祠祀政策的變化──兼論「祀典」與「淫祠」概念的落實(雷聞11-269


從《天聖令》對唐令的修改看唐宋制度之變遷──《喪葬令》研讀筆記三篇(吳麗娛12-123


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講武(梁滿倉13-031


太子冊禮的演變與中古政治──從《大唐開元禮》的兩種太子冊禮説起(吳麗娛13-063

淫祀、淫祠與祀典──漢唐間幾個祠祀概念的歷史考察(蔡宗憲13-203


唐宋時期五服制度入令過程試探──以《喪葬令》所附《喪服年月》爲中心(皮慶生14-381


唐代贈官的贈賻與贈諡──從《天聖令》看唐代贈官制度(吳麗娛14-413


唐代祭天禮儀中的星官神位(趙貞18-049


帝陵營造與京畿奉陵──以《唐陳魴墓誌》爲中心(牛來穎21-327


拜舞長安──唐代元正朝會「舞蹈」禮儀的禮據與內涵(夏國強21-381


書評:章群《唐代祠祭論稿》(雷聞06-447


書評: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任爽《唐代禮制研究》(雷聞07-532


書評: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雷聞10-609


A3佛教、民間信仰與社會

吐魯番出土《功德疏》所見西州庶民的淨土信仰(王素01-011


五代十國佛教研究(李斌城01-037


唐代文人的維摩信仰(孫昌武01-087


唐代江南的淫祠與佛教(嚴耀中02-051


唐後期五代宋初沙州的方等道場與方等道場司(郝春文02-063


關於唐後期五代宋初沙州僧俗的施捨問題(郝春文03-019


The Maitreyist HuaiyiD.695and TaoismAntonino Forte 04-015


敦煌靈應小説的佛教史學價值──以《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爲例(鄭阿財04-031


The Maitreyist HuaiyiD.695and Taoism. 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Antonino Forte 05-035


初唐閻羅圖像及刻經──以《齊士員獻陵造像碑》拓本爲中心(張總06-001

隋晉王楊廣「寶台經藏」建置述論(王光照07-001


A Holy AllianceThe Court-AppointedMonks of Great Virtueand Their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Role under the Sui Dynasty 581-617Jinhua Chen 07-019


杜牧與星命(陳萬成08-061


唐代內侍省宦官奉佛因果補説(嚴耀中10-065


關於唐宋時期崔府君信仰的若干問題(黃正建11-295


行病之災──唐宋之際的行病鬼王信仰(吳怡潔12-245


論唐代前期相部宗的傳承及其在兩京地區的發展(朱立峰12-319


唐東都敬愛寺考(王惠民12-357


中古佛教政策與社邑的轉型(劉淑芬13-233


從十二時獸到十二精魅:南北朝隋唐佛教文獻中的十二生肖(陳懷宇13-293

從泰山到東海──中國中古時期民衆冥世觀念轉變之一個側面(劉安志13-369


新出唐誌與中古龍門淨土崇拜的文化生態──以蕭元禮墓誌記事爲緣起(張乃翥16-507


嵩山法王寺唐代《釋迦舍利藏誌》研究(趙振華17-481


中古攝山神信仰的變遷──兼論人鬼神祠的改祀與毀撤(蔡宗憲18-001


宋代的封賜與祀典──兼論宋廷的祠祀措施(楊俊峰18-075


白衣觀音與送子觀音──觀音信仰本土化演進的個案觀察(姚崇新18-249


走入傳奇──新刊唐代墓誌與《冥報記》「豆盧氏」條的解讀(雷聞18-281


唐代中國佛教的轉換──以邊土、中心意識爲切入點(中田美繪18-333


高臺墓葬出土冥婚解除文書所見解除術之嬗變(陳昊18-401


綜説隋文帝廣建舍利塔的意義(嚴耀中20-107


榆林窟第20窟是一水陸道場(陳菊霞20-491


歷經艱難:安史亂後兩京地區北宗禪信衆的行實(季愛民21-245


佛滅之後:中國佛教末法思想的興起(劉屹23-493


卵生、豬首神與人神關係──論唐人小説《陳鸞鳳》與《陳義》中的雷神(劉燕萍23-567


書評: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一輯(榮新江02-463


書評:Stephen Teiser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楊繼東02-470


書評:Stephen TeiserThe 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楊繼東03-483


書評:西本照真《三階教の研究》、Jamie HubbardAbsolute DelusionPerfect Buddhahood.The Rise and Fall of a Chinese Heresy(張總08-467


書評: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趙貞08-517


書評:Paul W.KrollDharma Belland Dhāranī Pillar. Li Po』s Buddhist Inions(孫英剛09-509


書評: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雷聞09-523


書評:Chen JinhuaMonks and MonarchsKinshipand Kingship.Tanqian in Sui Buddhism and Politics(陳懷宇10-584


書評: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林韻柔10-589


書評:Richard von GlahnThe Sinister Way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王錦萍11-673


書評:Robert HymesWay and BywayTaoismLocalreligion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皮慶生11-680


書評:Edward L. Davis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易素梅11-697


書評: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皮慶生12-581


書評:James A. BennBurning for the Buddha: Self-Immol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陳懷宇13-621


書評:劉淑芬《中古的佛教與社會》(張總15-639


書評:ZhiruThe Making of a Savior BodhisattvaDizang in Medieval China(姚崇新17-579


書評:張總《中國三階教史:一個佛教史上湮滅的教派》(張雪松21-594


A4道教


敦煌本《昇玄內教經》試探(萬毅01-067


敦煌十卷本《老子化胡經》殘卷新探(劉屹02-101


唐代道教鏡實物研究(王育成06-027


敦煌殘抄本《太上濟衆經》考釋(王卡06-057


《隋書·經籍志·道經序》與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確立(王承文08-017


唐代的靈寶五方鎮墓石硏究──以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唐李義珪五方鎮墓石」爲線索(劉屹17-007


碑誌所見的麻姑山鄧氏──一個唐代道教世家的初步考察(雷聞17-039


仙堂與長生:六朝會稽海島的信仰意義(魏斌18-099


崔浩所謂「拓跋之祖本李陵之胄」試釋(姜望來18-127


一方流失海外的珍貴道教銘刻──唐代《彭尊師墓誌銘》研究(王永平18-145


《古鏡記》與中晚唐道教的「古鏡」再造(范淑英18-173


死後成仙:晉唐至宋明道教的「煉度」主題(劉屹18-225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道教類書──以敦煌寫本爲中心的考察(王卡19-499


唐玄宗入道考──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入道銅簡考釋(馮其庸20-257


書評:T.H.BarrettTaoismunder the T』ang(劉屹05-486


書評:Florian C. ReiterThe Aspirations and Standards of Taoist Priests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劉屹08-471


書評: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劉屹08-476


書評:Anna K.Seidel,「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1950-1990」、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淩譯《西方道教研究史》;索安著,呂鵬志、陳平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劉屹09-512


書評:小林正美《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劉屹10-598


書評:呂鵬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劉屹16-545


A5三夷教


唐代祆教圖像再考──敦煌漢文寫卷伯希和編號P.4518之附件24表現的形象是否祆教神祇妲厄娜(Daêna)和妲厄媧(Daêva)?(張廣達03-001


所謂唐代景教文獻兩種辨僞補説(陳懷宇03-041


唐朝三夷教政策論略(林悟殊04-001


富岡謙藏氏藏景教《一神論》真僞存疑(林悟殊06-067


唐安菩墓所出三彩駱駝所見「盛於皮袋」的祆神──兼論六胡州突厥人與粟特人之祆神崇拜(姜伯勤07-055


唐代景教傳教士入華的生存方式與「流産文明」(葛承雍10-073


從血祭看唐宋祆教的華化(張小貴18-357


再論日本大和文華館藏摩尼教絹畫(王媛媛18-375


書評:克里木凱特《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教》、朱謙之《中國景教》(陳懷宇02-475


B【語言、文學與文獻學】


B1語言


唐代俗語詞輯釋(黃征01-195


唐代詞語拾詁(羅維明02-237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疑難詞語考辨(董志翹03-119


中古碑誌與大型辭書編纂(許建平03-137


唐代俗語詞輯釋(二)(黃征04-137


書評: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黃征04-543


B2文學史


論初盛唐文人的干謁方式(葛曉音01-119


唐代的釋門散文(張弓01-139


從永明體到沈宋體──五言律體形成過程之考察(杜曉勤02-121


《目連變》故事基型的素材結構與生成時代之推考──以小名「羅卜」問題爲中心(陳允吉02-215


論開元詩壇(葛曉音03-055


論韓愈詩的平易傾向(莫礪鋒03-093


日本唐樂舞「羅陵王」出自北齊「蘭陵王」辨(葛曉音、戶倉英美06-087


論唐傳奇中諧隱型精怪小説的淵源及流變(李鵬飛06-109


脫靴的高力士──一個文學配角的形成史(朱玉麒07-071


《心經》與《西遊記》的關係(梅維恆10-045


唐末詩歌觀念的新變(陶慶梅11-205


從碑石、碑頌、碑傳到碑文──論漢唐之間碑文體演變之大趨勢(程章燦13-419


試從鮑照詩歌的新詞彙看其「不避危仄」的創新體格(陳偉強13-437


新見唐張舟詩考(張京華16-387


新出土唐代詩人碑誌綜論(胡可先17-071


許圉師家族的洛陽聚居與李白安陸見招──大唐西市博物館藏《許肅之墓誌》相關問題考論(朱玉麒17-093


應予關注的中晚唐文學研究新史料──新見張籍撰《唐陽城縣主李應玄墓誌銘》(王其禕、周曉薇17-113


虛實之間──墓誌和傳奇中的裴珙(牛來穎17-127


碑誌所見唐人合作撰文現象研究(孟國棟17-145


論裴鉶《崔煒》中的試鍊之旅(劉燕萍19-529


新出石刻史料與唐代盧氏文學家族考論──以盧士玫族系爲中心(胡可先20-337


《秦婦吟》在中原的傳播——興衰原因新探(田衛衛20-505


中古「家集諱其名」考(李成晴23-163


唐代石刻墓誌與文集中墓誌異同小議──以韓愈所撰者爲例(黃正建23-193


書評: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劉健明01-535


書評:Stephen Owen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The High Tang (莫礪鋒02-488


書評:Stephen OwenThe End of the ChineseMiddle Ages』: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劉健明03-508


書評:松浦友久《李白傳記論──客寓の詩想》(孫昌武04-539


書評: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説》(陶敏、王友勝07-486


書評: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郁賢皓、胡可先07-493


書評:查屏球《唐學與唐詩》(程國賦、宋文桃07-500


書評:項楚《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徐俊07-505


書評: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朱玉麒07-512


書評:川合康三《終南山の變容──中唐文學論集》(盧盛江08-482


書評: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胡可先09-529


書評:程國賦《唐代小説的文化闡釋》(寧欣10-604


書評: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爲研究中心》(劉健明11-687


書評: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以元白之「元和體」的創作影響爲中心》(陳斌11-694


書評:傅璇琮《唐翰林學士傳論》(胡可先12-543


書評:齋藤茂《孟郊研究》(陳尚君、朱剛15-652


書評:楊曉山《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與玩好》(李芳瑤15-656


書評:Christopher M. B. NugentManifestin Words,Written on Paper: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Tang Dynasty China(吳晨18-522


書評:胡可先《出土文獻與唐代詩學研究》(郭桂坤19-613


書評:吳光興《八世紀詩風──探索唐詩史上「沈宋的世紀」(705-805)》(劉寧20-546


書評:Jack Wei ChenThe Poetics of SovereigntyOn Emperor Taizong of the Tang Dynasty(李丹婕21-575


書評:永田知之著《唐代の文學理論:「復古」と「創新」》(童嶺22-555


書評:胡可先《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家族研究》(陳耕23-605


B3文獻輯佚與考訂


《新唐書?藝文志》補──集部別集類(陳尚君01-169


劉禹錫詩何焯批語考訂(卞孝萱02-167


李白詩的輯佚與辨僞(郁賢皓、尹楚斌03-081


唐代文選學略述(饒宗頤04-047


唐五代長沙窯瓷器題詩校證(徐俊04-067


對《二十四詩品》懷悅説、虞集説的再考察(大山潔04-099


跋康熙時舒木魯明鈔本《唐摭言》(黃永年05-041


唐代小説文獻研究(程毅中05-045


新見俄藏敦煌唐詩寫本三種考證及校録(榮新江、徐俊05-059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本事考辨(余才林06-135


韓文石本考(上篇)(劉真倫07-091


唐蔡省風編《瑤池新詠》重研(榮新江、徐俊07-125


唐臨事迹考──兩《唐書·唐臨傳》補正(戶崎哲彥08-081


日本園城寺(三井寺)藏唐人詩文尺牘校證(石曉軍08-109


韓文石本考(下篇)(劉真倫08-143


元白詩證史之《琵琶引》(陳寅恪講授劉隆凱整理10-007


岑仲勉《補僖昭哀三朝翰林學士記》正補(傅璇琮10-139


古突厥文寫本《占卜書》新探──以寫本形態與文本關係爲中心(芮跋辭、胡鴻16-359


洪邁《萬首唐人絶句》考(陳尚君20-391


從單注到合註:中古絲綢之路上《注維摩詰經》寫本研究(鄭阿財22-001


英藏未定名敦煌《金剛經》殘片續綴(羅慕君、張湧泉22-049


國圖藏敦煌本《大般若經》綴合補遺舉例(徐浩22-075


敦煌本《心經》殘卷綴合研究(張磊、陳虹妙22-093


首都博物館藏《佛説如來八相成道經講經文》考(段真子22-109


唐西州「張無價文書」新考(游自勇22-269


旅順博物館藏《劉子》殘片的新發現及《劉子》在西域的流傳(徐維焱22-357


書評: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録》(孟昭連01-519


書評:張錫厚《敦煌本唐集研究》(徐俊02-481


書評:陳金木《唐寫本論語鄭氏注研究──以考據、復原、詮釋爲中心的考察》(王素03-475


書評: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佟培基《全唐詩重出誤收考》、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考校》(陳尚君03-486


書評: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黃亮文03-496


書評:劉真倫《昌黎文録輯校》(朱玉麒08-486


書評:陳尚君《全唐文補編》(陶敏12-536


書評: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楊伯12-549


書評:陶敏《全唐詩人名彙考》(黃清發15-645


書評:劉安志《新資料與中古文史論稿》(趙和平20-539


書評:陳尚君著《貞石詮唐》(朱玉麒22-564


C【歷史、制度、社會與文化】


C1政治史


鄭愔政治生涯述論(黃約瑟01-277


隋江都事變考釋(劉健明02-265


從神龍宮女墓誌看其在政變中之作用(耿慧玲03-231


鄭畋宦績考論(陳明光03-279


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杜文玉04-175


楊素政治生涯考析(劉健明05-219


Installing an HeirFactional Politics in the Court of Tang TaizongAndrew Eisenberg 05-247


李德裕與牛李黨爭考述(周建國05-299


「惜訓惡注」與時人心態──甘露事件研究之三(盧向前06-233


唐代前期宮廷革命研究(孫英剛07-263


從西川和浙西事件論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陸揚08-225


長安宮城佈局的變化與玄宗朝中樞政局──兼及「太子不居於東宮」問題(任士英09-169


五代政局變化與文人出仕觀(金宗燮09-491


漢唐明比較──兼論中國古代秦以後的社會變遷(吳宗國10-157


貞觀之治和盛唐的人文精神(鄭學檬10-211


「祖宗故事」與宋代的《寶訓》、《聖政》──從《貞觀政要》談起(鄧小南11-095


李德裕與澤潞之役──兼論唐朝於9世紀中所處之政治困局(王國堯12-487


「從漢魏到隋唐:變遷與延續研究專號」卷首語(侯旭東13-001


「關隴文化本位」與「南朝文化北傳」──關於隋唐政治文化的核心因素(何德章13-015


《周禮》與北魏開國建制(樓勁13-087


李錡叛亂的軍團構成──唐代藩鎮軍事構造的個案研究(李碧妍16-483


回歸故里與重塑舊族──北朝隋唐的河內司馬氏家族(郭津嵩17-159


唐初元勳的家族歷程──以《李藥王墓誌》與李靖家族爲中心(聶溦萌17-179


論玄武門事變後對東宮舊部的政策──從《張弼墓誌》談起(孟憲實17-199


新見《姬揔持墓誌》考釋──兼論貞觀元年李孝常謀反的政治背景(仇鹿鳴17-221


唐代徐氏家族及其文學家傳──以《徐德墓誌》、《徐齊聃墓誌》爲中心(劉子凡17-287


魏徵歷史地位探賾──以魏氏家族在唐代的沉浮爲中心(游自勇17-305


從新出墓誌再論9世紀初劍南西川劉闢事件及其相關問題(陸揚17-331


從太后改姓看晚唐后妃的結構變遷與帝位繼承(吳麗娛、陳麗萍17-357


「朔旦冬至」與「甲子革令」:曆法、讖緯與隋唐政治(孫英剛18-021


「從地域史看唐帝國──邊緣與核心」研究專欄導言(陸揚19-001


權力與觀衆──德政碑所見唐代的中央與地方(仇鹿鳴19-079


磁州增置與「山東三州」之關聯──以唐代宗朝爲中心(張達志19-233


論馮道的生涯──兼談唐末五代政治文化中的邊緣與核心(陸揚19-287


從敦煌《新集雜別紙》看後唐明宗時代河北州鎮的地緣關係與領地拓展──《新集雜別紙》研究之一(吳麗娛19-361


The Political Fragmenta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Court500-528Andrew Eisenberg 20-063


唐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的趨向與展望(胡明曌、胡戟20-119


上官儀研究三題(孟憲實20-209


唐後期禁軍擴編述論(寧欣20-281


肅代之際宮廷內爭與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關係(張國剛、王炳文20-291


親仁郭家──安史亂後秩序重建與政治博弈(李丹婕20-309


從五臺山到七寶臺:高僧德感與武周時期的政治宣傳(孫英剛21-217


新出《李寶艷墓誌》所見李唐皇室郡望、家世與婚姻集團考論(林一翀23-179


文本、史實與政治:唐高宗《立武昭儀爲皇后詔》考論(李永23-205


女皇的糾結──《昇仙太子碑》的生成史及其政治內涵重探(唐雯23-221


墓誌書寫與葬事安排──安史亂中的政治與社會一瞥(仇鹿鳴23-263


石碑的力量——從敦煌寫本看碑誌的抄寫與流傳(榮新江23-307


天文星變與政治起伏:中宗政局中的韋湑之死(孫英剛、朱小巧23-517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述評(何德章01-503


書評:黃約瑟、劉健明編《隋唐史論集》(祖大祥01-523


書評:唐代學會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黃正建03-502


書評:唐史論叢編纂委員會編《春史卞麟錫教授還曆紀念唐史論叢》(向群04-527


書評:堀敏一等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史の基本問題》(黃正建04-530


書評:楊希義等《唐代軍事史》(楊泓05-504


書評:唐代史研究會編《東アジア史における國家と地域》(黃正建06-458


書評:池田溫《唐研究論文選集》(趙和平06-466


書評:丁鼎《牛僧孺年譜》(周建國06-495


書評:胡如雷《隋唐政治史論集》(劉健明07-518


書評:王素《陸贄評傳》(張弓07-575


書評: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文史探微:黃永年自選集》、《樹新義室筆談》、《學苑零拾》(張國剛08-463


書評:袁剛《隋煬帝傳》(劉後濱08-491


書評:胡戟《武則天本傳》(王炎平08-496


書評:雷家驥《武則天傳》(劉後濱08-501


書評: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侯旭東09-534


書評:堀敏一《唐末五代變革期の政治と經濟》(郝春文09-542


書評:《岑仲勉著作集》(榮新江10-581


書評:任士英《唐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劉後濱、張耐冬10-619


書評:何燦浩《唐末政治變化研究》(馬俊民10-626


書評: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の基礎的研究》(胡鴻13-613


書評:張正田《「中原」邊緣──唐代昭義軍研究》(陳翔、秦中亮18-529書評:Wang HongjiePower and Politics in Tenth-Century ChinaThe Former Shu Regime(胡耀飛18-537


書評:Richard L.DavisFrom Warhorses to PloughsharesThe Later Tang Reign of Emperor Mingzong(關棨勻21-583


站在中國外部看唐朝帝國的世界性──評《世界性的帝國:唐朝》(劉後濱22-541


書評:王賡武著,胡耀飛、尹承譯《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張晨光22-583


C2制度史


S.11287看唐代論事敕書的成立過程(雷聞01-323


課績與考察──唐代文官考核制度發展趨勢初探(鄧小南02-295


唐代前後期內外官地位的變化──以刺史遷轉途徑爲中心(劉詩平02-325


三省的發展和三省制的確立(吳宗國03-155


論唐高宗武則天至玄宗時期政治體制的變化(劉後濱03-215


唐後期有關方鎮使府僚佐辟署對象的限令(石雲濤03-259


隋唐教育法制與禮律的關係(高明士04-151


隋代文散官制度補論(閻步克05-093


試論隋與唐前期中央文官機構文書胥吏的組織系統(葉煒05-123


從「漢縣」到「唐縣」──三至八世紀河北縣治體系變動的考察(王德權05-161


北朝隋的「軍人」與隋開皇三年的課役規定(氣賀澤保規06-139


從敕牒的特性看唐代中書門下體制(劉後濱06-221


從武德使到皇城使──唐宋政治變革的個案研究(趙雨樂06-255


隋唐朝集制度研究──兼論其與兩漢上計制之異同(雷聞07-289


隋唐四方館考略(石曉軍07-311


唐前期地方長官與判官在公文運作中的作用及相關問題(李方07-327


唐開元、天寶時期邊鎮僚佐辟署制度(石雲濤07-389


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臺──關於《李素墓誌》和《卑失氏墓誌》的再考察(賴瑞和09-315


五代殿閣制度研究(杜文玉09-343


關於隋及唐初三省制的「南朝化」問題──以三省首長的職權和地位爲中心(王素10-173


廟學與東亞傳統教育(高明士10-227


唐代城市史與唐禮唐令(姜伯勤10-265


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羅新10-283


宋代的社會流動與法律文化:中産之家的法律?(柳立言11-117


從宦官到文臣:唐宋時期樞密院的職能演變與長官人選(李全德11-423


宋代州衙録事參軍(林煌達11-459


唐宋江南地域空間的分化與整合(劉新光11-559


宋代蘄州的鄉里區畫與組織──基於鄂東所見地券文的考察(魯西奇11-595


天一閣藏《天聖令》的發現與整理研究(黃正建12-001


唐宋《假寧令》研究(趙大瑩12-073


《營繕令》與少府將作營繕諸司職掌(牛來穎12-101


《天聖令(附唐雜令)》所涉唐前期諸色人雜考(黃正建12-203


從武冠、貂蟬略論中古侍臣之演變(葉煒13-149


「《天聖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與社會研究專號」卷首語(劉後濱、榮新江14-001


《天聖令》所附唐令爲開元二十五年令考(戴建國14-009


《天聖令》藍本唐令的年代推定(坂上康俊14-029


《天聖令》中的律令格式敕(黃正建14-041


唐令中關於僧籍內容的復原問題(孟憲實14-069


唐開元獄官令復原的幾個問題(張雨14-085


《慶元條法事類》與《天聖令》──唐令復原的新的可能性(稻田奈津子14-099


日唐律令制的比較研究──學術史的概觀和近年研究的介紹(大津透14-121


丁女當戶給田嗎?──以唐《田令》「當戶給田」條爲中心(羅彤華14-139


唐《廄牧令》驛傳條文的復原及與日本《令》、《式》的比較(宋家鈺14-155


《天聖令》所見唐代過所的申請與勘驗──以「副白」與「録白」爲中心(李全德14-205


唐代律令關係試析──以捕亡律令關於追捕罪人之規範爲例(桂齊遜14-221


從《天聖·醫疾令》看唐宋醫療照護與醫事法規──以「巡患制度」爲中心(陳登武14-247


唐代太醫署醫學生選取標準──以《天聖令·醫疾令》及其復原唐令爲中心(張耐冬14-277


唐代醫官選任制度探微──以唐《醫疾令》爲基礎(程錦14-291


從《天聖·獄官令》看唐宋的流刑(陳俊強14-307


《天聖·獄官令》與宋初司法制度(辻正博14-325


唐宋州縣公廨及營修諸問題(牛來穎14-345


唐、日《營繕令》「應須女功」條研究──兼論此條不行於宋代的原因(彭麗華14-365


唐代告身的抄寫與給付──《天聖令·雜令》唐13條釋讀(劉後濱14-465


唐宋宮廷藏冰制度的沿襲與變革──以《天聖令·雜令》宋12條爲中心(楊梅14-481


唐代「雜任」考──《天聖令·雜令》「雜任」條解讀(趙璐璐14-495


評《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高明士等14-509


唐「望秩」類官員與唐文官類型(賴瑞和16-425


職能與空間──唐宋臺、諫關係再論(方誠峰16-457


唐墓誌中所見宦官諸使及相關問題的探討(尚民傑17-399


中國中古法制化的發展及其歷史意義──儒教初次較全面性的具體實踐(高明士17-521


牓文與唐代政令的傳佈(雷聞19-041


唐代「南選」制度相關問題新探索(王承文19-113


新縣的置立及其意義──以唐五代至宋初新置的縣爲中心(魯西奇19-155


唐代的籍年與貌定(高明士20-131


唐代司法參軍的知識背景初探(黃正建20-145


唐代京師留守研究(李永21-339


隋唐的鄉官與老人──從大谷文書4026唐西州老人、鄉官名簿》説起(雷聞22-131


唐代前期的奏事文書與奏事制度(郭桂坤22-157


新發現旅順博物館藏法制文書考釋──兼論唐律在西州訴訟和斷獄中的運用(陳燁軒22-181


令典與文書所見的唐代「散官充雜任」(沈琛23-291


唐崔萬石的墓誌與魚符(孟憲實23-325


書評: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劉後濱01-538


書評: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森部豐01-544


書評: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劉詩平01-548


書評:孫繼民《唐代行軍制度研究》(張國剛01-553


書評: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劉後濱02-517


書評: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劉後濱02-526


書評: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劉後濱02-531


書評:寧欣《唐代選官研究》(劉後濱03-523


書評: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等編《唐令拾遺補》(趙和平04-547


書評:陳國燦、劉健明編《〈全唐文〉職官叢考》(張國剛05-496


書評: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寧欣06-472


書評:宋大川《唐代教育體制研究》(劉健明06-476


書評:氣賀澤保規《府兵制の研究》(張國剛06-481


書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徐曉卉07-541


書評: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楊繼東08-512


書評: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孟彥弘09-549


書評:李方《唐西州行政體制考論》(劉後濱09-556


書評: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陶敏、李德輝10-631


書評:陳峰《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李曉11-703


書評: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蔣愛花12-561


魏晉南北朝法制史研究走向芻議──以兩部著作爲例(韓樹峰13-549


六朝都督制研究的新結集──評小尾孟夫著《六朝都督制研究》(牟發松13-571


動態的政治制度史──評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游自勇13-583


書評:何冠環《北宋武將研究》(陳峰13-646


書評:鄧小南主編《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爲重心》(王化雨14-608


書評:李全德《唐宋變革期樞密院研究》(賈連港16-552


書評:辻正博《唐宋時代刑罰制度の研究》(魏斌16-557


書評:大津透編《日唐律令比較研究の新段階》(張文昌16-564


書評:戴建國《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賴亮郡17-567


書評: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吳鵬17-590


書評:樓勁《魏晉南北朝隋唐立法與法律體系:敕例、法典與唐法系源流》(趙晶21-559


書評:金鐸敏、河元洙主編《天聖令譯注》(馮立君21-568


書評:賴瑞和著《唐代高層文官》(郭桂坤22-569


C3社會史


晉唐士族的郡望與士族等級的判定標準──以吳郡清河范陽敦煌張氏郡望之形成爲例(郭鋒02-245


從唐代碑誌看唐人行第問題(吳麗娛02-347


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溪洞社會(王承文02-373


韓愈日常生活研究(黃正建04-251


隋唐時期的人口政策與家族法──以析戶,合貫(戶)爲中心(凍國棟04-319


白居易「氈帳詩」所見唐代胡風(吳玉貴05-401


試論唐代前期皇帝消費的某些側面──以《通典》卷六所記常貢爲中心(黃正建06-173


唐玄宗的鬥鷄與開天朝政治──《東城老父傳》讀後之一(唐剛卯06-213


唐代奴婢的異稱(李伯重06-321


王涯奏文與唐後期車服制度的變化(黃正建10-297


「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專號序(鄧小南、榮新江11-001


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以宋代爲中心的觀察(黃寬重11-337


家長與尊長──唐代家庭權威的構成(羅彤華11-355


唐宋之際敦煌的民間結社與社會秩序(孟憲實11-543


唐東都天津橋研究(趙振華12-379


南北朝士族婚姻禮法的比較研究(史睿13-177


寫本時代知識社會史研究──以出土文獻所見《漢書》之傳播與影響爲例(余欣13-463


釋「燒尾」──一個唐代名宴稱謂的文化人類學解讀(高啟安16-325


南北朝葬日選擇管窺(吳羽18-421


晚唐河北人對宋初文化的影響──以喪葬文化、語音以及新興精英風貌爲例(譚凱19-255


歲時與秩序──唐代的時間政治(王靜21-357


論元宵節在唐代的發展(孟憲實21-399


論唐朝端午節的律令化(何亦凡21-417


唐代三伏擇日中的長安與地方(劉子凡21-435


節日·空間·記憶──關於千秋節幾個問題的再探討(楊爲剛21-453


登高與賜宴──唐代長安重陽(靳亞娟21-483


論唐五代「私狀」的成立與書信格式之演變(包曉悅22-221


論隋唐士人之私人聚書(王靜23-361


墓誌所見唐代的塋域及其意義(游自勇23-441


物質構建與文本生産:唐代的祠廟空間、祠神信仰與祠神小説(楊爲剛23-533


書評:李燕捷《唐人年壽研究》(劉健明03-528


書評:堀敏一《中國古代の家と集落》(韓昇04-552


書評:張澤咸《唐代階級結構研究》(劉健明04-557


書評:朱大渭等《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何德章05-522


書評: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張國剛05-527


書評:楊際平、郭鋒、張和平《五—十世紀敦煌的家庭與家族關係》(凍國棟05-529


書評: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李肖07-578


書評: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ed.The Su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羅禕楠11-710


從中晚唐政治社會變化看唐宋變革──評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盧向前13-595


書評:Charles D.Benn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The Tang DynastyidemChina』s Golden AgeEveryday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 (孫英剛14-642


書評:Nicolas TackettThe Destruction of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孫英剛20-523


書評:鄭雅如《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趙洋20-531


士族譜牒的構造及與碑誌關係拾遺──從《出土墓誌所見中古譜牒研究》談起(范兆飛22-509


書評:黃正建著《走進日常:唐代社會生活考論》(李丹婕22-575


C4性別史


《隋書·列女傳》的貞烈觀念(劉健明07-249


唐代非良人群體通婚探析(李志生08-277


從《千金方》論唐代前期女性身體觀(范家偉08-299


唐律:性別制度的法典化(高世瑜10-329


唐代婚姻禮俗與禮法文化(張國剛10-361


唐人理想女性觀念──以容貌、品德、智慧爲切入點(李志生11-159


正史與墓誌資料所映現的五代女性意象(劉靜貞11-187


唐代婦女的饋食之責──基於階層差異和社會性別視角的考察(李志生19-545


書評: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史睿07-569


書評:Jowen R.TungFables for the PatriarchsGender Politics in Tang Discourse(劉健明09-563


C5隋唐長安


唐長安佛寺考(孫昌武02-001


唐長安西明寺遺址的考古發現(安家瑤06-337


唐代長安新昌坊的變遷──長安社會史研究之一(王靜07-229


關於隋唐長安研究的幾點思考(榮新江09-001


韋述的《兩京新記》與八世紀前葉的長安(妹尾達彥09-009


魏晉隋唐城市裡坊制度──考古學的印證(齊東方09-053


隋唐文學人物與長安坊里空間(朱玉麒09-085


終南山與唐代長安社會(王靜09-129


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孫英剛09-185


唐代長安的公主宅第(蒙曼09-215


隋唐長安史地叢考(《兩京新記》讀書班09-235


法門寺地宮題記考釋(李斌城10-501


靖恭楊家──唐中後期長安官僚家族之個案研究(王靜11-389


9世紀的轉型──以白居易爲例(妹尾達彥11-485


唐宋都城小説的地理空間變遷(朱玉麒11-525


唐代長安的非常事件──以兩《唐書·五行志》所見訛言、闖宮爲中心(游自勇12-221


走出坊市制研究的誤區(成一農12-305


隋唐洛陽城不是半成品──兼論東西二京佈局差異(程義12-339


「長安學」研究專號卷首語(榮新江15-001


隋唐長安的寺觀與環境(榮新江15-003


城門與都市──以唐長安通化門爲主(王靜15-023


唐代長安的旅舍(韓香15-051


文本的闡釋與城市的舞臺──唐宋筆記小説中的城市商業與商人(寧欣15-075


論唐長安城的營修與城市居民的稅賦(牛來穎15-091


唐代都市小説敍事的時間與空間──以街鼓制度爲中心(楊爲剛15-111


想像中的真實──隋唐長安的冥界信仰與城市空間(孫英剛15-139


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陳弱水15-171


唐長安太清觀與《一切道經音義》的編纂(雷聞15-199


從宮廷到坊里──玄肅代三朝政治權力嬗變分析(李丹婕15-227


中唐文人官員的「長安印象」及其塑造──以元白劉柳爲中心(林曉潔15-267


張彥遠筆下的長安畫家與畫跡(畢斐15-361


長安:禮儀之都──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爲素材(妹尾達彥15-385


禮展奉先之敬──唐代長安的私家廟祀(游自勇15-435


貝葉與寫經──唐代長安的寺院圖書館(王翔15-483


唐初密教佛經的翻譯與貴族供養(季愛民15-531


記智首、玄琬與唐初長安的守戒運動──兼論唐太宗崇重律僧與四分律宗之崛起(朱立峰15-551


《兩京新記》新見佚文輯考──兼論《兩京新記》復原的可能性(唐雯15-577


隋唐長安史地叢考二則(趙大瑩15-599


唐章懷太子的兩京宅邸(王靜、沈睿文17-271


隋唐長安城懷真坊坊名考(楊軍凱17-515


里坊規劃與隋唐長安寺院建築佈局的關係(季愛民18-305


從「衆」到「寺」──隋唐長安佛教中心的成立(孫英剛19-005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呂大防《長安圖》殘石拓本的初步研究(胡海帆21-001


今本《三輔黃圖》成書年代及其文獻性質考論(陳偉文21-065


唐代兩京的書畫鑒藏與士人交遊──以張彥遠家族爲核心(史睿21-095


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裏的舊物與舊事(閻焰21-131


興慶池:一座政治景觀的誕生與變遷(包曉悅21-147


決杖於朝堂──隋唐皇帝與官僚群體互動的一幕(王德權21-163


唐長安城中的皇帝御樓──以御樓宣赦爲主(張凱悅21-203


唐長安開元寺考(田衛衛21-265


開遠門前萬里堠──隋唐長安城一隅的空間景觀(趙洋21-285


城郭內外:鄉里村坊制在唐長安的實施再探(徐暢21-303


書評: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辛德勇03-549


書評:Thomas ThiloChangan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 583-904.Teil ⅠDie stadtanlage(張國剛04-562


書評: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王靜06-501


書評:史念海主編《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漢唐長安與關中平原》、《中國黃土地帶的都市與環境生態的歷史》(李孝聰07-546


書評:Victor Cunrui XiongSui-Tang Changan.A Study in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Heng Chye Kiang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scapes in Medieval China(王靜07-555


書評:妹尾達彥《長安の都市計畫》(王靜09-588


書評:卞麟錫《唐代長安?新羅史跡》(拜根興13-634


C6經濟史與財政史


唐代西州土地的管理方式──唐代西州田制研究之三(盧向前01-385


略論大中兩池新法及其對五代鹽政之影響(吳麗娛01-409


漢唐間西域地區的農牧生産述略(張澤咸04-275


漢唐間雲貴高原地區農業生産述略(張澤咸05-367


唐後期五代財務勾檢制探微(吳麗娛06-269


宇文融括戶與財政使職(孟憲實07-357


論宋代鄉村客戶的流動(李華瑞11-621


唐開元二十五年《倉庫令》研究(李錦繡12-009


唐代的驛、傳送與轉運──以交通與運輸之關係爲中心(孟彥弘12-027


晉唐時代嶺南地區金銀的生産和流通──以敦煌所藏唐天寶初年地誌殘卷爲中心(王承文13-505


中國古代麻作物析論──以於闐、吐魯番及敦煌文書記載爲中心(鄭燕燕20-439


書評: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凍國棟03-513


書評:張澤咸《唐代工商業》(閻守誠03-518


書評:清木場東《唐代財政史研究(運輸編)》(孫彩紅06-488


C7生態環境與疾病醫療史


從《狀江南》組詩看唐代江南的生態環境(鄭學檬01-377


唐代虎、象的行蹤──兼論唐代虎、象記載增多的原因(翁俊雄03-381


唐代牡丹(翁俊雄05-081


從醫書看唐代行旅與疾病(范家偉07-205


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左鵬08-257


唐代女醫制度考釋──以唐《醫疾令》「女醫」條爲中心(程錦12-053


漢唐間墓葬文書中的注(疰)病書寫(陳昊12-267


中古服散的成因及傳承:從皇甫謐到孫思邈(景蜀慧、肖榮13-337


石之低語──墓誌所見晚唐洛陽豫西的饑饉、疾疫與傷痛敍述(陳昊19-331


書評: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陳明10-636


書評:Vivienne Lo and Christopher Culleneds.),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The Dunhuang Medical Manus(陳昊12-564


書評:陳明《殊方異藥: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陳昊12-570


書評:Angela Ki Che Leunged.Medicine for Women in Imperial China(陳昊13-627


書評:范家偉《大醫精誠──唐代國家、信仰與醫學》(陳昊14-617


書評: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陳昊14-628


C8邊疆與民族


唐前期的兵制與邊防(孟彥弘01-245


近年新疆考古所見唐代重要史跡(王炳華01-431


安史亂後的唐二庭四鎮(陳國燦02-415


八世紀下半至九世紀初的於闐(張廣達、榮新江03-339


唐王朝北邊邊城的修築與邊防政策(程存潔03-363


唐「都管七箇國」六瓣銀盒考(周偉洲03-405


唐幽州境僑治羈縻州與河朔藩鎮割據(馬馳04-199


唐「都管七箇國」六瓣銀盒與「白狗羌國」(徐庭雲04-523


唐朝後期的朔方軍與西北防邊格局的轉變──以德、順、憲三朝爲例(李鴻賓05-269


雲南麗江吐蕃古碑釋讀劄記(王堯07-421


唐代吐蕃對外聯姻之研究(林冠群08-175


阿拉溝古堡及其出土唐文書殘紙(王炳華08-323


青海玉樹地區貝考石窟摩崖吐蕃碑文釋讀(王堯10-493


唐五代北邊的內外之際與國家認同(王小甫16-001


規矩或率意而爲?──唐帝國的馬印(羅豐16-117


唐置輪臺縣與絲綢之路北道交通(王炳華16-151


和田古代遺址的重新定位──斯坦因地圖與衛星圖像的勘定與解讀(西村陽子、北本朝展16-169


唐幽州雄武軍(城)位置再考(李鴻賓16-249


唐後期河東北部的鐵勒勢力──從鷄田州的變遷説起(蘇航16-261


唐宣宗時期的西北邊境政策試析(村井恭子16-279


《唐華文弘墓誌銘》所載唐朝經略邊疆史實考略(張全民17-441


唐賀拔亮家族漢化取徑之研究──《唐賀拔亮墓誌》諸問題(李鴻賓17-455


敦煌藏文本S.6878V《婚嫁佔法抄》研究(陳於柱、張福慧18-443


《葛啜墓誌》研究專欄編者按(羅新19-423


西安新發現唐代葛啜王子古突厥魯尼文墓誌之解讀研究(芮跋辭、吳國聖19-425


葛啜墓誌突厥文銘文的釋讀(成吉思19-443


葛啜的家世(羅新19-447


則可汗與車毗屍特勤(王小甫19-455


迴鶻「天親可汗以上子孫」入唐考(吳玉貴19-461


《葛啜墓誌》作者崔述考略(朱玉麒19-477


迴鶻葛啜王子葬地張杜原考(胡鴻19-487


新出唐史善應、史崇禮父子墓誌及突厥早期世系(湯燕19-569


唐阿史那伽那墓誌研究(朱振宏20-193


漠北迴鶻汗國葛啜王子墓誌新研究(森安孝夫撰,白玉冬譯21-499


杏雨書屋藏唐蒲昌府文書研究(劉子凡22-203


晚唐貢賜的構造──以甘州迴鶻和沙州歸義軍的貢賜比價爲中心(李昀22-245


唐朝初年西州人與洛州親屬間的幾通家書(裴成國22-321


於闐語大案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初唐案牘研究(段晴、侯世新、李達22-371


吐蕃統治時期於闐的行政地理──兼論神山的地位(沈琛22-401


P.t.1287《吐蕃贊普傳記》所見之』phan(朱麗雙22-423


迴鶻語文獻中的Il ?tük?n Qut?(白玉冬22-443


從敦煌粟特語文書P3看中古祈雨術中的多元文化因素(胡曉丹22-457


西安新見兩方迴紇貴族墓誌的初步考察(李浩22-493


龜茲壁畫中的唐僧──森木塞姆第46窟供養人之個案研究(慶昭蓉、荻原裕敏23-379


書評: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藍勇02-548


書評:郭鋒《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所獲甘肅新疆出土漢文文書──未經馬斯伯樂刊佈的部分》(榮新江03-572


書評:陳國燦《斯坦因所獲吐魯番文書研究》(榮新江03-575


書評: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榮新江05-499


書評:石見清裕《唐の北方問題と國際秩序》(韓昇05-508


書評:劉統《唐代羈縻府州研究》(榮新江05-515


書評:崔明德《隋唐民族關係探索》、盧勛、蕭之興、祝啓源等《隋唐民族史》(劉健明07-563


書評:李鴻賓《唐朝朔方軍研究──兼論唐廷與西北諸族的關係及其演變》(孟彥弘08-507


書評:耿世民《新疆文史論集》(徐文堪08-524


書評: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續編》(郝春文10-646


書評:?senbike ToganGülnar Kara and Cahide Baysel?in Kaynaklar?nda TürklerEski T』ang TarihiChiu T』ang-shu)(羅新13-641


書評:Marc S. AbramsonEthnicIdentity in Tang China(陳三平18-517


C9中外關係史


一場求不戰而勝的攻戰──隋煬帝征高麗試析(劉健明01-207


唐平百濟前後的東亞國際形勢(韓昇01-227


涼州粟特胡人安氏家族研究(吳玉貴03-295


薩寶:一個唐朝唯一外來官職的再考察(羅豐04-215


Sino-Arab Relations during Tang Dynasty 618-907 A.D.Gaafar Karrar Ahmed 05-323


唐朝與新羅關係史論──兼論統一新羅在東亞世界中的地位(王小甫06-155


唐長安印度人之研究(葛承雍06-303


吉爾吉斯斯坦阿克別希姆遺址出土唐杜懷寶造像題銘考(周偉洲06-383


虞弘墓誌考釋(張慶捷07-145


唐代的豹獵──文化傳播的一個實例(張廣達07-177


説「輪」(溫玉成08-169


從洛陽出土文物看武周政治的國際文化情采(張乃翥08-205


韓國新發現的唐《含資道愡管柴將軍精舍草堂之銘》考釋(拜根興08-347


唐犁東傳和假名的創製──唐與日本科技文化交流之一瞥(胡戟10-257


再説「洛州無影」(王邦維10-377


沉船遺寶:一艘十世紀沉船上的中國銀錠(杜希德、思鑒10-383


唐朝對四夷服飾賞賜研究(馬冬14-573


漢唐時期中日關係中的外交文書(王貞平16-027


作爲歐亞禮儀的隋唐外交禮節(斯加夫16-075


「唐羅戰爭」關聯問題的再探討(拜根興16-091


新羅崔致遠的著述及其歷史文化價值(李時人16-401


天命與星神──以敦煌《星供陀羅尼符》爲例解析中古星命信仰(余欣18-461


唐代湘鄉縣令鄭鈷及其八代祖盤陁──再論唐代少府監鄭巖及其粟特人祖先(趙振華19-589


「天山峽谷古道」芻議(王炳華20-011


唐代胡商形象俑研究(葛承雍20-169


蘇巴什石窟現存龜茲語及其他婆羅謎文字題記內容簡報(新疆龜茲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20-411


龜茲僧利言的生平事業(上)──兼論唐人所謂「吐火羅言」(慶昭蓉20-469


韓國新出考古史料研究二題──以舍利奉安記、行貞觀十九年皮漆甲銘爲中心(拜根興21-527


唐朝與中亞的絹馬貿易(孟憲實22-283


中古胡人馴獅現象與唐五方獅子舞──以圖像學的視角爲中心(韓香22-299


書評:堀敏一《中國と古代東アジア世界──中華的世界と諸民族》(韓昇02-506


書評:羅豐《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榮新江02-555


書評: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羅豐03-532


書評:Alfredo Cadonna & Lionello Lanciottied.),Cina e Iran. Da Alessandro Magno alla Dinastia Tang(榮新江03-538


書評:A.L.Mayer & Klaus R?hrborned.),Xuanzangs Leben und Werk,Ⅱ,Ⅳ(王邦維03-543


書評:孫機《中國聖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齊東方03-560


書評: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Max Deeg05-479


書評: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榮新江05-518


書評:Elfriede R.KnauerThe Camel』s Load in Life and Death(榮新江05-533


書評:孫修身《王玄策事蹟鉤沉》(王邦維06-491


書評:王邦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Max Deeg 07-466


書評:金子修一《隋唐の國際秩序と東アジア》(馬一虹07-524


書評: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許全勝08-529


書評:池田溫《東アヅアの文化交流史》(馬一虹09-568


書評:étienne de la VaissièreHistoire des marchands Sogdiens(畢波09-572


書評:權悳永《古代韓中外交史──遣唐使研究》(拜根興10-641


C10史學史與歷史文獻


試論《貞觀政要》的中心思想(牛致功01-337


《舊唐書》的史料來源(謝保成01-353


一部研治兩《唐書》的集大成之作──王先謙《新舊唐書合注》(謝保成03-395


唐代史學的發展及其特點(張榮芳04-337


唐代佚著考證釋例(張固也07-429


《隋書》論贊評隋易儲事件的分析(劉健明10-193


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説及其影響(張廣達11-005


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劉浦江11-073


論孫國棟及其唐宋變革的史學視野(趙雨樂11-635


精英們「地方化」了嗎?──試論韓明士《政治家與紳士》與「地方史」研究方法(包偉民11-653


中古五史「文學傳」的設置與中古文學觀念(吳光興13-397


關於「二陳」的兩則隨筆(謝保成17-561


書評:興膳宏、川合康三《隋書經籍志詳考》(葛兆光02-536


書評:Denis Twitchett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謝保成02-541


書評:Michael Quirin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張國剛03-556


書評:張固也《新唐書藝文志補》(陳尚君05-536


書評:劉緯毅《漢唐方誌輯佚》(陳尚君05-540


書評:唐林寶《元和姓纂(附四校記)》、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陳尚君07-457


《太平御覽》所引「唐書」的輯校與研究──評吳玉貴《唐書輯校》(孟彥弘16-521


書評:周紹良《冊府元龜唐史資料輯録》(吳鵬17-603


D【考古學與藝術史】


D1考古與藝術史


唐墓壁畫與高松塚古墳壁畫的比較研究(齊東方、張靜01-447


唐楊思勖墓石刻俑復原商榷──兼説唐墓壁畫中的虎韔豹韜(鍾少異、王援朝01-473


説「金漆」(尚剛01-483


唐華清宮沐浴湯池建築考述(葛承雍02-437


敦煌的粉本和壁畫之間的關係(胡素馨03-437


唐代在書畫理論上的繼承與發展(金維諾04-349


隋唐造型藝術淵源簡論(楊泓04-361


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羅世平04-373


洛陽地區唐代墓誌花紋的內涵與分期(徐殿魁04-415


中國唐五代時期外銷日本的陶瓷(萇嵐04-461


唐昭陵陪葬墓地佈局研究(沈睿文05-421


唐陵陵園佈局的分類及演變(沈睿文06-353


唐錦紋樣及其演變溯源(汪亓08-433


西安地區隋唐墓誌紋飾中的十二生肖圖案(張藴08-395


關中唐陵陵地秩序研究(沈睿文09-377


長安城郊唐皇室墓及相關問題(尚民傑09-403


克孜爾第69窟年代試析(李麗09-427


莫高窟隋代聯珠紋與隋王朝的西域經營(梁銀景09-457


中國宮廷舞蹈發展的歷史軌跡及深遠影響(王克芬10-085


日本吳樂「獅子」與南朝樂府(葛曉音、戶倉英美10-111


金銀器説鈴(羅傑偉10-433


鶴綾絢爛,鳳錦紛葩──隋唐五代的高檔絲織品種(尚剛10-459


大隨求陀羅尼曼荼羅圖像的初步考察(馬世長10-527


宋代喪葬習俗的變革及其體現的社會意義(秦大樹11-313


《唐尚書省郎官題名石柱》之初刻與改刻(路遠12-397


唐墓石室規制及相關喪葬制度研究──復原唐《喪葬令》第25條令文釋證(王靜14-439


The Symbolics of AuthorityFour Cases in Tang and Liao Silver Roger E.Covey15-605


唐貞順皇后(武惠妃)石槨浮雕線刻畫中的西方藝術(葛承雍16-305


唐宋墓葬神煞考源──中國古代墓葬太一出行系列研究之三(沈睿文18-201


從山陵爲貴到不封不樹──北朝墓葬封土的轉變(羅豐20-033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一個王字傳統的構建與流行(羅豐23-1


鄎國長公主碑──御書刻石與文本流傳(朱玉麒23-247


隋唐法書屏風考──從莫高窟220窟維摩詰經變談起(史睿23-339


冥心淨域──敬陵石槨花鳥人物圖像內涵試釋(李丹婕23-397


唐哀皇后墓所見陶禮器(沈睿文23-421


從馬援銅柱到溪州銅柱──文本與物質的交錯互動(胡鴻23-469


書評: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黃正建01-530


書評: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李民舉03-564


書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六頂山與渤海鎮》(齊東方05-545


書評:尚剛《唐代工藝美術史》(齊東方06-506


書評:Chinese Gold and Silver(齊東方06-511


書評:來村多加史《唐代皇帝陵の研究》(沈睿文08-534


書評: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發掘報告》(齊東方08-539


書評: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唐睿宗橋陵》/Das Qiaoling(沈睿文09-577


書評:王自力、孫福喜《唐金鄉縣主墓》(齊東方09-582


書評:齊東方《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尚剛09-595


書評: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編著《唐節愍太子墓發掘報告》(齊東方10-651


書評:王衛明《大聖慈寺畫史叢考──唐、五代、宋時期西蜀佛教美術發展探源》(王靜12-555


書評:加地有定《中國唐代鎮墓石の研究:死者の再生と崑崙山への昇仙》(沈睿文12-575


書評: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唐惠莊太子李撝墓發掘報告》(馬曉玲14-636


書評:Pietro de Laurentis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 and Its Author(盧慧紋21-590


書評:沈睿文著《安祿山服散考》(吳曉豐22-588


D2新出碑誌


西安新出閻立德之子閻莊墓誌銘(臧振02-455


新出唐遂安王李世壽墓誌考釋(葛承雍03-445


唐秘書少監劉應道墓誌考釋(劉瑞、穆曉軍04-165


西安新發現唐裴伷先墓誌考述(葛承雍、李穎科05-453


唐慈恩寺普光法師墓誌考釋(杜文玉05-463


唐張守珪墓誌淺釋(李志凡05-469


唐長安城東出土的康令惲等墓誌跋(王育龍06-395


唐李泳妻太原郡君王氏墓誌銘淺釋(杜文玉06-407


唐商州刺史杜子遷墓誌銘考釋(劉鷹、唐群06-413


唐墓誌二則録釋(吳敏霞06-419


陝西西安新出唐代墓誌銘五則(王育龍、程蕊萍07-445


山東兗州的四件唐代碑誌(樊英民08-357


《大周秦君墓誌》初釋(孫繼民、馬小青08-365


內蒙古烏審旗發現的五代至北宋夏州拓拔部李氏家族墓誌銘考釋(鄧輝、白慶元08-379


唐薛兼訓殘誌考索(趙振華09-477


《唐嗣虢王李邕墓誌》考(張藴12-417


《唐慶王李沂墓誌》綜考(趙力光12-431


《唐故將作監丞班府君墓誌銘並序》考釋(胡明曌12-451


《唐石善達墓誌》考略(殷憲12-459


西安碑林新入藏《唐韓鍊師玄堂銘》考釋(李舉綱、張安興12-479


新見唐代郭晞夫婦墓誌及其相關問題(趙力光、王慶衛16-225


讀固原南郊隋唐史氏家族墓誌劄記(趙和平16-343


中古碑誌研究的新視野──「北朝隋唐碑誌與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紀要(陳侃理整理17-001


新出蔣少卿夫婦墓誌與唐前期的蔣氏醫官家族(楊軍凱、陳昊17-251


從《河洛墓刻拾零》的編纂看出土石刻文獻的整理(毛陽光17-503


唐代五方鎮墓石誌主再論──從新見李通靈鎮墓石談起(趙力光、王慶衛18-159


新出唐丁元裕墓誌研究(趙力光19-601


羅傑偉舊藏唐代墓誌考釋(史睿20-229


《唐昌公主墓誌銘》考釋(張全民20-265


新出唐沈叔安妻陳淨玲墓誌及沈叔安世系勘誤(湯燕21-541


「文本性與物質性交錯的中古中國」專號導言(陸揚23-001


馮熙墓誌與北魏後期墓誌文化的創生(徐沖23-109


試析北朝隋唐墓誌文中的不書誌主名字現象(葉煒23-145


書評: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新中國出土墓誌·河南》壹(榮新江01-557


書評: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一、二輯(陳尚君03-471


書評:氣賀澤保規編《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録》(劉健明05-551


書評:張沛《昭陵碑石》(陳尚君、黃清發06-425


書評:《全唐文補遺》第三至六輯(蒙曼06-431


書評:《新中國出土墓誌·陝西》(壹)(蒙曼07-582


投身於舊中國洛陽墓誌石刻保存的一市井之人的記録──評近刊郭培育、郭培智主編《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氣賀澤保規12-523


書評:韓理洲主編《全隋文補遺》(劉健明12-531


書評: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輯》(陶敏14-601


書評:高橋繼男編《中國石刻關係圖書目録(19492007)》(仇鹿鳴15-633


書評:氣賀澤保規《新版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增訂版)》(仇鹿鳴17-599


書評:《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洛陽新獲七朝墓誌》(郭桂坤18-509


書評: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胡可先19-619


書評: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續編》(仇鹿鳴20-554


書評:吳敏霞主編《長安碑刻》(徐暢22-598


書評: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長安高陽原新出土隋唐墓誌》(陳尚君23-599


E【紀念文章】


唐長孺先生傳略附:唐長孺先生主要論文目録(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01-487


黃約瑟博士小傳附:黃約瑟博士論著目録(羅永生01-497


嚴耕望先生傳略附:嚴耕望先生論著目録(廖幼華03-453


羅傑偉:生平與事業(羅新20-001


F【其他】


《唐研究》創刊十周年紀念專號獻詞(榮新江10-001


《唐研究》第110卷分類目録(雷聞、榮新江10-669


《唐研究》第123卷分類目録(雷聞、榮新江、林一翀23-611


《唐研究》作者人名索引(123卷)(林一翀23-634


《唐研究》「文本性與物質性交錯的中古中國」專號編後記(榮新江23-65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的精彩文章:

《唐研究》第23卷出版
【重探「帝國」與「地方社會」】蕭鳯霞評論:對專號的一些意見

TAG: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