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不僅僅是流量焦慮,還有我們對內容認知的偏離

這不僅僅是流量焦慮,還有我們對內容認知的偏離

我不太肯上電視節目的原因有很多:第一,頭禿;第二,臉盤大;第三,戲份太少。

西裝革履在燈光下烤那麼半天,實際表達的時間連打一盤王者榮耀都不夠,觀點還沒收尾呢,就感謝您的收看進廣告了,實在很難讓人感到愉悅。

而且我還特別怕剪輯。任何表達都有前後語境,單獨剪出來,就很可能顯得幼稚和偏頗。如果每一個段落都講究嚴絲合縫,那就只能是車軲轆似的廢話連篇。

所以,電視台讓我聊二更食堂,我是很慌神的。你給我一個小時的個人脫口秀,我覺得還能扛住;你給我三個人只有十來分鐘的對話,還是直播,我就得考慮見招拆招的問題。

從社交層面上說,電視台是我好朋友,二更也是我好朋友。我的權威性不如電視,爆款打造力不如二更,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哪怕掩耳盜鈴,打扮成柯南里的黑衣人,隱去身份,也是萬萬不能露臉的。

但還是得說事兒。

關係再好也必須指出,二更食堂並不冤。但也必須承認,「對社會悲劇缺乏共情的小說化闡釋」在社交平台並不罕見——即便是有著豐富傳統媒體經驗的王利芬老師,也張大了嘴哈哈大笑,發自內心地慶賀自己人生中第一個10W+。

二更食堂之所以遭受重創,在客觀因素上有兩點:第一,這個事件本身具有高關注度;第二,自己本身是一個頭部大號。兩個高關注度疊加,使得輿情迅速發酵,後果也遠超企業預期。

先是覺得修改就行,後來發現不對,刪了;再後來發現還不對,寫致歉信;再再後來發現還是不對,號被封了七天;再再再發現依然頂不住,於是在昨天半夜,壯士斷腕,宣布CEO離職,永久關停食堂號。

如果一開始就發布最終的措施,輿情肯定會善意許多,留給企業的迴旋餘地也會更大。

但說實話,電視台的這個標題我覺得起得不好——《自媒體,莫為流量棄底線》。

首先,流量焦慮不是自媒體的專屬焦慮,而是媒體的共同焦慮。沒人看沒人讀,一切工作都是白搭。你做了一個特別正能量特別核心價值觀領導簽字說好好好的東西,結果放到社會上播放量兩位數,那就是差差差的東西。哪怕是人民日報,也是需要流量的。有人吃人血饅頭,也有人播鴻茅藥酒,在流量與底線這件事情上,無論是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需要共同自省。所以把「自媒體」直接改成「內容」,更為妥帖。

第二,我們還得看到,在提醒、反對乃至指責二更食堂的聲音中,自媒體仍然佔據了大半力量。這裡頭可能同樣有蹭流量的考量,但也證明,只要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不崩塌,網路本身是具有自凈力的。管理部門所要做的是引導這種自凈力的產生和擴大,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一個行業,把它想像成「自媒體的原罪」。

第三,我們還得承認,流量是一個客觀的可量化標準,它本身是有意義的。現在有不少觀點指向「去流量化評價」。這是胡鬧。流量不能是唯一標準,但依然是重要標準。所有的主觀標準,例如有沒有引導力,符合不符合核心價值觀,最終還是得回到有沒有影響力這個客觀標準上。內容不能只考慮唯上,它必須為傳播力負責,否則就沒有生命力。

直播時有一個問題,我可能答得和公眾期待的標準答案不太一致。那就是「爆款與操守是否真的不可調和」?

按標準答案,肯定是說,能調和,要恪守價值觀,不忘初心,云云。

但這樣說太輕巧了。哪怕是電視台,編播部和廣告部還經常不能調和呢。這是一個至少能說一個小時的話題。

既然流量重要,那滿足流量的核心就是持續輸出高閱讀量的內容。但這個事兒非常難。首先持續輸出就很難。我們回憶一下,上學的時候,作文好的人能有幾個,就算全都去做自媒體,也支撐不起現在那麼多公眾號——所以套路化、格式化、情緒化的內容就成為了一種選擇。網上甚至還有洗稿神器,可以把別人的原創爆款通過同義詞替換變成自己的原創。如果不洗稿,那就會考慮小黃文、震驚黨、顫抖了這麼幾個法寶。

這種寫法成稿快,能煽動用戶,流量高,這就是所謂的技術操作、「內容量產」、「模式複製」。如果你不那麼干,那就要日拱一卒,精雕細琢,產量就會受到影響,廣告收入就會降低,投資協議里的對賭目標就無法完成。

自媒體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一個人乾的時候,往往三觀特別正,似乎沒有什麼流量焦慮。但如果號做大做強了,寫作團隊擴大了,資本介入了,那似乎一下子就焦慮起來。原因很簡單:十個人就有十個價值觀,唯一能達成共識的只有流量

資本往往要求「可複製可推廣」,但優質內容本身是不具備這種特質的。你給莫言三個億,讓他複製莫提、莫講,行不行?

當然不可能。

爆款與操守當然可以調和,但這種調和的前提就是價值觀的共識。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像羅振宇的得到,堅持邀請制。你必須保持價值觀的一致,才能進入我的矩陣序列。

但這種前行速度是很慢的。去年網上流傳的羅輯思維凈利大概是三千多萬,利潤率勉強達到30%;而就在這個月,一個由50名編輯運營著九百多個公眾號的企業被上市公司以38億的價格被收購。

為什麼我說「調和比想像中難」?是因為我也吃不準,對資本市場來說,到底哪個故事更有誘惑力。

我始終覺得,對投資人來說,投內容需要謹慎。因為優質內容往往不可複製,可複製的往往不是優質內容;對內容創作者來說,接受投資也要謹慎。如果沒有價值觀共識,你的內容就很可能唯流量化,最終呈現粗鄙化和弱智化。

以前作者看到自己的一篇文章很多人看,內心的情感是多元的。有時候是喜悅,有時候是欣慰,有時候還有悲憫在。拍一張事故照片,然後發現第二天報紙上都是,內心還可能有憂鬱——現在不少做內容的年輕人只剩下傻高興了。這真的是挺遺憾的事。

所有的流量價值,都應當建立在價值觀價值的基礎上。但這個特別容易導致空話套話。我就說句實在話吧:

如果你是一個做內容的人,請問問自己:將來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讀到今時筆下的文字,會不會為爹媽當年的作品感到驕傲和自豪?

如果不會,甚至你想遮掩,那就停下,看看腳下的路是否偏離了方向。

一個背景聲

「自勉」

您也許還想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灰鴿 的精彩文章:

那個幫老太太代筆求職信的年輕人,我想找你談談

TAG:灰鴿 |